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社区慢性肺病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2018-08-27 07:05赖晓帆陈文全高文宏赖丽英王海霞张琳娜吕立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4期
关键词:肺病实验组社区

赖晓帆 陈文全 高文宏 赖丽英 王海霞 张琳娜 吕立珍

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发生率逐步增高,慢性肺病作为慢性疾病中常见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诊治发生的费用已逐步成为我国慢性疾病经济负担的首位[1]。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肺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其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症[2,3]。同时,调查研究表明抑郁症是慢性肺病患者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4,5]。临床护理路径相对于传统护理常规更讲求护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针对性,是慢性疾病护理方面上的新的探索和发展[6]。本文本院现将临床护理路径运用于慢行肺病的出院患者中,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心理干预,通过与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比较,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对社区慢性肺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4月~2015年4月本院出院的慢性肺病患者共400例,其中男178例,平均年龄(68.0±3.2)岁;女222例,平均年龄(69.0±4.1)岁。慢行肺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非急性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纤维化、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呼吸衰竭等。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

1.2 方法 根据患者信息建立患者信息档案,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住址、主要疾病诊断、病程进展情况、治疗方案、随访记录,以社区为单位。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心理干预,临床护理路径的心理干预是根据患者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制定,主要针对慢性肺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综合患者的病情、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制定的相应心理干预及康复护理计划,主要内容为:①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状况,结合相应的康复指导,减少患者因疾病引起的机体功能障碍,改善心理状态,改善患者运动及活动能力,从而提高生存质量;②评估心理相关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③控制、改善患者症状,阻止或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改善预后[7,8]。课题组成员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相关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宣教,主要内容包括:以心理干预及辅导为主的康复指导,配合相应的呼吸操训练、低流量吸氧方法宣讲等[8,9],并详细记录在每例患者电子档案中。心理治疗主要是以家庭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即由受过心理治疗师训练的护理人员,使用心理疗法提供理论和技巧,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应付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定期随访来识别和直接改变可能对患者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想法和行为。所有信息为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及本院共享,便于三方同时了解患者情况。社区的临床护理路径时间安排如下:出院后第1个月,1次/周;出院后2~3个月,1次/2周;第4个月起1次/月;随访1年。社区慢性肺病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见表1。

表1 社区慢性肺病临床护理路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年后HDRS评分,观察患者干预后6MWT、QOL评分、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SpO2下降率及干预前后SpO2水平。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DRS)[8]评估抑郁情况 ,包括 4个亚型。0~7分属于正常范围,≥20分为心理障碍。请患者独立完成评分表,完成过程中,应避免询问他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年后HDR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HD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后,实验组HDRS评分为(8.82±1.43)分,对照组为(15.39±2.0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6MWD明显多于对照组,SpO2下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pO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年后HDR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年后HDR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实验组 200 20.1±2.19 8.82±1.43a对照组 200 20.2±2.20 15.39±2.02 t 0.46 37.54 P>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实验组 200 357.81±48.63a 94.81±1.23a 92.38±1.73a 1.02±1.02a对照组 200 284.67±57.73 92.19±2.19 89.86±1.23 2.14±1.18 t 13.70 14.75 16.79 10.16 P 0.019 0.018 0.021 0.013

2.3 两组患者QOL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QOL评分为(13.87±3.24)分,对照组为(16.29±6.3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4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FEV1、FEV1/F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实验组 200 69.28±9.82a 64.15±4.98a对照组 200 56.29±11.98 58.29±8.93 t 11.86 8.11 P 0.013 0.019

3 讨论

慢性肺病作为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病变主要累及肺部,并可引起其他脏器的损害[9]。疾病发展为不完全可逆,临床特点为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有高致残及致死率[10]。此外,慢性肺病病程长,除急性加重期需住院治疗外,稳定期的常规治疗、康复和护理均在院外进行,并以家庭、社区为主要单位。现有调查研究表明,作为常见慢性疾病,慢性肺病患者多存在心理问题;同时,心理问题亦会增加慢性肺病死亡的危险因素[11-13]。如能有效改善慢性肺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现有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慢性肺病的多学科综合干预中,以社区为单位,加强护理干预是行之有效的措施[14]。从而提升慢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包括患者、家庭及社会在内的各方面负担[15]。

近年来在护理方面上的发展和探索中,逐步明确了临床护理路径的重要作用。其中,心理干预是在慢性疾病干预上扮演重要角色,是临床护理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干预主要是通过提供相关的理论和技巧及培训护理人员,让受训人员通过心理疗法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应付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而后,定期随访以识别和改变可能对患者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想法和行为[16,17]。因此,该项研究将临床护理路径的心理干预措施推广至以社区为单位的慢性肺病患者中。要求护理人员针对每例患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的心理干预措施,而后,按照既定的临床护理路径的标准程序执行,保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连续性;同时也减少因个人护理能力不同所导致的护理效果差异,减少护理差错,保证慢性肺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此外,在临床路径的心理干预过程中,增加医护患之间的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性循环,更好的规范了医疗、护理活动,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最终减少慢性肺病患者的急性发作频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并有效减少了政府部门在慢性肺病防治的财政支出,减轻社会及家庭的各项负担。

本研究结果证实,通过运用临床路径对慢性肺病患者进行更好的心理干预,不仅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并可明确改善肺部疾病状况。进一步证明了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肺病患者心理干预的确切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临床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心理干预不仅能改善慢性肺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善生存质量和疾病预后情况,更能提升医护人员的医护质量,有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并助于改善社会经济效益,减轻社会负担。临床护理路径的心理干预更重视护理流程的完整性、规范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肺病实验组社区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社区大作战
营养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