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军 付磊
2017年以来,面对复杂的煤炭市场形势,国家能源集团平庄煤业公司风水沟煤矿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引导员工树立“创新就在身边、创新就在岗位、人人都要创新”的理念,攻难关,献良策,广泛开展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把创新创效工作打造成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引擎”!
“对于我们这个开采了30多年的老矿而言,矿井深部开采带来的高成本、长战线、接续紧张、频繁搬家倒面等问题成为前进道路中的阻碍,要想顺利‘过冬’,必须搭建‘平台’,激发全员创新创效潜能,激发老矿发展新活力。”这是该矿党政班子对创新创效工作达成的共识。
在今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深入开展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促进企业扭亏脱困的议案》,成立了群众创新创效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程序,同时细化完善创新成果的评选审核标准,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激活创新要素,把搭建创新创效平台作为激发职工潜能、提高管理水平、提质降本增效的有效切入点,建成了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创新创效平台,组织编制了创新创效中长期规划,制定年度、月度创新责任清单,每季度组织一次创新项目推进会,鼓励有创新、有创意、有激情的职工,自发组织创新创效团队,将好的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好的管理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将好的经验亮点付诸于安全生产实际。
职工创新创效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能更好地应用及推广职工创新创效新成果,然而生产一线职工任务繁重,很难组织所有职工进行集中学习交流。为解决这一难题,矿工会牵头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了机电区、通风区、运输区、检修区等基层单位,广泛征求基层单位和广大职工的意见建议,经过1个多月的制作、拍摄,将所有创新创效成果制作成模型,并拍照制作相框,拍摄成纪录片,把所有创新成果按照实物展览的模式进行设计和展示,职工可利用在创新工作室学习、研讨的时间了解职工技术创新的新情况,学习应用新成果。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各基层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拼才华、比贡献,掀起“小改小革岗位建功”的新高潮。
在创新课题的选择上,职工们始终遵循一条原则:“项目必须符合生产实际,能够解决矿上生产遇到的瓶颈问题。”掘进四队在安装卡轨车时需要利用皮带综合保护器的急停装置,由于库存中没有完好的保护器,四队就将127伏电压串联急停后接入开关,与控制变压器连接,省去了利用皮带综合保护器控制急停;机电区在489平硐架空人车安装了减速机温度保护、掉绳保护、人员上下车地点语音提示,提高了架空人车的安全系数。
在创新项目定位上,该矿员工以“小、实、新”为主,从小改小革做起,以小的积累孕育大的创造。通风区消火班员工贾士杰针对用传统制作工具剪刀和划规制作管路垫效率低、误差大的问题,自己绘制了30多张图纸,制作了一台电动制垫机,工作效率提高近20倍,节约工时360个,每年可创造价值6~8万元;综服中心自行设计的储水箱,利用水泵抽回废水进入储水箱,将废水用来清洗饭车、水桶等一些设备,一年可节约1095吨自来水,全年节约费用4000余元。
群众性创新依靠的是群体的智慧。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创效工作“落地生根、遍地开花”,该矿充分利用创新工作室职能优势,今年矿工会为工作室的创建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和帮助,制定了《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工作室的工作内容,为工作室配备了课桌、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办公设施和教学设备。
随着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和硬件设施的完善,广大员工立足岗位,主动寻找科研项目,刻苦攻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创新创效工作体系。工作室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现场交流研讨会,工作室每名成员各自负责本工种的培训学习,采取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针对现场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交流讨论,对公关立项课题的编写方案、组织实施、组织验收、撰写项目成果报告等环节进行全程参与。
