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2018-08-24 10:51严文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动脑常识文言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文言文教学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应该是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动脑。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为六个思维层级,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主要指问题求解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标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言文教学,文字的教学是重点。因此,我们非常勤勉地在试卷上圈圈点点,给学生逐字逐句翻译,结果,一节课下来,唯独辛苦了自己,学生兴味索然。如果我们能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到疑难字词解决的过程中来,势必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我在讲解2016年高考文言文《曾公亮》传时,先让学生将原文自读一遍,然后再齐读。齐读的过程既能让学生动口参与进来,发现问题,又能整体把握文段,理解文意。例如“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这一句,很多同学将“锡”读错。这时,我将“锡”在古汉语中的义项给学生进行补充讲解,“锡”有“金属;一种僧人所用的锡杖;细布;假发;通赐,赐予”几个解释。学生很快明白,根据语境,应该作通假字讲。接下来,我将自己圈定的重点字词句展现在电子板上,让学生自己先解决重难点,可以小组讨论解決。如“诘、殆、间、讫、豫、虔、致仕、绳墨、殖货、从容”等。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征服欲,他们跃跃欲试,积极探讨,课堂上气氛热烈,大家真正的投入其中。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自己讲解,在讲到“帝不豫”的“豫”时,有的同学理解为“犹豫”,我引导他回忆了课本《伶官传序》中的一句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生马上明白了“豫”是“安乐”之意。这样,就完成了由课内到课外知识点的迁移。只有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动口、动脑,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灵动起来。

当然,文言文的教学绝不仅仅是字词句的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记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古代文化,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让学生清醒地认识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但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军事、家族礼法、音乐美术等各个方面。这些知识零散地分布在古文典籍中,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更难,因此,学生动手自己归纳整理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按照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将文化常识归类为:天文、历法、科举、家族礼法、山川地理等类别,让学生自己归类整理课本中以及课外考试中的文化常识。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习惯。通过自己的动手整理将零碎的知识条理化,将片断的记忆系统化。这样,学生不再害怕文化常识,而且能从整理中发现乐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例如,《曾公亮》传中出现了“致仕”一词,学生通过以前的积累整理发现类似的表示“交还官职,退休”的词还有“乞骸骨、乞身、致政、致事、告老”等。

除了文字、文化常识,文明精神的传承也是文言课堂的一项重要责任。动脑、动口、动手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动心教育也不能忽视。真正的教育远不止是知识层面,技术层面,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一位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的语文教师,他就能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思想、精神、灵魂的影响。高考文言文试题,通过精心选择素材,突出了立德树人的导向。《曾公亮传》中主人公曾公亮性格虽不完美,但是他端庄、忠厚、深沉、守规矩,为了百姓据理力争,为了君王大胆质问;管理政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面对敌人侵犯不卑不亢;积极提携后人。这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学习。

最后,文体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高考文言以人物传记为主,如果善于观察,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对于同体裁文章的理解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所以,动脑、动手、动心的同时,眼睛也要善于观察,发现规律。例如,文言人物传记的四个特点是: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例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掌握以上特点,在理解文章,做题时都可以迅速找到大致区域,大大提高了效率。

我们要多多思考让学生思维动起来的思维方式、方法,那么,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文言知识,更多的是文化的熏陶、生命的启迪,这样的课堂才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状态。

严文娟,湖北荆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动脑常识文言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肯动脑就会成功
回归常识
动手动脑多快乐
动脑填数等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