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记忆深处也许都有自己无法忘怀的人和事,在午夜梦回的夜晚,陷入沉沉的记忆搜索中。陆游曾说: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在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是什么值得他久久不能忘怀呢?是那份责任吗?是一种精神吗?还是时光荏苒却依然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辉呢?下面让我们走进《驿路梨花》,去寻找这段故事里的新时代思想光辉。
一、故事背景的新时代思想光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课文学习中,我带领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故事背景和写作背景,作者彭荆风是一名共产党员,写《驿路梨花》是在1977年秋,那时候,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精神,他的记忆一下子就被拉到了边疆。边疆有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久久不能让人忘怀,他想起了那个深山大岭的小茅屋,想起了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如梨花一样的哈尼族人,还有解放军叔叔。这些记忆展示了時代的美,且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谋而合。
我播放了相关的雷锋视频、音频资料,还仔细地带领学生学习了有关的片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结合了视频、音频和课文的相关片段,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军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义。
经过学习之后,学生知道了这个先行者是解放军叔叔,在文中学生看到了作为一个军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身上的责任和担当,心系劳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即使是在边疆地区,依然带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前进,把自己无私奉献给劳动人民,这一切体现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在课堂学习中许多学生当场落泪,纷纷提笔写我临时布置的300字读后感。
二、历史文化的新时代思想光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在课文总结的时候,我谈到雷锋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雷锋的精神却从未离开我们,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一种历史文化代代相传。比如,那个边疆,那个小茅屋,那群人,我看到了雷锋精神的闪耀。从解放军叔叔开始,哈尼族小姑娘就成了引路梨花,把这份爱洒满沿路,让驿路梨花处处开,让这份爱处处传承。
带领学生重回课本,我们看到文中的老余根据自己多年的边疆经验,说到:“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当找到这个小茅屋,好好享受了一顿美味之后,却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老人来给主人送粮食。我们都不知道这人是谁,只知道是一位像梨花一样的年轻小姑娘,在最后,老余问道:“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小姑娘这样回答。但是老余心里知道,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这份照看就是一份精神,由于照看,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在这个小茅屋里开出了美丽的梨花,成为了这里最美的风景。而这份精神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友好范畴,已经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友善了,是比友善更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对人的爱,无私奉献的爱。
看完这篇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美好故事,我们再次朗读了有关内容,一起感受了精神的力量。在最后,为了深化主题,我动情地说到:“我们要继承雷锋精神,同时我们还要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相信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去面对世界。”通过这句话的点拨,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性,展现出时代接班人的精神面貌。
在我们用文学书写精神、用历史传承未来的时候,我们作为师者,要积极地把这份精神传承给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要做好政治教育,利用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打动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文章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感受到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源.先读后写 读写结合——教《驿路梨花》一课的体会[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03):80-84.
[2]刘金镛,林焕璋.梨花深处情意浓——读彭荆风的《驿路梨花》[J].山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4):77-80.
綦红,山东东营垦利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