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依
【摘 要】幼儿园美术区是支持幼儿审美、感知和表达表现的载体,但是作为教师在观察指导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观察指标,观察分析识别幼儿行为的能力仍存在不足,直接导致回应与跟进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的激发。因此,本文通过对大班美术区的案例研究,梳理了把握艺术领域美术核心经验、解读幼儿艺术发展典型行为、客观记录与描述鼓励创造、开放性回应支持创造、同伴分享共同提升创造、交流分享跟进推进创造等几条策略,通过提高教师观察解读素养,提升观察回应幼儿的能力,真正提高幼儿在美术创作中的创造性。
【关键词】观察;回应;创造性表现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95-02
一、问题的提出
观察: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教师的观察可以发生子突然的情境下,表现为教师有目的或无目的地搜集观察对象信息的过程。本文中的教师观察,是指幼儿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观察活动。
回应:回答、响应的意思。单在本文中不等于教师简单的回答或者评价,而是包括口头回答在内的教师反馈幼儿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创造性表现:指幼儿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包括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式和内容,给某一事物赋予新的意义;在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找到相似之处的能力。
美术作为反应幼儿认知、情感、兴趣以及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是幼儿天性的自然流露,而创作性则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因此关注、保护、激发每位幼儿美术创作的创造性表现尤为重要。个别化学习活动作为更适合每个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和“最近发展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幼儿个体建构与自主发展,因此,除了集体教学活动,美术区是幼儿美术创作中更广阔的一片天地,而幼儿在美术区中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进行观察、解读并给予适宜的回应。
近年来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对于幼儿美术作品的解读及创作行为观察的研究及实践,以作品取样案例、学习故事等形式进行记录,使教师对于解读幼儿有了更专业的视角,同时也提高了分析幼儿的能力。在有了一定的观察及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幼儿的有效回应,尤其是针对美术作品中的创造性,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更深入与连续性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师回应幼儿的能力,真正提高幼儿在美术创作中的创造性。但也发现因为缺乏科学的观察指标,在观察分析识别幼儿行为的能力仍存在不足,直接影响有效的回应与跟进,从而影响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的激发。二、研究的意义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的颁布,对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明确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园教师最主要的专业能力。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因此提高教师对幼儿观察回应的能力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義。
幼儿园美术区是支持幼儿审美、感知和表达表现的载体,既可以作为幼儿园审美教育与主题活动的感知体验区,又能和集体美术教学活动有机衔接,使幼儿随时随地感知、体验和创造表现。通过对大班幼儿在美术区中的行为、语言、作品、互动等定点定时的观察与分析,并以案例形式记录教师的回应,能够促使教师分析反思回应的有效性,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三、问题解决设想
尝试把握艺术领域美术核心经验,通过学习科学的观察及评价方式,诊断和梳理大班幼儿美术区域中发展的特征,并通过案例研究的形式,提高在美术区域中对幼儿回应与跟进的能力,促进幼儿创造性表现的发展。四、研究过程:
1.把握艺术领域美术核心经验。
华师大硕士论文《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美术领域教学知识现状研究》反映出教师对于美术核心经验的知识、关于幼儿的知识、关于教学法的知识三者发展不平衡,其中关于学前美术核心经验的掌握最弱,关于学前美术教学法的知识掌握最好。教师在知识间的整合运用能力较弱,缺乏深度思考。
通过研读了《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一书,结合《指南》中的艺术领域的目标,从幼儿园的美术欣赏、绘画和手工基本活动类型,将美术领域核心经验汇总如下:
对于美术领域核心经验的梳理与掌握,让教师在美术区域中观察识别更专业,从而更好地让幼儿在美术区域感知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2.解读大班幼儿艺术发展典型行为。
