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洁丽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下,练习课教学的置后已成为 “木桶效应”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大部分练习课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探究练习课的有效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练习课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关键词】练习课;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89-02
当前现象令人担忧
一直以来,关于练习课,我们都有这个或那个的困惑,明明备课备得很充分,PPT也做得很用心,基本概念也事先巩固了,重要题目也全班讲解了,但练习课的效率仍旧低下。
练习课的效率低下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讲解时不能给老师带来足够的回应;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特别是延伸题),还是无从下手,思维有断层;同样的错误出现过一次还会有第二次。调查问卷寻找端倪
为了更有效地上好一堂练习课,使学生真正有兴趣地学习,有收获地学习,笔者对于练习课的形式做了一些思考。带着这些思考,在任教的两个班中做了一份调查问卷,了解了学生对练习课的态度。
1.谈谈你对练习课的理解。
很大一部分学生把练习课跟习题课等同起来了,其实这也是一部分老师的误解。还有一些认为练习课就是把课后《练习几》做完,讲完的,这也可能是老师一贯以来的练习课形式给了他们这样的感受。
2.你喜欢上练习课吗?为什么?
〖XC115.JPG;%25%25〗
学生对练习课的态度表现不同,他们的理由也各式各样。将近一半学生说“不喜欢”,他们的理由无外乎是练习课枯燥乏味,没乐趣,或者早就会,没新意;或者说强度大,跟不上节奏。
3.你想要上怎样的练习课?
〖XC116.JPG;%25%25〗
前两问可以看出学生对练习课的理解还不够,且在以前的练习课的设计上我们表现的比较随意,这就给学生造成了练习课就是这样的误导。所以此题中学生才会做出上表这样的选择。透过学生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练习课的缩影,也能感觉到高段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为笔者对练习课的思考指明了一个方向。深入反思 寻找根源
对以上调查结果深入思考后,笔者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学生的误解 源于教师的课堂形式
学生把“练习课”等同于“习题课”是有其原因的。以往练习课教学目标比较模糊,不能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并且练习过程过于机械化,练习课无端变成习题课,致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变相说明了我们曾经对练习课的定位存在认识误区,以前的练习课的设计太过单一,课程开展的比较随意。
原因二:全班同步 照顾不到每个学生
以往的练习课最常见的形态就是面向全班讲解,时间空间同步。但几节新课后面的练习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提升度,而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对题目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对方法的择优选择意愿也是不一致的。全班讲解的过程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这就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不理想。
原因三:看轻学生 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实行的过程中,一些老旧的思想、一些“粗暴”的授课方式仍旧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仍占据着主体地位,新课标所提倡的“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数学练习课更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练习课上,教师应大胆地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只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寻找问题,通过自己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达到熟悉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大胆尝试 初见成效
基于练习课现状和实际调查情况,笔者觉得练习课也可以有这样的一种模式,那就是“全班整理复习——学生独立作业——小组事先讨论——学生汇报发言”的形式。那就在全班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后,让他们独立作业,之后小组讨论,最后汇报发言。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练习课为例,具体说一下实施的过程。
课前,把班级学生分成7组,每组5人,各选一名组长,并对组长做了必要的培训。备课时,对习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安排了有梯度的练习。课中,先全班一起简单地进行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待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作业;接下去分小组讨论,期间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各小组汇报发言,方法交流、思维碰撞。相较于以往,这样的练习课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尽可能让学生全体参与,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这次的练习课中,课堂的讨论是激烈却有序的,每位组员是积极并主动的。学生在讨论交流这一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求新意识、求异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善于做“学问”,创造出新颖的、意想不到的成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大大的体现,尽可能地照顾到了全体学生。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习题设计得有层次性,题目以“二一一”为主,二道基础题,一道综合题,一道兴趣题。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简单的题目让会说的同学有机会说;较高难度的题目让不会说的学生学会说,一题多解的题目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优化各自的方法。比如,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三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求表面积和体积。这一题特意在数据上做了处理,使得三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存在倍数关系。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又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填表的过程中发现变化规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此题很适合拿出来让学生探究交流。
另外,在学生汇报时,我们的中下生也能把相对于他学习水平稍高一点难度的题目的解题思路讲得比较清楚。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小组讨论的环境下,我们给了他“借鉴学习”的机会和“展现自我”的机会。经验总结 辩证看待
在练习课的小组讨论交流形式中,笔者也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要有选择地进行“讨论”练习,并不是所有的练习课都可以设计成这种形式。只有在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形成网络,基础知识扎实的时候才能进行此种形式的教学。这时候,学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自主探究,随之而来的小组讨论也才有效果。
二、题目一定要精当和典型。习题是做不完的,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效率最大化?这就需要把握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练习要从自己班实际出发,练在关键处。其實,教材是最好的资源,里面的习题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妨多多专研、多多利用。
三、讨论前一定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独立作业:给中下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给中上学生自我反思,总结经验的时间。为了讨论时达到全体组员参与,每人都有话说,每人都能听懂一两点,个别学生还能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较高水平的学生还能自主的总结、评价、改进的状态,这就必须给足学生时间。
四、小组讨论交流要落实,相应的规则必不可少。要杜绝变“讨论”为“辅导”,变“小组交流”为“两人校对”。其实,选好一个组长很重要,前期对组长的培训也很重要。组长并不一定要成绩最好,却要能力最强。一个小组的讨论效果好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组长。
当然,练习课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而要注重实效。教师始终要指引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巡视指导,围绕教学目标,给进展困难的小组适当点拨思路,对偏离方向的小组点明方向。
【后记】
在练习课类型中加入学生讨论交流的形式,摸索出“全班整理复习——学生独立作业——小组事先讨论——学生汇报发言”的形式,改变以往的被动性。这是基于课标理解下对课程的再认识,是真正对“以学生为本”个性成长空间打造的思考。它可能不够完善,甚至不够合理,但却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次突破性尝试。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来调整它、完善它!
参考文献
[1]庞国萍. 论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3).
[2]郜永刚.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J]. 教育科学教学研究周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