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梅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这种对話是师生、生生在平等、交流、合作的对话中交流,通过对话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达成知识、能力、素质的建构和发展,是问题教学的升华和拓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走进老师”为例,探索初中政治开展“对话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紧扣生活;抓住关键;落实拓学;激情;深度;广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17-02
现在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已改版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情景的再现,特别是注重课堂上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我们在新教材的培训时主讲老师也提到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方式也应从“道理”的传授转向“道路”的探寻。本人对于新教材的教学方式也是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初中的学生尤其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一的学生,他们的表达和分享欲望比高中年级的学生更高更迫切,因此,他们更喜欢“对话型”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吸引并激发他们课堂参与、课堂互动的生命热情,引导他们深入交流、主动表达、互相倾听、彼此分享、自我反思、相互质疑这样的探索过程,深受学生的喜欢。这种方式更能真实的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生敞开自己的基础上,教师便可更好地引领学生的价值方向。
正如马丁布内尔说:“对话是从一个心灵看到另一个心灵的话语。对话是一种方式,是人们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话型”教学作为一种民主、自由、科学的教学方式,从吸引、激发到对话、指引,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与思想提升的一条重要路径,这既是教材编写的追求,也应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追求。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紧扣生活,激起对话的激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在在兴趣的促动下,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随之增强。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引发对话的激情。思品对话教学要始终把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话的热情,让学生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对世界的体验,让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
以七年级上册“走近老师”这一框为例。本框题内容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责任使命等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师,培养尊敬老师的情感,学会积极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如果让你形容遇到过的老师,你会怎样描述?设问分别从三个时期设计:幼儿园、小学和现在,让学生有话可说:回忆并分享老师对自己成长的关心和帮助在小组内进行展示。随后我根据第一目的“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三个活动,设计了一个综合的活动:“我访(画)我师”或“老师的一天”(可以二选一):课前采访老师或给科任老师自画像,上课时与同学交流,先把老师的特点描述出来让同学猜,看描述是否抓住了科任教师的特点。这样一来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积极主动去采访观察老师,即近距离的了解了教师工作的特点、意义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为后面如何正确对待风格不同的老师做好了铺垫。同时还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抓住关键,引领对话深度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才会有积极的沟通与合作。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合作沟通,应在采取多种对话形式,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对话的基础上抓住问题的关键并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情感交融,这就要求对话教学不仅要关注对话表层,更要关注对话下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特别要重视后者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自我和世界、发展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其独立意识和健全人格。这种交流活动是学生、教师为理解文本的语言、情感、思想内容等因素而开展的活动,或者说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言语的、情感的、心灵的交流过程。因此,这种对话与交流理当有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共同参与;同时这种对话与交流又是双向的、互动的、互相依存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交流。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即适时发挥引导点拨作用,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对话挖掘出更新颖的内涵。如:我在“走近老师”这一框,在前面“我访(画)我师”或“老师的一天”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对话的深入,设计了一个环节:面对与小学教学风格不同的初中老师,我们怎么办?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对话。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树立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应有的态度就是:承认、接纳和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从而到达我们对话导行:我尊我师的实效。由于这是由学生自主交流,从对话“我知我师”到“我尊我师”循序渐进中得出的认知,没有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更让学生从心里上去认同。课后学生反映很喜欢这样的环节。三、落实拓学,延伸对话广度
延伸对话广度在尊重学生为主体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面对学生,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延伸学生广度思考的对话方式。
学生是对话的参与方,老师希望全体学生参与,然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是几个踊跃发言的孩子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观点权,老师则会由于他们的踊跃发言引起的课堂热烈气氛而忽略了要照顾全体的最初想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走近老师”这一框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拓展活动:“爱的建议——老师,我想对您说”。让每个同学对老师说一句话并尽量不重复,并在四人小组内分享,同时组长进行记录。这样引发了孩子新一轮的对话。因此,本框在教学上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发学生对话的热情 开始,通过学生在自主交流的对话中由“我知我师——我尊我师——我爱我师”,在这样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体验感悟、讨论深化、践行指导中,逐步完成了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并达成共识,以引领其道德成长,从而促进学生自我生命的成长的目标。
一个学期的教学证明,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型教学深深吸引着学生,也是学生深受喜爱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同时,一个学期以来,孩子在学习成绩和品德、综合素质等方面也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有关对话教学策略的归纳仅是对初中政治对话教学新路的一种探寻,它只是一种浅尝,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使政治对话教学的路越走越宽,使对话教学理论在应用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杨扬;中学政治课对话式教学研究.河南大学,2012.
[2]张柏宁;中学思想政治课对话式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杨颖;对话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