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巧、活”

2018-08-24 10:51赵秀峰郭树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于永正盘古青蛙

赵秀峰 郭树珍

语文课堂上一直难以书声琅琅,学生的朗读能力难以有提升。我有幸多次受到于永正老师的当面指教,对朗读教学有了深入的思考和尝试。我认为要使朗读指导到位,需要做好三步:在备课时研读教材要“准”,设计朗读指导策略要“巧”,课堂朗读调控要“活”。

一、备课研读要准

一位教师执教《桂花雨》,他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通过抓重点词语、表演体会、想象拓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乐”,学生始终沉浸在欢乐之中,学生朗读时的基调也是快乐无比的。

于永正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并没有读懂这篇文章。课文的“文眼”是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以这抒情散文所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是一种“苦情”。虽然大篇幅写的是“摇花乐”,但这是作者身处异地含泪回忆的,所以无论是“摇花乐”还是“入梦甜”,其实都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是含泪之乐。那么在读这篇文章时基调应该是沉重的、酸楚的。所以,研读课文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课文的基调。

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很多老师习惯于拿到一篇课文先去查阅教学参考资料,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面对一篇课文,应该先是一遍遍朗读,也就是所谓的“煮书”,慢慢地真正读进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品透文本的弦外之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才能在课堂上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自然地与学生分享。

二、朗读指导策略要巧

有些教师采取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等方法,看似形式多样,但是缺少必要的点拨,所以学生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重复。还有的教师采取把要重读的字词变色的方法让孩子来读,这样很多孩子知其然但并不知所以然,读起来只有声带的振动而没有情感的波澜。所以要多种策略并举,不是“萝卜炖萝卜”一遍遍重复,而是要“萝卜炖肉”一层层提高。下面结合《盘古开天地》来介绍几种指导朗读的策略:

1.做动作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混沌猛劈过去。”我让学生看能不能把“抡”换成“拿”,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动作,体会到“抡”的力气要大,盘古力大无比才能把天地分开,所以用“抡”准确。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用力读出了盘古的神勇之势。

2.对比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自读观察,发现了句子中有四组反义词、一组近义词。我指导学生按照相反的感觉去读两句话,让女生和男生接读,效果就比较理想了。

3.体验后读:“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我让学生模仿盘古的样子做“顶天立地”的动作,并且让学生坚持这个姿势,不一会儿有些孩子已经坚持不住了。这时我随机采访了几位“小盘谷”,他们纷纷说“手酸了”“撑不住了”,我适时引导:“你们才‘頂天立地了几秒钟,而盘古却坚持了十万八千年呀!”此时,盘古几十万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精神跃然于学生心间。盘古的形象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情真意切”了。

4.想象读:“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这部分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了画面,再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效果不言而喻。

三、课堂朗读调控要活

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很多生成性的东西都是我们不可预料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朗读策略,这也是教师的教育机智的体现。

小郭老师执教《坐井观天》,她设计了让学生上黑板前面表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的环节,但是学生的朗读不咸不淡。于永正老师及时帮助作了调整,他把“小鸟”抱上讲桌,让“小鸟”站得高一点,然后让“青蛙”坐在讲桌后面的凳子上只露出一点点头,表现“青蛙”的蜗居于井底。这样两个角色有了正确的“站位”,就有了距离感,再来读对话就就有了角色的区别,“小鸟”的“见多识广”和“青蛙”的“目光短浅”就展现得淋漓尽致了,学生的朗读活了起来。还是那只“小鸟”,还是那只“青蛙”,位置一变,读书的味道就对了,大师的智慧可见一斑。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悟和积累语言,为了让学生做到“入情入境”,教师应该准确研读教材、巧妙运用朗读指导策略、课堂上还要灵活调控,做好了“准、巧、活”这三部曲,课堂上孩子的精彩朗读定会不期而至。

赵秀峰,郭树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于永正盘古青蛙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
盘古
于永正从教年记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
于永正纪念专刊
小青蛙捉虫
于永正“言语交际”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