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娜
【摘 要】 农业保险补贴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农业保险补贴的必要性、其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与指标选取、以及对农业生产与农户收入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我国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与评述,并对我国农业保险补贴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农业保险补贴 绩效评价 农业生产 农户收入
一、引言
作为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农业保险是各国政府补贴农户的重要手段,在分散农户生产风险、增加农户收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大作用。但由于农业保险自身的特殊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失灵,没有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市场难以发展。
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农业保险补贴的必要性及补贴效果的文章进行综述:
(1)农业保险的性质与农业保险补贴的必要性;
(2)农业保险补贴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与选取的指标;
(3)农业保险补贴对农业生产与农户收入的影响。
并对农业保险补贴问题的研究进行展望。
二、农业保险补贴的必要性
随着对农业保险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农业保险补贴的必要性基本形成了共识,认为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失灵是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的主要原因。刘京生(2000)认为农业保险兼具商品性与非商品性,在其经营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遵从等价交换原则。庹国柱、李军(2003)则认为农业保险是介于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通过分析农业保险经营中的六大矛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同时,部分学者就农业保险供需“双冷”的局面进行分析,认为农业保险的供给具有自然垄断属性,供给者往往考虑巨灾风险而限制供给,同时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弱势,条件较好的农户不依赖于农业保险进行风险转移、而真正存在农业保险需求的农户因缺乏收入和渠道无法进入市场,大部分地区存在极为严重的农业保险排斥,农业保险补贴能够帮助纠正农业保险市场的失衡。各国实践证明,没有进行政策性补贴的农业保险难以发展下去(张跃华等,2004;郭军与陶建平,2014;石先进与黄琦等,2017等)。
还有一些学者利用福利经济学及效用最大化理论对农业保险补贴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他们认为,补贴促使农业保险在市场上达成交易,增加了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考虑正外部性时,补贴将带来更为显著的社会福利的增加。孙香玉、钟甫宁(2008)提出实践中农业保险的供给受到最低参保率的限制,使得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并不总能够相交,存在未实现的潜在经济福利,而政策性补贴可能促使其实现,从而扩大经济福利;至少实际福利损失要小于简单假定不存在潜在福利的情况。因此,从农户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政府补贴是有必要并且是有效率的。
特别地,彭进(2009)指出补贴的必要条件是农业风险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可保风险,使得保险双方出价存在“价差”,但事实上政府不一定会对存在“价差”的商品进行补贴,对农业保险补贴的充分条件是农业本身的重要性及农业保险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农业保险补贴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虽然众多学者已经从理论上论证了农业保险补贴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但为了更好地量化农业保险补贴的效果,细化其影响因素,从而对未来的农业保险补贴发展方向进行考量,统一的农业保险补贴绩效体系的建立是有必要的。
(一)模型选择
目前农业保险补贴绩效的评估以数据包络方法(DEA)为主。即基于线性规划技术,分析农业保险补贴中的制度效率、规模效率与综合效率。传统的DEA模型包括CCR模型与BCC模型,分别测度在规模报酬不变与规模报酬可变时决策单元偏离生产前沿的距离,反映给定投入情况下决策获得最大产出的情况。
DEA方法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1)能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可以考察政策实施不同方面的影响。制度效率反映农业保险补贴的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的机制设计是否有效。规模效率则反映财政补贴投入的规模是否处于最优。
(2)简化评估过程,客观性较强。DEA方法不需要事先确定输入和输出函数,也没有严格的约束标准,同时不需要任何假设,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3)评价的标准是确定的。如果综合效率为1,则实现了DEA有效,即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达到了最优的配置效果;反之则存在效率提升空间。
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传统的DEA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众多不同的DEA模型。江生忠、贾士彬等(2015)提出传统的DEA模型无法处理有效前沿上多家公司之间的效率比较问题,难以进行进一步的计量分析,因此采用了DEA超效率方法。还有学者(杜伟岸与杨天琦等,2016;王韧与莫廷程,2016)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对农业保险补贴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为了去除外部效应与随机效应,而采用了三阶段DEA模型。建立以投入为导向的SFA成本边界模型,基于传统DEA方法产生的最有效决策单元,以其投入量为基准,对其他样本的投入量进行调整,再重新进行DEA分析,使得最终效率差异由内部管理因素决定。SimarL(1999)指出有限样本下传统DEA计算所得的相对效率比之真實效率是有偏且不一致的,并提出Bootstrap-DEA方法,基于Bootstrap数据生成迭代模拟进行修正。江时鲲(2016)采用该方法对我国2010-2013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效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除此之外,王韧与邹西西等(2016)学者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对农业保险补贴效率进行分析。李婷、王巧义(2016)分析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绩效评价中平衡记分卡方法(BSC)的适用性,结合政府组织的特点进行修正,设计了BSC框架下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但由于涉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结合、指标过多等问题,实用性较差。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社会福利取决于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从而将对农业保险补贴效果的研究转为对农户支付意愿的研究(孙香玉与钟甫宁,2009;王芳,2017)。这种方法从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实施的目的进行分析,但忽略了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效果有待商榷。
(二) 指标体系
从哪些角度进行指标的选择?DEA方法中,大多数学者基于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初衷,以补贴金额(总额或三级补贴额度)、补贴比例作为投入指标,来表示国家对于农业保险补贴的投入规模及投入力度。并从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农业保险补贴发挥的作用两方面进行产出指标的选择,如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投保农户比、赔款支出、保障程度、补贴占赔付的比例等。
