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群文阅读于是在这一理念下成形并逐渐发展起来,弥补了单一文本的局限性,引导阅读走上快车道,不但丰厚了学生阅读的内容,还丰满了学生阅读的感悟,丰富了阅读的获得感。群文阅读是教师在有限的时空内引领学生对一组有着共同议题的文本展开的阅读教学活动。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它是课堂单篇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旨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立体阅读,探究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发展阅读力与思考力,相机进行多方面的语言实践。那么,如何在群文阅读中训练好学生的写作,让学生“读写双展翼,快乐自有意”呢?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在名家导航下学生的读写策略。
一、关注群文阅读的意义,提升写作高度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鸾认为:群文阅读进入课堂,是对传统的、单篇的教学的冲击,是对单纯的、分析内容的阅读教学的挑战,是给凝固僵化的阅读课堂吹进了一缕清风。它必将促进语文教学形态、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模式的变革。只读一本教科书的时代过去了。我们要把群文阅读纳入语文的课程表。它的地位等同于我们的课本教学。群文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品读推敲、深刻领悟这一专题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品析,然后指导学生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由浅入深,创造性地感悟文本的主题,进而深刻理解整个群文的内涵。例如,在教学《老师,您好》《师恩难忘》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就抓住“感恩”这一主题,给学生在网络和课外书上引入了一部分学习资料,如《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帮助他们体会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回归课文的文本,想一想文本中哪些内容是让我们能够体会感恩的内容,经过学生的讨论大量的阅读,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经过这两步的训练,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就被大大激活,作为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绝不能满足于这样的成果,而是要进一步把学生的情感引导到现实生活中来,引导到写作的高度上来。教师紧接着问道:“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值得我们感恩的仅仅是我们的老师们吗?”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于是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现实生活中值得我们感恩的人很多,例如,生我养我的父母、给我们带来干净环境的清洁工、为我们提供良好治安环境的警察、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等,这样学生的思想境界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再进行有关“感恩”为主题的作文时,作文的立意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的语文写作素养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二、拓展群文阅读的空间,增加写作厚度
陈云(现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与变革》一文中说:“群文阅读不限于文,可以是篇章的阅读,可以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也可以是整本书的阅读等等,题材、体裁范围很广泛。群文阅读应该是未来语文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关注教材,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拓宽视野,把和教材单元主题相同的其他内容整合到群文阅读的空间中来。这些拓展的文本不能停留在學生简单阅读的层面,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来自主阅读,形成教材主题单元的有效拓展和无限延伸。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物传记类”的时候,教师仅仅围绕《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三篇文本,引导学生来整体感知人物传记类文章借助鲜活的事例展现人物的写作方法,然后在前后对比中发现每篇独立文章的不同写作特点。在这基础上,我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人教版教材关于人物特点描写的课文,例如冯骥才的《泥人张》《快手刘》等关于人物描写的一组课文,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写作方法进行群文阅读,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整体感知。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关注了作者对人物热点的写作,对人物动作、神态和语言等细节的展现。这些拓展的文章为学生进一步积累写作人物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资源。同时还尝试引导学生把这些拓展的文本和课本的文本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探究彼此之间的共性和不同。例如,拓展的文本关注的是从细微之处作为人物的写作的切入点,而教材中的文本则是从宏观角度作为文章的出发点,虽然切入点和出发点不同,但是人物写作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和情感,由此学生会从这些案例中,感悟到人物写作的视角可以多方面入手,开阔了写作的思路。正是这样的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学生写作的厚度才能逐渐凸显。
三、比较群文阅读的异同,挖掘写作深度
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秘书长,台湾师范大学教育推广学院华文教学讲师赖玉连指出:群文阅读有效运用阅读策略,通过合作与讨论,既重群体又关注个体差异,其目的重于形式,用全新的规则来思考阅读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单元内的内容有的侧重于情感价值的表现,有的考虑文章的主题思想,还有的把写作方法、语言相同的文本作为单元教材编写的依据。所以我们 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就应该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文本,既关注求同存异,又关注到求异存同。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最后的姿势》《船长》两篇课文都描写了在灾难面前,主人公舍己为人、忠于职守、成功救人的事迹,因为这两个文本都是记人叙事类文章,所以在写作上运用了很多相同的方法,如环境衬托的描写方法,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展现人物的品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篇课文进行联系对比,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这一写法的认识。这两篇课文是不同体裁的文章,《最后的姿势》是通讯报道,是对真实事件的客观报道;而《船长》则是雨果创作的一片短篇小说,人物和事件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所以在写作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后的姿势》中作者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客观的描写,没有夸大、掩饰,凸显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特点;而《船长》则是采取了夹叙夹议的方式,运用了大量的情感渲染,塑造了生动的情境,更好的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和特点。这样的对比促使学生对通讯报道和小说在创作上的异同,利于今后学生的写作。
再如,群文阅读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阅读方式的一种革新,更是写作方式的一种革命。举一个简单的案例。一次课上,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投影仪打出的画面,编一个故事。结果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故事的开头,全班45个学生,有42个都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教师并未指导故事的开头应该怎么写,但学生为什么众口一词呢?调查后得知,前面学过的几个故事都是从“很久很久以前”或朝代开始的。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的思路就很难拓展。如果我们的老师给学生阅读的故事有许多不同的开头方式,例如:
《咕咚》: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坐井观天》: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笋芽儿》: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草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畫家和牧童》: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盘古开天地》:很久很久以前《扁鹊治病》: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纪昌学射》: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卖火柴的小女孩》: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平安夜。《丑小鸭》:太阳暖烘烘的。《活见鬼》: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这里,有的故事是从时间开头,有的故事是从角色开头,有的故事是从环境开头,也有故事是从声音(包括对话)开头,还有故事是从故事背景入手渐次展开?总之,故事的开头并无定式,前提是要有的多个文本、多种文本。这样学生的写作深度自然就有了。
四、关心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写作温度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群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更具时代特征的文章。这样可以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群文阅读是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新鲜的事物,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的写作紧密结合,采取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的写作既有高度、厚度、又有深度、温度。
孙林霞,江苏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