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话阅读

2018-08-24 10:52郭树珍赵秀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讲故事习惯读书

郭树珍 赵秀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欢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北大教授温儒敏说:“阅读习惯是一生打底子的事情。”只有把阅读放到首位,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解决他们习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尝到读书的幸福,我分阶段对学生阅读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指导。

一、低段: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

1、家长,请您每天给孩子读一个故事

新课标中对低段的阅读要求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干任何事情不竭的动力源泉,所以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始,我就跟家长们达成共识:孩子年龄小,喜欢听故事,在孩子还没有完全具备读书能力时,只要家长有空,尽量抽时间每天坚持至少给孩子读一个故事,让孩子知道故事从书中来,激发他们认字读书的热情。讲完故事后,给孩子提几个问题考考他,培养他认真听,能概述的好习惯。

2、老师,我们喜欢听您经常讲故事

《朗读手册》的作者告诉我们:“几乎在每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定期地给学生们朗读。”低段中为了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我会经常给他们讲故事。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孩子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瞪大眼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跌宕起伏,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而止,故作遗憾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命运牵肠挂肚的时候,会纷纷要求借书看。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我在给孩子们读故事时,遇到比喻句、拟人句,就让他们发挥想象力,“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你还能想出别的句子来形容吗?”以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并根据课标中要求的“对故事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谈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即使到了中、高段,只要有学生告诉我说哪本书太好了,下节课我一定会给他们读一读简介或是读一读精彩的章节,很快这本书就会成为大家的最爱。在潜移默化中,读书也就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3、孩子,你们每个人都会讲故事

薛瑞萍老师说过:“三年级以前的孩子生活在梦中,不要多问为什么,让孩子跟故事相融,让故事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就行了。”在大多数孩子都具备了独立阅读能力的时候,每节语文课开始的那几分钟,我都会找一个同学上来读故事或是讲故事。开始是我特意安排的,当这个同学很有条理地讲完故事以后,我就会大加赞赏,号召其他的同学向他学习。坚持几天以后,我就不再指定。前一天故事讲完以后,我就问:“今天晚上谁能讲好一个故事,明天上台来展示呀?”由于低年级孩子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奖赏而学习,所以这时会有很多孩子自告奋勇,我会选择有把握展示好的孩子上台,起到一个正面引导的作用。

对于那些很内向不敢表现自己的孩子,我会提前好几天跟他们谈话,嘱咐他们准备一个故事,讲得很流畅时,及时进行展示,当然表扬时的口气会更夸张。阅读中存在障碍的孩子,在老师的表扬鼓励,同学们的夸奖下,在讲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也会树立起自信。不但激发起了阅读的兴趣,也为以后说话、写话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高段:让阅读成为习惯

1、坚持激励反馈,让阅读走向自觉

雷夫说过:“孩子們道德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我想取悦某人。”我就抓住这个阶段,跟家长配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要求家长把孩子在家读书的表现签条,并坚持每天反馈总结。除了及时表扬,每周要进行总结、贴星,几个小星星兑换一定的奖品,一段时间以后,对于那些已经养成读书好习惯的孩子,我在班内宣布这些同学读书已经非常好了,老师以后不用表扬了,再单独谈话,让他们放平心态,好好读书。

对于还不能沉浸在书海中的学生,我只要发现他们有了进步,除了在班内及时表扬,也嘱咐好家长对孩子在家里的读书情况每天或是每周给我一个反馈。我拿过签条以后接着就故作不经意地说:“谁谁谁,怎么表现这么好呀,每天晚上都读书这么久,怪不得在教室里也如饥似渴的读书呢,写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一看就是喜欢上读书了。太厉害了,这样下去还不成了写作高手呀。”孩子们都用满脸的微笑、满心的欢喜、羞赧的笑容回应我的话。

读书多的孩子除了口头表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物质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家长的读书签条上写着“孩子在家已经养成读书习惯”时,我早已准备好的各种小礼物就派上了用场,孩子尝到甜头,读书劲头更足了。一段时间的坚持后,孩子们为了取悦家长或是老师的做法慢慢淡化,都能自觉阅读了,阅读量也逐渐增加。一进入三年级,我们班的孩子无论是早上还是中午到校都能自觉地在教室里读书,没有人大声喧哗,大家静静的徜徉在书海中。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

2、坚持读书指导,让阅读走向高效

孩子们喜欢上读书后,如果没有很好的阅读技巧,只是对生动情节的内容走马观花地读读,或是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中,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进一步引导他们读的更有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用名人读书故事引领,寻找合适的读书方法。我会经常给学生讲人读书的故事,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无所不读”的好习惯;鲁迅“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精读”,爱因斯坦的“经常和同学讨论,感受到互补的快乐”,梁启超的“常做记录是笨而有效的读书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适合不同书籍的读书方法才是最好的。

然后,以课文为范例,指导读书。在学一篇课文之前,有的引导孩子从题目入手进行思考,猜一猜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如果和自己所想的一样,跟自己想法不谋而合以后,孩子学习的兴趣更高;如果和自己所想的大相径庭,那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想。比如我在教授《风筝》这一课时,我没让学生预习,先让学生猜一猜课文写了什么,结果学生猜的都是写的风筝的制作方法,样子以及用途。当打开课文看到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时。孩子们都大跌眼镜。我就告诉孩子如果照你们猜的内容写出来,那是一篇说明文,而这是一篇记叙文,这就是文体的区别。

最后,课内得法,课外延伸。利用阅读课,进行读书指导。拿到一本书,既要有泛读,先读简介,了解主要内容;也有精读,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章节进行详细分析:也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背下来,或是找一个你最喜欢的场景复述下来,或是找出你最喜欢(讨厌)的人物,说说喜欢或厌恶他的理由。也要引导他们谈出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当然也会鼓励不同的意见存在,求同存异,根据整本书的立意达成共识。对某些章节,引导他们略读,速读,让他们了解读书既要字斟句酌,也要不求甚解。读书的方法有了,收获也就更多。

3、坚持诵读积累,让阅读走向丰盈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低年级开始,我就在课上、课外引导学生背诵一些想象力丰富,语言优美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意境深远的古诗词。还就要求他们在阅读中把一些优美的语句、词汇,精彩的片断摘抄下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背诵下来。

开始背诵是自愿的,只要你积累了,就赢得了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这无疑激发了很多孩子的热情,他们的展示结束,响起的是老师和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其中,就由小组推荐优胜者上台展示。当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我就抽查几个小组的几号同学上台背诵,奖罚分明。很快所有的小组为了赢得奖励,组长课前就会督促小组成员全部背熟。抽查背诵阶段他们最兴奋,大家那种急于展示的热情,让我觉得五分钟太短暂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让他们成为“乐之者”我还宣布,如果主动背诵了古文或是古诗词,就单独展示给小组加分。所以很多孩子主動背诵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优秀古文;在我的大力倡导下,全体同学一起背诵了引导孩子兴趣背诵了《三字经》《琵琶行》《长恨歌》《少年中国说》《春江花月夜》……只有积沙聚塔,题库丰盈,学生习作也就不愁“材料”了,文思才能源源不断,永不干涸,慢慢的积累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只有锲而不舍,方能修得读书正果。

郭树珍,赵秀峰,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讲故事习惯读书
我爱读书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