产出变量的选择则存在一定的分歧,部分学者(赵君彦等,2015;何晨,2016等)认为应将更宽泛的农业生产、农户福利等指标纳入到农业保险补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来,例如:农户人均经营性收入、人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等。但当前农业保险补贴对农业生产、农户福利的影响大多是通过农业保险来实现,并且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能否建立起这种直接的投入产出分析有待商榷。
除了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的选择,部分模型还需要对环境变量进行考虑。王韧、莫廷程(2016)在利用三阶段DEA模型研究2009年~2014年我国农业保险政策补贴效率时,选择受灾面积、农户人均纯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作为环境变量。江生忠、贾士彬等(2015)在使用DEA面板超效率方法进行分析时,也设计了一系列的影响变量,包括各省经济状况变量(农业产值占比、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自然灾害状况变量(农作物受灾面积、自然灾害受灾人口、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农业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变量以及农户自身因素变量(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平均教育程度)。可以发现,环境变量的设定其实就是在对可能影响农业保险补贴效率的因素进行选择。
基于政策实施目的的考虑之外,王秀芬、郭淑敏(2015)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农业保险补贴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从政府视角,考虑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可以选取补贴资金使用情况、保障水平、农业保险渗透度、保险对象参与度等指标;从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视角,考虑经营主体实力、风险承受能力、经营补贴力度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同时强调作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直接受益主体与农业保险的保障核心,投保人是否得到了实际福利、是否有负担保费的能力是保费补贴政策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指标主要包括农户的“主观感受”和政策形成的“客观效果”两个方面。AHP指标选取基本采用这种思路。
(三)农业保险补贴绩效的评价结果
从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总体效率较高,地区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优于中部,西部更次之;但存在省区已出现补贴低效的状况。大多数学者根据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是否达到有效,将全国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分为四类,进行分析,但由于数据范围与指标选择的不同,具体的省份划分存在较大差异。
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对农业保险补贴效率的影响因素進行了研究,得出保费补贴效率与政府补贴率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事实上,这一结论应该是有前提的,只有当保费补贴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时,过度的保费补贴才会使得政策的规模报酬递减,效率下降。同时研究表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情况、市场集中程度、农户受教育程度等等也可能对农业保险补贴的效率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各学者研究的结论存在一定矛盾。(江生忠与贾士彬等,2015;江时鲲,2016;王芳,2017等)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央财政补贴应该结合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而不是在全国统一标准下实施。
四、农业保险补贴对农业生产与农户收入的影响
(一)农业保险补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近年的研究中,农业保险补贴对于农业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已经基本成为了共识,补贴激励农户行为,使其改变生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产量(邢鹂与黄昆,2007;陈晓安,2015等)。在对浙江农业保险“共保体”的实践分析中,俞雅乖(2008)提出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可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Xu等(2014)则运用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了作物保险补贴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保险补贴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付空(2015)提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对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促进与保障作用,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农业生产各项投入达到良好匹配,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农业保险补贴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对于农户收入这一方面,目前直接研究农业生产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的比较少,大多通过的是农业保险这个桥梁,农业保险补贴则作为农业保险的“稳定器”与“助推器”参与其中。在2007年之前,由于我国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学者们研究的结论大多是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不明显(张跃华与史清华等,2006)。但在政策实施之后,多数学者都认为农业保险有稳定和提高农户收入的功能。邢鹂、黄昆(2007)运用历史模拟的手段,结合1978-2000年全国分省农业生产和价格数据进行研究,论证了保障水平提高时农户务农收入会趋于上升和稳定,补贴率的高低对其有明显影响。梁平、梁彭勇等(2008)学者论证了农业保险与农户收入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且前者是影响后者增长的格兰杰原因。陈晓安(2015)提出人均农业保险支出对农户人均纯收入贡献为负,但对农户的人均经营性纯收入和工资性纯收入具有正向的影响。周稳海等(2014)则利用GMM模型论证了农业保险灾前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灾后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总效应是正向促进的,但力度较小。张小东、孙蓉(2015)利用聚类的方式,发现除北京外,其余省份的农业保险对农户第一产业经营收入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较早获财政补贴与地方扶持的省份,效果更为显著。
部分研究中,农业保险补贴与农户收入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与认知出现矛盾。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农业保险补贴使得产出增加后,农产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价格下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2) 生产出现扭曲。柯柄生(2001)认为农业保险补贴政策鼓励了非适宜区(高风险区)的种植,而非适宜区的产量与价格之间缺乏较好的自发稳定机制,生产被扭曲。
(3) 对农户收入的变量选取有误。部分文献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研究指标,但农业保险补贴主要作用于农业经营性收入,近年农户农业经营性收入占农户纯收入的比重已不足50%,以农户人均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影响估计的准确性。
(4) 直接将农户收入与农业保险的关系等同为与农业保险补贴的关系。祝仲坤、陶建平(2015)在研究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及经验时否定了这种推断。他们提出农业保险对农户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负效应,其原因可能在于:其一,投保农业保险改变了农户的生产行为,生产投入、种植结构和面积发生变化,同时可能出现对作物疏于管理的道德风险,影响产量,降低农户收入;其二,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门槛效应、排斥效应与排序效应(农户优先选择养老、医疗等保险,农业保险排在最末)。但在该文中,他们也论证了增加保费补贴会显著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