创新工作室不仅是凝聚职工创新创效的新载体,也是弘扬和宣传工匠精神的主阵地。检修区电修车间员工张士军近几年先后被评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平庄煤业公司“首席技师”、“建功杯”比武状元,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创新项目。3月初,该矿五煤东综放工作面安装进入最后阶段,急需一台移动变电站供井下各类设备变压使用,现有的移动变电站出现了故障,让井下安装工作停滞不前。张士军将整流406管改成408管,电阻10千/10瓦改为10千/15瓦的水泥电阻,增加电阻值功率,解决了高压侧不吸合的难题,为井下正常安装采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职工技能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日常创新能力的大小。该矿大力开展全员“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活动,为职工搭建起一个技能提升平台,推动职工日常创新能力的提升。利用首席技师“传帮带”“导师带徒”活动,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液压工技术比武,并选拔4名选手参加了“同煤杯”第七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同时,为将练兵活动与生产相结合,把采煤机司机、液压支架工等关键岗位人员确定为重点练兵对象,采取开办技师讲堂、专家讲堂,建立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方式,营造了浓厚的“学赶比超”氛围。
“以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挑灯夜战搞革新,现在是敞开大门,广开言路合力搞创新,人多点子多,考虑的问题也多了,少走了很多弯路啊。”检修区技术主管卢晓良颇有感触地说道。
为弥补6800掩护支架在井下使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发挥掩护支架的最佳效能,矿上和检修区相关技术人员研究设计,将抬底缸顶部纵向螺栓固定改成横向光孔销轴固定,安装了反清洗过滤器,把推杆限位销方形定位块改成马蹄开口限位环,提高了支架使用寿命;WG 300-700采煤机调水分配阀易损坏、重量大,每次检修需要大量人力,成为该矿一个难题,检修区机修车间组织人员现场研究分析采煤机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分析以往设备故障数据,自制了调水分配阀,不仅节约了人力,每年还为矿上节约近5万元的成本支出。
“当前,煤矿企业的成本已经被压到极限,从技术创新上“掘金”成为缓解压力的突破口,更成为创新创效活动的重心所在。”该矿鼓励干部职工发挥好自己的“绝技”“绝活”,使“独门绝活”成为创新创效的“法宝”。
该矿机电区担负着全矿掘进队的锚索供应任务,过去切割锚索的时候,都是用人工拽,费时又费力,有时用力不均匀锚索就会拧成麻花劲,很容易弹伤员工。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们用旧综掘机上的液压站、液压马达和井下回收上来的槽钢进行安装连接,利用液压站驱动马达替代人力拖拽锚索,并能同时实现锚索拖拽速度的无极调速,使锚索传动到钢槽上。锚索切割器投入使用后,只需1人操作就能完成锚索切割,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而且提高工效4倍。+200皮带运输储煤缓冲大眼,眼深30余米,是该矿井底各分层的煤炭运输枢纽,大眼底部的给煤机系统和眼壁在运输中,经常受大块矸石冲击造成损坏,年维修成本10余万元,煤炭在自由落体中受落砸冲击,减少了块率,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针对这一情况,经过反复观察和研究,结合“满眼器”的自停装置和水泵自吸的控制原理,研制出“空眼器”。通过煤仓位置传感器的原理控制煤位,当大眼煤位降到“空眼器”以下位置时,“空眼器”感应并报警,使煤仓位置传感器既能保证仓储缓冲效果,又科学的达到了块煤落仓时的最低破碎点,确保了经济效益最大化。运输区针对倾斜井巷“一坡三挡”的跑车防护装置进行了改进,摒弃“一杆双套”的繁琐安装和触发绳套子时错时落点的可控难度,研发出“双套整体”跑车防护装置,紧套受力的同时拉紧松套二次受力,再加上轨枕的移动缓冲和齿型活环的硬性连接,成功解决了跑车防护装置在跑车、跑件等事故中不能有效防护的问题,提高了跑车防护性能;选煤厂301~304皮带走廊由于原煤经过FG X-24A复合干法分选机后,物料产生的煤尘大,影响员工身体健康,厂班子成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采取在复合干法分选机加工物料出口的防尘罩前后加设防尘隔断,在皮带机尾安设引风机的方法,起到了良好的降尘作用。
通过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紧密结合,从而推动矿山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老矿井重新焕发出新活力、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