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合格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激发情感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充分调动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激发,思维就会变得活跃,情绪也会变得高涨,这有利于学生探究交流。而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背影》中的浓浓舔犊之情;曹操观沧海的壮志豪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一腔报国之情;《大海的歌》,作者把大海的风比作“琴师”“花神”“大力士”,让人感受到大海的涛声美、浪花美、帆影美,无形化有形,陶醉之中……怎会不讓学生怦然心动,有所悟呢?如果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出作者情感。
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突发奇想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
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会细细的阅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描绘剪裁,满怀喜悦地戴在头上,憧憬着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课堂上充满生机,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学生们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画,贴在相应的位置。我们开始进入自己的角色了,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去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课堂。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
二、唤醒生气
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一)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比如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时,放手让孩子们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在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许多神态(表情)的词,有的还说:“这个小木偶真是可怜,大家都欺负他。我多想帮帮他。”这时我稍微点拨引导一下,孩子们就明白了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很多同学开始想象小木偶有其他表情之后的生活了。最后让他们写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发表意见的空间,以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三)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如在教《猫》一课时,我创设情景:昨天大家预习了《猫》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
三、勇于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培养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续写故事。比如在《父亲的菜园》中,父亲冲进雨里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让学生想一想,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还可以选择名师名家写的片段比较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是没有想到的,哪些写得很有大家风范。
(二)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四、善于赞美
赞美有着神奇的力量,作为教师要学会赞美学生,而在学生看来赞美表扬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经常在一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么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评出本课的“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地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师生、生生在有效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用感情去灌溉,去融合,创设更多的有效互动方式,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体会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实现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周云仙,浙江德清县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