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荣
【摘 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既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活动形式,又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笔者在组织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区域活动的功能场室不足、幼儿区域活动的空间较小、区域活动的材料不够丰富、各班级区域的设置不够科学等。于是,根据幼儿园的场地、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育教学所需等方面入手,开展主题区域共享活动的尝试,使区域活动实现了空间、材料、经验、师资等全方位的共享,初步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创建、观察、指导、评价的方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效果令人满意,深受幼儿的喜欢,得到专家们的关注与肯定,以及幼教同行、家长的赞赏和好评。
【关键词】主题区域共享活动;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68-02
一、主题区域共享思路的提出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进行自由选择、自主展开的游戏过程。但在传统的区域活动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资源的浪费。传统区域活动的创设,多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区域活动的功能来创设,如美工区、科学区、阅读区、益智区等,容易造成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区域设置的内容重复、雷同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区域活动的主题不明确,不利于幼儿的深层次地探究。由于各班级设置的区域主题不够明确,内容比较广、比较散,层次不清,深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因此,容易出现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教师的指导不能很好地与幼儿的学习、探究同步,使幼儿错过了学习探究的最佳时机,很是遗憾;三是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区域材料的投放是最花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满足幼儿学习和探究的需要,就需要教师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区域的材料,这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四是幼儿交往的范围小。由于传统的区域活动在班级内进行,幼儿交往的范围相对较小,提供给幼儿交流、沟通、分享、合作的机会和平台有限,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五是班级创设的区域没有发挥最大的实效性。由于区域活动只在班级之间小范围内运用,没有将區域活动发挥最大的时效性,确实很可惜。
鉴于以上原因,我园大胆提出主题区域共享活动的设想。主题区域共享活动是指教师以主题为背景,根据主题的目标,有目的的创设与主题相关联的区域,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进入各共享的主题区域,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主题区域共享活动实现了空间、材料、经验、师资等全方位的共享,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既满足幼儿深入学习探究的需要,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活动效果显著,深受幼儿的喜欢,引起了幼教专家们的关注,得到幼教同行及家长的高度赞誉。二、主题区域共享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深入学习探究,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
幼儿学习的逻辑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系统知识的逻辑。传统布局的区域活动是对功能区的划分,使幼儿获得某个方面的经验。而主题区域共享,打破了原有的区域细分的空间,将主题区域与幼儿的生活、社会、知识、技能等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幼儿构建比较完整的学习体系。幼儿在主题区域共享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学习和探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不同的知识和体验,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以我园大一班的“汽车王国”为例,教师紧紧围绕“车”这一主题,将主题区域设置为汽车商标设计区、汽车制作区、汽车赛道搭建区、赛车区、汽车4S店等区域,幼儿在那里可以认识了解各种品牌汽车的商标的设计理念、了解汽车的主要结构、运动原理、赛道设计等知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积累了观察、探索、实验的经验,在讨论、商量、分工、合作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了科学、艺术、社会、健康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幼儿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
2.有利于资源的共享。
一是空间共享。幼儿园提供给幼儿的活动空间,由本班级的区域活动空间扩大到全园各班级的区域及功能室的区域空间,实现了区域空间的共享,扩大空间利用率。比如:我园有15个班级就设计了15个主题区域,加上7个主题功能室,全园就有22个主题区域同时供幼儿使用,大大提高了区域活动场地的使用率,达到空间共享的最佳效果。二是材料共享。幼儿由原来的仅限本班级游戏材料的选择,到全园各主题区域的材料选择,大大地满足幼儿学习、探究的需要,实现了材料共享。三是经验共享。由于主题区域活动为混龄的活动,幼儿在开放、自由、共享的游戏中,可以相互学习,合作探究、共同拥有广阔的活动机会,实现经验共享。四是教师资源的共享。由于主题区域的创设和管理有指定的教师负责,就需要教师对该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这样教师给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才更专业,孩子的学习才更深入,因此,幼儿园主题区域的共享,其实也是教师资源的共享。
3.有利于减少材料的浪费,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传统的区域活动要求每个班级都要进行区域创设,投放材料,这样,难免出现区域、材料的重复现象,造成一定的浪费,而且教师的工作量也增大。而我们尝试主题区域共享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教育教学的需要进行全园性的区域统筹、规划、创设,并实现全面共享。这样,有效的避免了区域、材料的重复浪费,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
4.有利于形成平行、互补、合作的学习模式。
一是有利于平行学习模式。主题区域是同时向全园的幼儿开放,在活动中,同年龄班级的孩子可以一起学习探究,实现平行的学习模式。二是有利于互补学习模式。 活动中也有可能出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一起,就可能会出现一部分幼儿的活动成果成为其他幼儿活动的背景,就自然形成了相互协作,成果互补的学习模式。三是有利于合作学习模式。在活动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针对同一内容开展学习和探究,就需要他们互相配合,相互合作,才能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汽车王国”主题区域里,小朋友在尝试搞一个车展,那就需要制作各种各样的汽车,商量设计布置展台等,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年龄大孩子一起负责设计制作难度较大的汽车,而年龄小的孩子自觉地给哥哥姐姐找配件,积极地配合哥哥姐姐,自然形成了互补、合作的学习模式。三、主题区域的创设与构建
1.主题的确定。