要读懂幼儿的作品与行为,并进行有效的回应与跟进,需要借助科学的观察指标,通过翻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是儿童艺术家》、《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等书籍,寻找相关内容的理论进行学习;联合专业机构的观察分析指标等,了解大班年龄段幼儿艺术发展的典型行为,并运用于美术区域中对于幼儿的识别、回应与跟进,有序推进对幼儿在美术区域中的指导。
通过学习,梳理出了大班年龄段幼儿艺术发展的典型行为,并提出美术区域中教师的回应与跟进行为。
3.客观记录与描述鼓励创造。
教师对于幼儿在美术区域中活动的有效回应与跟进一定是基于观察的基础,客观的观察记录提供给教师大量的信息,使教师能真实了解幼儿现在的发展水平,从而考虑下一步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或是行为上的回应,或是材料提供上的跟进,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上向下一个阶段推进。客观描述是美术区域中推动幼儿发展的适宜方法。
例:卡卡将一根小木棒竖起,上面用白色欧克泥做了一些小点。教师没有主观解释幼儿的作品,而是客观描述幼儿的活动和作品“你把小木棒竖了起来,上面还有欧克泥做的小点。”卡卡在听到教师描述后解释“对,这是冬天从天上飘下来的雪。”
教师的描述激发了幼儿解释自己作品的欲望,也引发了富有意义的对话。这种描述是对幼儿干扰最少的策略,让幼儿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感知地更深入,也鼓励幼儿对自己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进行反省。
4.开放性回应支持创造。
面对幼儿抛来的问题,我们采用开放性的回应策略,引导幼儿思考并解决问题。
例:悠悠想做一棵直立的树,但不会做的时候,她来求助教师,教师不直接告诉她做的方法,而是鼓励她去校园里看看真实的树是什么样的,观察之后,悠悠说树有树干,还有树枝与树叶。她决定用粗粗的材料来做树干,然后用纸做树叶。于是教师提示她去材料区选择合适的材料,鼓励她根据材料的性质表达对树的认识。因此,面对幼儿的求助,教师要用开放性回应留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5.同伴分享共同提升创造。
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美术区域中鼓励幼儿采用小组合作创意的形式,当幼儿在遇到困难求助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形式,共同分享知识经验,同伴的协助能够支持幼儿的问题解决,并促进幼儿去调节和反省问题解决过程,同伴协助也是幼儿想象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支架。
例:小尹和强强在美工区“白云变变变”玩,小尹将一张卡纸对折,并用剪刀在卡纸中间剪下一块不规则形状,剪下后他拿着被剪下的不规则形状左看右看,并将它放在天空背景上来回端详,最后选择了一个位置,然后他拿起滚筒,蘸了白色的颜料,在不规则图形上来回滚动,等印完一看,并不像白云,于是他向教师求助。教师告诉他:“你去问问强强,他昨天印了好几朵白云。”于是,小尹向强强求助,强强对他说:“小尹,你这样是印不出白云的。你拿错了纸,应该用中间挖空的那张纸印。”说完,强强拿起挖空的卡纸递给小尹。他接过强强递过来的卡纸,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放到自己刚才印白云的旁边,看了一下,他又拿起滚筒尝试了强强说的方法,终于印出了一朵完整的白云。
6.交流分享跟进推进创造。
在交流分享环节,教师展示幼儿的美术作品,并鼓励幼儿评论这些作品,围绕作品进行反思,对作品的要素进行讨论,将会进一步充实幼儿的创作过程,促使幼儿对自己的表现活动进行反思,并且帮助其他人理解幼儿艺术创作背后的理念。因此交流分享环节的跟进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建构幼儿自己的审美判断。
例:平平和几个同伴共同尝试表现秋天的风景,他们尝试将两块底板合起来,成为一块大背景,并选择了相似色的马赛克方块作为秋叶铺在背景上,营造作品整体的色彩的和谐,并在交流分享中向同伴介绍她们的新办法。在他们分享后的美术区域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有选择地使用颜色或材料,使创造更有艺术性。五、研究成效
教师的成长在于反思,因此,对幼儿在美术区域中的行为及作品进行分析,并撰写案例,采用真实情境中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大班幼儿的想象与创造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对教师的回应及跟进措施进行反思。经过案例撰写的实践,得出成效如下:
1.幼儿在美工区域活動中创造性得以增强。
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分析,以及对比幼儿的创造性表达水平,从大班开学初期各层次水平均开始有逐渐递增的趋势,说明幼儿的创造性表达有提高。具体表现为创作意愿表达更流畅;创作内容更丰富,表现出更多细节;制作过程与作品解读具有独创性等。
2.教师回应与跟进能力获得了提高。
教师通过观察获取直接的幼儿行为及作品的信息,并结合观察指标进行分析与案例撰写,教师逐步明确记录幼儿的哪些行为与作品, 怎样选取合适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回应与跟进策略,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师有效的观察与回应对于大班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获得幼儿与教师共同发展提高的基础上,对于教师与幼儿互动的策略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表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安.S.爱泼斯坦 伊莱.特里米斯著 冯婉桢等译《我是儿童艺术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
[3]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4]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