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原本可以不死

2018-08-24 10:51张小兵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格斯靴子皮革

张小兵

“哎,可惜了,他们本来可以不死!”

学生在读完高尔斯华绥小说《品质》后发出一声长叹。

这声叹息很有价值,它道出了很多读者的真实感受。格斯拉兄弟是技艺精湛的鞋匠,机器大生产时代到来,他们只专注靴子的质量,一心专做最好的靴子,竟然因为追求高品质的“靴子梦”相继踏上死路。这与世俗的人生经验相去甚远。古今中外,但凡手艺人,一般不至于生计难以维系,一技之长至少可以让他们获得延续生命的必须物资。格斯拉兄弟的命运是悲惨的,然而,他们只要怎样做就可以不死呢?

救人,这是一件能激发学生关怀他人生命热情的事。大家开始细读小说,从字里行间为格斯拉兄弟寻找生命的出口。手工业作坊,一般规模较小、产品耗时长,具有家族继承的特点,以物美价廉赢得回头客。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机器大生产席卷欧美,产品外形漂亮、产量高且更新速度快,很多行业被少数人垄断,传统手工业作坊在风暴的席卷下,纷纷摇摇欲坠。既然是“自救”,就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才能获得新生。

格斯拉兄弟延续的是小作坊自产自销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有学生说,物质飞速发展的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兄弟二人可以分工合作,弟弟负责做鞋,哥哥负责外出营销,不必都守在作坊忍饥挨饿。或者招聘营销人员,做广告打出“老字号”品牌。然而,学生们并不能确定能否劝说格斯拉兄弟这么做。因为,他们一直在做着“靴子梦”,将做好每一双靴子视为最高追求。他们厌恶做广告这件事,甚至将这种行为视为“不顾体面”的可耻行径,认为大公司是“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况且,广告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开销太大了”的状况下,他们肯因此而提高靴子价格吗?在生存极度艰难的日子里,“我”就曾被格斯拉弟弟的账单“吓了一跳”,“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样的商业潜规则在他们那里是行不通的。在格斯拉兄弟那里,一切都是透明的,根本就不存在“潜规则”。真的不敢想象,在商业潜规则横行的当代社会,格斯拉兄弟又将何去何从?是不是也难免死亡的命运?

格斯拉兄弟的服务对象,大多为老主顾,“我”和“我”的父亲都热爱着他们制作的靴子。有人说,顾客也是潜在的资源,可以将他们发展成义务或合作的宣传员。介绍一个新顾客,下次做鞋可以按照一定比例打折扣。这个办法格斯拉兄弟能想得出来吗?他们能欣然采纳吗?顾客在他们眼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分明是实现靴子梦想的契机,是他们全身心服务的对象,相信他们不会,也不愿玷污这种纯粹的关系。有学生发现了一个可以令格斯拉兄弟走出困境的方法,就是发展售后服务——靴子后期保养、维修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如今的汽车4S店不就是如此吗?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做法,然而,大家很快便发现这在格斯拉兄弟那里还是行不通。他们将做最好的鞋视为人生的追求,但凡他们做的鞋能穿很久,损坏的几率很小。同时,亲手做的靴子坏了,这在他们看来根本就不是商机,而是一种羞辱!得知“我”的一双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后,格斯拉仿佛遇到了一件“严重的事情”,并且说,有些靴子“做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鞋的工钱”。鞋子坏了,格斯拉不但没有找借口推卸责任,还主动检讨自己的制作过程,他们又怎么会以“售后服务”谋求生存之路呢?

大家敏感地发现,格斯拉兄弟收账的方式似乎也是导致他们走向困境的原因之一。他们遵循的是英国常用的“四季结账日”方式收账,即三、六、九、十二月底付定制靴子的款项。其实他们还有以下选择:定货即付全款,老主顾多,或许会体量他们的难处;先付一定比例的定金,四季结账日再付余款,可以保证一定的流动资金。格斯拉兄弟会采取类似的“中国式”的收账方式吗?格斯拉弟弟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变动了一下收账的日期,在四季结账日之前将账单开给了“我”。看来,他们不是不知道这样可以让他们活下去,只是他们似乎一直在坚守着和顾客之间的契约:他们制作“顶好的靴子”,顾客按时付款。从不提前收款,更不会直接先收全款,是他们对顾客的承诺,也是对自己制作的靴子品质的高度自信。

如此说来,兄弟俩还真的有些“顽固不化”。有人认为,既然他们只安于做靴子,不如采取“挂靠加工”的模式,将作坊挂靠别的公司或者鞋店,别人付给他们加工费,他们只负责生产。此言一出,大家立刻注意到小说中的一句话:“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将靴子视为生命,或者圣洁的宗教的人,别人是很难插入他们的生活的!说这话的是后来盘下这两间店面的“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他对格斯拉弟弟做靴子的本领是赞叹不已的,认为他虽然“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或许他正等待着格斯拉弟弟一句请求挂靠的话,然而直到死,格斯拉弟弟也没有丝毫“挂靠”的意思。格斯拉兄弟的确是“怪人”,他们不肯向机器大工业投降,不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低头。他坚守的可能不只是靴子的品质,还有作为手工业者的尊严,以及高的品质不会令人衰亡的传统信念。

机器大生产带来的变化不只是快速、便捷,大规模提速改变了人们原本缓慢的生活节奏,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期待,更诱发了人类“不知足”的天性。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足以改变延续千百年的生活习惯,这是不争的事实。制鞋行业变化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做一些适应性变化,最终将难免遭遇被淘汰的厄运。

有學生提出,在不违背商业道德的前提下,格斯拉兄弟其实可以考虑采取降低成本的做法。节衣缩食,以致威胁生存,不应当成为他们降低成本的最主要方式。制靴的原材料皮革自然是重点关注对象,“以次充好”不会为兄弟二人所取,不妨光明正大地标出皮革的等次,按等次定价。一般来说,这样做要比所有靴子都用同样高品质皮革要节约成本。格斯拉兄弟会同意我们的建议吗?小说中的两句话让同学们迅速断了这个念头。哥哥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弟弟说:“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这哪里是皮革,分明是一件艺术品,是有生命的爱人,他们将以高超的艺术制作出无与伦比的靴子。皮革,在他们眼里不只是制作靴子的原材料,更是艺术生命诞生的源头,又怎能轻易选取次等皮革?这一点在小说中有很好的佐证。“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视质量为生命,为了生存而降低靴子的品质,格斯拉兄弟是绝不允许的!

猜你喜欢
格斯靴子皮革
皮革回潮
小斑马买靴子
足球上到底有多少块皮革
圣诞老人靴子
皮革机制
福格斯公园逃生记
福格斯不安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