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能力,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它是在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本上,经过语言加工,使之成为交流和交际的工作,它是语言技能形成的呈现,是语文学习的高级体现形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其核心目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核心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将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语文“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不仅要提高阅读能力,还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由不会说到会说,由不会写到会写,让学生习得语文技能,懂得語言运用规律。
一、利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说话兴趣。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它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利用插图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三年级下册《五月的田野》一课里的插图,描绘了孩子光脚走路、甩柳鞭、撵鸭、赶羊……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后,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描述图画的内容,体会农村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由于有课文文本作辅助,学生描述起来比较容易,愿意参与。
二、上好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表达。
口语交际是教材中最能体现语言运用能力的部分,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懂得礼貌待人,培养合作意识。如一年级下册综合学习四的口语交际《大家一起想办法》,内容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前,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完成“话题征集卡”。课上,以“智慧大转盘”的游戏形式,确定交流话题,由“话题主人”与全班学生互动交流,听取大家想出的办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参与确定话题、选择话题、交流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想说、爱说,构建一个多向互动、有序表达的“交际场”。
三、依托课文文本,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写话,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怎么写,因此我们就要给学生“竖梯子”,降低难度。
1、根据文本内容,设计“话头”,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可以设计阅读前或阅读后的写话活动,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积淀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学《咏柳》《春游湖》时,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设计“话头”,让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描绘春天的景色。教师给出“话头”,学生练写:“瞧!春天的柳树多美啊!( )。看!春雨后西湖的景色也很美呢!( )。春天到了!( )。”刻意的留白,既能复习诗中内容,又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写出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春天,这样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了。根据单元主题,设计“话头”,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会主题思想。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感受母爱 感受亲情,我们以“母爱是什么;父爱是什么”为话头,引导学生写作。
2、根据文本内容,编演故事,让学生有发挥空间。低年级的课文往往故事性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编演故事,给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美丽的大公鸡》一课,相信不少教师都会让学生演一演。其实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森林里要举办选美大赛了,现在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的大公鸡也要来参赛,比赛结果如何呢?都有谁来参加这次比赛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先讨论,后交流,最后续编故事《森林选美大赛》,编好后,再组织学生演一演,训练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用语。
除此之外,介绍风景名胜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对其进行介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
四、优化课外延伸,强化学生语文技能。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布置采访任务,采购任务,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参观基地活动等等。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所见、所感和所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使其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就得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让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冯红艳,河北沧州市水月寺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