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晴
【摘 要】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针对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孩子,学校、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着重培养孩子呢?本文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中的人文情怀和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中的乐学善思与自身班主任经历及语文教学的见解对这一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乡村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92-01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题人们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讨论,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后给出了明确答案:核心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本原则为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针对以留守儿童为主力的农村孩子,我着重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行动关爱孩子、以及教会他们如何喜欢学习,善于思考。一、关爱在点滴中体现
核心素养中提到的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中的人文情怀即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这本身是农村孩子所需要的。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有些一味顺从,有些能吃饱穿暖就很不错了,在这种畸形环境下生长的孩子似乎更自私。所以学校、老师必须弥补他们缺失的爱。
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内心,了解以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为主要成员的班级情况,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下,作为班主任我自己利用周末时间,对本班涵盖5个村子的28名学生一一进行了家访,用自己的一个个脚印走进了每个学生和家长的心房。孩子的衣服破了帮忙缝,三更半夜送学生去缝针,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孩子们穿,帮头发长的孩子洗头发,吹头发对于我来说都不稀奇。只有像妈妈一样照顾他们,不仅仅传授他们课本知识,还用爱去感化他们,交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他们才能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去帮助别人、尊重别人。二、乐学善思
《论语》中对学与思早就有了很深刻的总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强调的学思结合在今天任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提到的乐学善学中,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勤于反思的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疑难杂症。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小学生活并不陌生,但是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方面显得很是单薄。究其原因可以联系到家庭早教是否开了个好头,来到校园后的学习是否是一种快乐的学习体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是否学会思考。这一系列问题离不开家长的教育观念,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师的教学素养。作为农村教师在很多时候有很多无奈: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只有爷爷奶奶陪伴,部分学生的家长蛮横不讲理,更多关注学生的吃穿,甚至有的家庭连吃穿都有一定的问题。面对这“历史遗留问题”,想在学校中有所改善并非易事,毕竟孩子在家中的时间远远大于在校园中的时间,于是这重担就落在了学校和老师的肩上。当然学校和老师又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可以说农村教育漏洞百出,但是就像雷夫所讲得海星的故事一样,一己之力虽然有限,但能捡几个回到大海就尽量捡几个。
一个人的脑子里如果被动填满了很多东西,那么他的学习态度自然不会积极,兴趣自然不会浓厚。我想这是在校园中孩子学习不积极的一个主要原因。要求掌握的词语,要求背诵的课文不管什么样的学生不管用什么方法必须掌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但是基础差的学生越是到高年级学习困难就越明显,越是跟不上就越是想破罐子破摔,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每个孩子在入学初我想都是非常想学好的,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会产生厌学情绪?这让我想到刚刚读幼儿园的好友的兒子,好友反映孩子学习没有刚开始积极了,做体操也没有以前爱动。孩子尤其是幼儿非常懂得趋利避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如果天天吃一种食物,肯定会觉得厌烦;如果天天穿相同的衣服,视觉肯定会疲劳,学习也是这样,教师教书虽然各有各自的风格,但是基本风格已定,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完善自己,那么就像我们天天在吃同样的食物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肯定会以各种形式反抗,就会出现系列厌学行为、思想。
2.完善自我,有的放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教学中经常提到的观念。无定法就需要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文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备课时既要达到教学目标又要根据学情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被他们接受,而不是被动灌输。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很多,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完善自己,做到知己知彼。如听写词语,以前总是师报生写,后者学生互报,但是效果都不是特别好,后来借鉴汉字听写大会和诗词大会模式,孩子们对听写词语有了新的热情。
3.以身示范,让学生爱上阅读。
古人对书的认可有相当的一致性。“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好处在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就提倡我们多多阅读。虽然孩子天性爱阅读,但是如果没有有效引导就会丧失这一能力。为了和学生有阅读的共同话题,我把学生们比较认可的书自己拿来读一读,然后和他们讨论里面有趣的内容,这样不仅让已经阅读过此书的人觉得有成就感,没有阅读过的也会产生好奇心,想读一读。其次是给孩子们充分的阅读时间,当他们有了一定的阅读愿望时,就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所以只要相关学习内容完成后,我总是把时间留给他们看书。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已经喜欢上了阅读,记得一次学生日记中写到了那天他非常高兴,因为身在远方的爸爸在网上给他买了一本他梦寐以求的《查理九世》。虽然并不是每个孩子对读书都那么热情,但起码这颗小小的种子已经种下,这颗海星已经被捡起。
4.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我们说每位老师都是演员,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说真正的演员吸引观众有一部分需要靠服饰的话,那么教师基本都要靠语言了,所以教师语言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语言的语速,情感,衔接词都流露在课堂的分分秒秒,其魅力也在于此。记得一次上本校公开课《秋思》时,我紧紧抓住作者对家乡浓浓思念的这一情感,让自己的语言带着浓浓的思乡味飘到学生身边,让他们去感受,去大声朗读,那种气氛,不用教朗读技巧,自然就会从内心生发出情感,读出来自然亲切感人。所以一定要做好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的充分准备。
虽然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视,但在生活学习中,学生永远是主体地位。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内化了多少。
5.在错误中成长。
我的家人超级会购物,我则恰恰相反,有时看到他能买到性价比非常高的物品时会不由佩服、夸赞,当然也有买走眼的时候,不过为数不多,问其原因很简单:“经常买,自然就会买。”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为什么在孩子第一次接触生字词就要求全对?为什么孩子有点瑕疵就不能容忍?我们不都是在犯错中长大的吗,谁第一次做某件事情就做得完美无瑕呢?所以要懂得给他们犯错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在犯错后要让他们懂得反思,下不为例。这才是最重要的。每讲完一篇文章后就会做相应的练习,自然也就会有对错的区分,在更正完练习后我总是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他们自己反思做错的题目是什么原因,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应该如何思考。长此以往,当然还会出现看走眼的情况,但起码人数不会多得吓人。在学校前段时间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诗歌朗诵比赛中我们班的两个项目成绩都与第一擦肩而过。在准备过程中我们都很认真,很努力。事后我们专门讨论了失利原因。看了其他班级的表演,孩子们心中自然有数,哪个班级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总结出:服装不统一,朗诵形式比较单一,播放伴奏和演出伴奏有出入。在实践中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失利原因我想比获得第一名更有价值,我想在以后的类似的比赛中,他们应该能从中吸取教训。
在前不久举行的秋季运动会中有集体项目:跳大绳和拔河,跳大绳我们以绝对优势取得第一名,拔河竟然是在實力悬殊的情况下失败。比赛结束后孩子们有的嚎啕大哭,有的觉得尽力了就好,有的在埋怨,有的觉得跳大绳有个第一就不错了。回到教室后,等大家情绪都稳定后我们便开始讨论这两次活动,跳大绳为什么能取得第一?我们班的孩子们自行组织,中午没有休息,在操场上练习跳大绳,而其他班级有的练了几下子就回教室了,有的根本就没有练,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充分准备的人,跳大绳我们第一当之无愧。拔河实力悬殊为什么我们败了?没有选择好场地!当我们处于有优势权选场地时,没有选好场地,结果导致我们虽然尽力了,但是还是失败,有些人抱怨班长没选好场地,班长似乎成了千古罪人,当所有人都指责班长的时候,我问:“为什么在班长选择的时候没人告诉她,那里比较滑,而是失败后在那里做没有意义的抱怨呢?”班里瞬间雅雀无声。对于学生的成长,也许失败并不是坏事,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也许是最大的收获。
结语
乐学善思,相辅相成。作为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自身的力量是渺小的,希望我能多捡几颗海星,把他们送回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