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涵
太阳西下,窗外的阳光终于稍稍收敛了肆虐的火辣。时间已经将近晚上8点,母亲却仍未下班归来。我在浅白色的餐桌与灶台之间徘徊了十多遍,饭菜蒸腾的热气也断了生息。终于,楼梯间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几声猛烈的门锁转动后,母亲冲进门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凉茶,又一口气干了半碗南瓜汤,终于活魂过来似的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开始询问我一天的暑期作业情况。问完作业,吃饭间,妈妈开始了日常的“倒苦水”:汽车店老板脾气大,购车客户又刁钻,我一把年纪了还要笑脸相迎……
“我好累,我觉得我老了,不想动,可我的衣服放三天,臭了都不会有人洗。
“当年我和你爸出来打拼,穷得米都买不起。打电话给你奶奶,你奶奶却叫我们坐几小时的车,回去拿几斤米!
“欠一屁股债,你外婆还让我拿钱给你二舅。”
她的嘴一张一合,面无表情地诉说着。她坐在亮白的灯光下,我却觉得她陷在黑夜里。她的双目没有亮色,却灼得我生疼。我埋头吃饭,不想也不敢望她。
“还好,有我家幺儿把晚饭弄起,让我一回到家就有吃的!”
我抬起头,定定地看着她。看着她细细地瞧着这眼前有点蹩脚的一菜一汤,嘴角浮起一丝笑容。
生活无疑是艰辛的。父亲是政府的一名小小职员,虽勤奋好学,但机遇总和他擦肩而过。母亲是中国小老百姓中最普通一员,前几年靠着勤劳的双手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办起了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近几年生意急转直下,即使费尽心思拉了几位大客户,食品厂也是苟延残喘,气数已尽,不得已低价转让给一位曾经在厂里干过的亲戚。
母亲人到中年却忽然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从呼三喝四的小老板到忙忙碌碌的上班族,与一群花枝招展的小年轻儿竞争上岗,而“巨额”的房贷让本已拮据的家庭生活又平添几分清贫。心里说什么也不会好受,时不时叹息、唠叨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生活却又如此的奇妙。几月后,母亲勤勤恳恳的工作终于赢得老板的认可,不仅给母亲加了薪,还考虑给予她一点点股份。
当新的工作赚上了第一桶“金”,母亲又开始神采奕奕地规划未来了。
“哎呀,如果你高中最后一年努力考个好大学,我就不用担心你的前程了。
“如果顺利呀,说不定几年后还可以贷款买辆车的呦。”
人一想到未来便有了希望,一旦有了希望便有了动力。她眼睛里的光辉恍若明星,扯着个大嗓门,气壮山河。
家中凌乱的茶几变得整洁起来,鲜花也时不时走进了花瓶。阳台的植物又添了新品种,金鱼也簇拥在小小的鱼缸里,鼓起大大的眼睛挑逗我,来回游弋。
转厂房、找工作、送孩子上大学、还房贷、买车……质朴的人们呀,总是在不尽人意的生活中活出声色。
“涵儿呀,我今天给你熬了银耳汤哦。用精品银耳熬制的,里面加了枸杞、红枣,放了百合和莲子,补气血还清热去火。
“今天早上,我们吃八宝粥哈。最近,我体检发现血压有点偏高,医生说要少吃盐多吃粗粮。”
……
身处荆棘仍仰望星空,她是那么用力地活着;身心俱疲满腹牢骚,却还仍在灰暗的底色中涂抹亮色。
这让我忽然想起了在《读者》中看到的李娟写的《我们的裁缝店》。她们曾在做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便死也不会干这个了。最后却在十来个平方米的兼任住宅和门面的裁缝店里养起了金鱼,看到了贫穷的小姑娘对美的追求,发现了游牧民族亲人间最美的风情。她们在那里扎了根,在那里妙笔生花,在那里找到了人生的美好。
农人们在夏日的炙烤下挥汗如雨,日薄西山时一家人吵吵嚷嚷的晚餐也很温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爱情里跌跌撞撞四处碰壁,然后蓦然回首仍觉肆意;《欢乐颂》里的五位姑娘即使臨近剧终,生活仍是一团乱麻,然而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举杯,欢庆,共勉”成了她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这或许便是小老百姓们生活的智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我们却仍在那二三事里活出了精彩。
发稿/赵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