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冬,杨佳,陈葵
慢性主观性头晕(CSD)是慢性头晕的一种,本质上是前庭功能障碍与精神性疾病间的交互反应而导致的一种病态性代偿[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主观不平衡感、复杂视觉刺激耐受性差、活动性前庭功能障碍等[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SD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0%左右,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左右[3-4]。CSD患者常伴有焦虑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些患者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5-6]。头晕与焦虑是双向的,焦虑患者具有较高的前庭功能障碍发病率,而前庭功能障碍患者也具有较高的焦虑发病率[7-8]。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为治疗焦虑、抑郁致头晕的常见药物,但是并非所有患者获益。前庭康复训练是中枢、周围性眩晕和平衡障碍患者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被用于治疗CSD[9]。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通过心理行为干预而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降低患者焦虑情绪,改善高度紧张的主观心理应激状态,提高患者自我调节能力[10-11]。本研究旨在探讨药物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及认知行为疗法治疗CSD伴发焦虑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CSD伴发焦虑患者120例,均符合CSD的诊断标准[12-13],并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纳入标准:(1)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研究前3个月内未使用过任何精神类药物及抗头晕药物;(3)血压正常,血常规、心电图、电测听、磁共振血管成像、头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及前庭功能等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排除标准:(1)脑器质性疾病,如痴呆、癫痫、脑卒中等;(2)严重躯体疾病,如严重颈部疾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严重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等;(3)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4)活动性神经耳科疾病,如前庭神经炎、良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等;(5)有药物、酒精依赖或滥用史;(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头晕持续时间、头晕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即艾司西酞普兰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60921109)10 mg,口服,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前庭康复训练及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具体如下,(1)前庭康复训练:①卧位,头右转45°,盯住固定目标,上下点头,先睁眼后闭眼,先慢后快;②坐位,盯住固定目标,左右摇头,先睁眼后闭眼,先慢后快;③站位,睁眼走10~15步,然后闭眼,头部上下左右运动。第1次训练由医师指导完成,训练中需有人陪同,每次训练10 min,3次/d。(2)认知行为疗法:由本院专业心理医师向患者提供一些积极的暗示来实施心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获取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倾诉,使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改变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防卫机制。40 min/次,2次/周。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头晕、焦虑等症状明显减轻,能正常生活或工作为显效;治疗后头晕、焦虑等症状有所减轻,时作时止,不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为有效;治疗后头晕、焦虑等症状严重,不能起身,需卧床休息为无效。(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中焦虑评分,≥6分提示焦虑程度较重。(3)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14]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维度、环境维度、心理维度、社会关系维度,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4)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22,P=0.033,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焦虑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3 SF-36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理维度、环境维度、心理维度、社会关系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评分比较(x±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nxiety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评分比较(x±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SF-36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CSD患者长期存在慢性头晕且不伴有旋转感,对运动刺激十分敏感,不能耐受复杂的视觉刺激[15],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6]。长期头晕会导致患者更加焦虑,加之用药的不规律性,进而加重头晕症状,形成恶性循环[17]。
目前SSRIs是治疗CSD的一线药物,艾司西酞普兰具有提高去甲肾上腺素能递质系统和5-羟色胺受体1介导的5-羟色胺能递质系统的神经传导的双重作用,故既治疗头晕又抗焦虑[18]。认知行为疗法主要是通过心理行为干预进行治疗,通过降低交感神经的活动而改善患者高度紧张的心理应激状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19]。前庭康复训练主要通过促进外周或中枢前庭缺失的代偿,以扭转患者因经典条件反射所致的运动刺激高敏状态[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药物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及认知行为疗法可提高CSD伴发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焦虑情绪,与既往国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11,21]。
头晕常由短暂的躯体疾病或焦虑所诱发,但诱发事件消除后头晕和不平衡感仍继续存在[22-23]。对CSD患者进行前庭康复训练与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可以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以减少患者因患病产生的负面情绪[2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理维度、环境维度、心理维度、社会关系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药物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及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改善CSD伴发焦虑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其机制可能为前庭康复训练本身可诱发眩晕或使头晕症状加重,但加快前庭代偿反复进行的运动训练模式,能促进前庭代偿和前庭习惯的产生,逐渐形成较完全的代偿,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5-26]。
综上所述,药物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及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心理障碍、使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增强患者康复信心等,可有效提高CSD伴发焦虑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