五、结论
本文主要基于国内的代表性文献,对农业保险补贴效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1)农业保险补贴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有效率的;(2)农业保险补贴绩效评价主要运用的是数据包络方法,投入指标为补贴额度、补贴比例,产出指标存在一定争议,但大多聚焦于农业保险的发展以及发挥的作用;(3)我国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总体效率较高,地区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优于中部,西部更次之,但影响因素尚未明确;(4)农业保险补贴对于农业生产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农业生产各项投入良好匹配,才能达到预期效果;(5)目前直接研究农业生产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的文献较少,大多借助于农业保险进行分析,补贴政策实施之后,农业保险才显示出稳定和提高农户收入的功能;尽管未达成一致,但多数认为农业保险补贴能显著增加农户人均经营性收入。
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研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在对农业保险补贴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明确影响补贴效率的相关因素,从而更准确地对政策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体系。同时,可以发现对于农业保险补贴具体比例的研究还有待补充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Xu J F, Liao P. Corp Insurance,premium subsidy and agricultural output[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4,13(11):2537-2545.
[2] Simar L W P W. Some problems with theFerrier/Hirschberg bootstrap idea[Z]. 199967-88.
[3] 石先進, 黄琦, 陶建平. 农业保险排斥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财会月刊, 2017(18):103-109.
[4] 王芳. 海南香蕉风灾保险补贴效率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7(06):152-158.
[5] 王韧, 莫廷程.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农业险补贴政策效率研究[J]. 农村经济, 2016(11):61-65.
[6] 杜伟岸, 杨天琦, 陆晨晖. 政策性农业保险财补效率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381-387.
[7] 何晨. 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绩效分析[J]. 财政监督, 2016(14):32-36.
[8] 王韧, 邹西西, 刘司晗. 基于AHP方法的湖南省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扶贫效率评价研究[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6(02):123-128.
[9] 江时鲲. 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效率研究——基于Bootstrap-DEA方法的分析[J]. 未来与发展, 2016(02):65-72.
[10] 李婷, 王巧义.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的研究[J]. 金融与经济, 2016(02):82-87.
[11] 张小东, 孙蓉. 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面板数据聚类分析[J]. 保险研究, 2015(06):62-71.
[12] 江生忠, 贾士彬, 江时鲲. 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J]. 保险研究, 2015(12):67-77.
[13] 赵君彦, 焦晓松, 朱玉涛, 等.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综合评价—基于DEA模型[J]. 农业经济, 2015(05):89-91.
[14] 黄颖. 基于AHP-DEA两步法的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评价[J]. 上海金融, 2015(07):35-38.
[15] 付空. 中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评价——基于DEA方法[J]. 金融经济, 2015(10):124-126.
[16] 陈晓安.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绩效评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角度[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5(02):52-58.
[17] 王秀芬, 郭淑敏. 基于不同视角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指标探讨[J]. 陕西农业科学, 2015(08):91-93.
[18] 郭军, 陶建平.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农业保险排斥诱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4(10):89-92.
[19] 周稳海, 赵桂玲, 尹成远. 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动态研究——基于面板系统GMM模型的实证检验[J]. 保险研究, 2014(05):21-30.
[20] 孙香玉, 钟甫宁. 农业保险补贴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黑龍江和江苏省农户的支付意愿数据为例[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9(04):112-119.
[21] 邢慧茹, 陶建平. 巨灾风险、保费补贴与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衡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9(07):42-47.
[22] 彭进. 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理论依据及额度的测算[J]. 商业时代, 2009(30):62-63.
[23] 梁平, 梁彭勇, 董宇翔. 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经验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08(01):46-48.
[24] 孙香玉, 钟甫宁. 对农业保险补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02):4-11.
[25] 俞雅乖.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及绩效——浙江省“共保体”的实践[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4-8.
[26] 邢鹂, 黄昆. 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民收入的模拟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07(03):4-9.
[27] 张跃华, 史清华, 顾海英. 农业保险对农民、国家的福利影响及实证研究——来自上海农业保险的证据[J].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6(02):1-23.
[28] 张跃华, 顾海英, 史清华. 农业保险需求不足效用层面的一个解释及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04):83-92.
[29] 张跃华, 顾海英. 准公共品、外部性与农业保险的性质——对农业保险政策性补贴理论的探讨[J]. 中国软科学, 2004(09):10-15.
[30] 庹国柱, 李军. 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J]. 金融研究, 2003(09):88-98.
[31] 柯柄生. 美国农业风险管理政策及其启示[J]. 世界农业, 2001(1):11-13.
[32] 刘京生. 中国农村保险制度论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