主题的确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幼儿的兴趣。幼儿热议或关注的题材和内容,均可设计为区域的主题。如主题区域“汽车王国”就是根据幼儿对汽车的兴趣来设计的;二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根据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内容来确定主题。如“花样年华”主题区域,教师设计“纸上谈花”、“古树生花”、“眷土恋花”等区域,给幼儿提供了绘画、手工、泥工、剪纸等练习的机会。三是特色教育的需要。根据本园的办园特色,设计相应的主题。如“大宝演绎公司”就是结合我园的幼儿戏剧教育的需要设计的,里面创设的“化妆区”、“道具制作区”、“音乐制作区”、“服装制作区”、“表演区”、“摄影区”等,满足幼儿戏剧创作和表演的需要。四是丰富功能场室的需要。原来的功能场室的功能相对单调,在创设主题区域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模仿实际的场景,不断的挖掘与之相关联的游戏内容,使主题区域创设的内容更接近现实,活动内容更丰富,更具操作性,以满足幼儿深层次的体验和探究。以原来的“书吧”为例,教师创设了比较温馨、安静的环境,再投入绘本即可。后来教师围绕“书”这一主题,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将与“书”有关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和运用,最后将书吧设置为图书借阅区、绘本阅读区、 绘本表演区、故事创作区、图书修补区,供幼儿活动,使游戏活动开展得更活,操作性更强。
2.操作性、层次性材料的准备。
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而操作要借助于环境、材料,因此,材料就成为区域活动开展的灵魂与核心,是幼儿学习和实践的载体,也是主题区域活动目标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主题区域共享活动的开设目的就是能使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游戏,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注重材料的层次性,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考虑幼儿的游戏水平,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补充、调整游戏材料,以满足幼儿学习、探究的需要。如在原来的木工区,为安全起见,我们只提供给幼儿拼装、粘合、上色等材料,但实践中发现,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测量、锯、钻孔等操作材料,孩子们迫切需要制作更有挑战性的作品,显然,教师投放的材料层次不够,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求,增加了锯子、木刨、钻孔机等操作性强的工具,满足了幼儿探索、操作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四、主题区域共享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是主题区域活动的保障。
主题区域共享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主的活动空间,而这种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就决定了活动的有序和高效,如果没有规则,就没有良好的活动秩序,其结果就是幼儿的自主和互动不能很好的发展,因此,合理、适宜的规则,是主题区域共享活动的保障。比如:在活动开始的自主选择区域环节,由于是混龄的孩子同时在各楼层各班级选择区域,存在上下楼梯的摔跤或踩踏的风险,因此,我们制定了“右边上下楼梯,不挤不抢,互相谦让”的规则,秩序得到较好的改善,这样既可以保证活动的正常、有序的进行,又可以让幼儿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还能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利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记得有一次教师在活动总结时,一名小班孩子的一句话:“就是老师不早点让我们出来,害我们每次都去不到想去的区域”,提醒了教师,教师在制定规则时,也要将小班孩子的行走速度和能力考虑其中。可见,规则的科学和合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2.教师的观察是主题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
在區域活动的组织中,教师的观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教师的观察,才能准确判断幼儿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以及困惑,为有效指导提供依据;只有教师的观察,才能及时发现投放材料的层次、内容是否合理,为教师及时补充、完善幼儿的操作材料提供依据;只有教师的观察,才能准确分析幼儿的需要是什么,才能适时、恰当的给予支持和帮助;只有教师的观察,才能准确的跟孩子们一起总结、分享活动的经验和成果。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活动的结果,还要了解幼儿活动过程的发展轨迹,因此,教师的观察尤为重要。
3.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主题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
在区域活动中,虽然强调幼儿的自主活动,但没有教师的指导,幼儿的发展只能是自发的状态,离开教室的指导,幼儿的活动将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为,只有教师才清楚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才知道通过哪种方法提升幼儿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适时给予幼儿帮助,并不断的协助他们扩展建构自己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园本建设与传统文化的融入凸显主题区域区域的特色。
主题区域的创设,是从本园的实际出发,与本园的教育理念,教育特色相符的,同时还要考虑与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这样,打造出来的主题区域才有本园独有的特色。比如“老朱茶馆”,就是根据粤北的茶文化设计的,里面的“粤北茶文化展览馆”、帮助幼儿理解了粤北的茶文化的历史,“制茶车间”让幼儿体验茶叶的制作过程,“包装车间”让幼儿认识茶叶的分类,掌握包装的技能,“茶庄”让幼儿体验销售的过程,分享成功与快乐。五、主题区域共享活动中的问题与困惑
在主题区域共享活动中,孩子们的专注和投入令我们赞叹,一个个惊喜令我们感动,孩子们的进步令我们安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
1.如何有效的评价幼儿的活动。
恰当的评价能增强幼儿的游戏意识,提高游戏水平,引导活动的深入发展。但在主题区域共享活动的组织中,我们感觉活动的评价、分享环节较难把握和组织,教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评价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表现;如何让孩子们分享活动中自己的经验以及发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游戏;如何将活动评价的情况反馈给不同班级的老师及家长等问题,还需我们继续探究。
2.如何提高教师的观察和指导能力。
在主题区域共享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发现,主题区域活动是可以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内容相互结合和渗透的,但在混龄状态下,教师如何抓住每个时机,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渗透,技能的训练,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
主题区域共享活动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实现了空间、材料、时间、教师、幼儿等的共享,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主动性,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了幼儿的情感发展,形成了良好习惯,培养了良好意志品质,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形式,期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丰富主题区域共享活动的内涵,提升主题区域共享的实效,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玉娇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有效形式 . 教育导刊,2013年12月.
[2]周文华,郑易姝 .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