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反向创新典型模式研究

2018-08-24 07:49金珺郭敏张郑熠
关键词:商业化案例研究

金珺,郭敏,张郑熠



我国无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反向创新典型模式研究

金珺,郭敏,张郑熠

(浙江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发现,反向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一种形式。本文从创新战略和首次商业化国别两个维度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进而识别了三种反向创新典型模式:基于转移技术的反向创新,基于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和基于领先的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并通过众合、纳微和攀业三个案例对三种模式进行了验证。此外,研究还指出对于成熟技术来说,基于转移技术的反向创新是企业实施反向创新较好的模式;而对于新兴技术和新兴市场来说,基于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和基于领先的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则是企业实施反向创新时较合适的模式。同时,研究表明任何反向创新模式中,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研发能力以及技术先进性发挥重要影响作用。

反向创新;典型模式;创新战略;首次商业化国别

一、 引言

全球经济背景下,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而研发的创新技术或产品也逐渐从我国扩散回发达国家,这一现象促成了“反向创新”的出现和扩张。反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最早由通用电气公司总裁Immelt和学者Govindarajan,Trimble于2009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章“反向创新:通用电气的自我颠覆”所提出[1]。传统意义上的创新一般是由发达国家完成,之后“顺向”推广到发展中国家,而通用电气的便携式超声波诊断仪恰好相反,创新过程在我国完成,由于价格低、移动性强、方便操作等特点,之后“逆向”推广到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这一与传统流向相反的创新因此被称为“反向创新”。反向创新不仅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巨大反响,更成为了企业开拓全球市场的重要方式。本文借鉴Immelt等学者对反向创新的定义[1],指出反向创新是指在或者为发展中国家研发的技术、创新或新产品,从发展中国家反向扩散到发达国家的过程。

梳理反向创新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已有研究的关注重点是隶属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即它们把在发展中国家研发中心的创新成果转移回位于发达国家的总部及子公司[2-3],而对我国企业实施的反向创新研究尚不深入,文献上缺乏系统的整理。一方面,学者陈劲和黄衡指出新兴市场国家所实现的反向创新更需要给予深入的理论解释[4],还有学者认为通用电气作为领先跨国公司,由于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国际市场经验,其反向创新有必然性,而后发企业的反向创新更值得关注[5]。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大多数企业更多地是服务于国内市场,再出口海外市场,而且鉴于文化和体制的不同会带来成本的增加,所以我国的很多企业并没有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而对于有海外研发中心的部分企业来说,其可以直接在海外研发创新并开拓海外市场,这与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模式不一样。那么对于我国无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来说,它们反向创新的模式到底是怎样的?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通过聚焦于创新战略和首次商业化国别两个维度,提出一个分析框架来识别我国无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的反向创新模式,并以三家企业为案例对所提模式进行验证,以期丰富基于我国情境的企业反向创新的理论研究,丰富反向创新的案例库,并为相关企业提供借鉴指导。

二、 理论回顾与研究框架

(一) 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①。其中原始创新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本质是第一性,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利用别人的原始创新成果,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借势增长。

梳理已有的创新战略文献,学者Kim通过对韩国电子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技术发展的三阶段模型:引进、消化和提高,即起初引进外国技术,然后积累产品设计和运营经验,最后通过市场磨练提高技术能力[6]。与单行业分析不同的是,学者Gao通过对我国彩电和通信设备两个行业六家案例企业的研究发现,Kim的三阶段法并非总是有效的路径,在一定条件下我国应该跨越消化吸收阶段,一开始就从事研发,即原始创新②。刘建新等学者也通过对我国电视机产业、汽车产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技术追赶进行研究,明确区分三种创新追赶方式:电视机产业内的所有企业是从引进国外成熟产品制造技术切入,汽车产业的部分企业时从自主开发成熟产品切入,部分企业从引进新产品制造技术切入,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内既有引进新产品技术,又有自主开发成熟技术,还有自主开发新技术产品[7]。综合已有研究,学者们更多地侧重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两种创新战略,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很多产业倾向于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战略。

(二) 反向创新模式

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创新的阶段展开了研究,学者Vernon最早提出了创新流的四个过程:概念建立-产品开发-主要市场引入-次要市场引入[8],吴贵生、吴晓波等学者也指出创新是一条链,依次包括概念化产生、研究与开发、市场化及创新扩散等环节,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是创新[9-10]。根据前述定义,如果创新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即是反向创新。此外,学者也指出后发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侧重完成创新链中的若干关键环节即可。

学者们对反向创新模式的研究多是单案例研究,比如比亚迪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海尔和高铁技术的自主创新模式[11-13],文献上缺少多案例分析下的系统整理。基于此,Von Zedtwitz等学者在Vernon提出的创新流四个过程的基础上,加入地理因素,总结了十六种全球创新流,其中十种被认为是反向创新[14]。这些学者基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提出的十种反向创新模式得到了案例验证,但由于资源、技术、体制等差异,我国和发达国家企业实现的反向创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已有研究缺少对我国无海外研发中心企业反向创新模式的系统研究。本文试图提出一个研究框架,对我国无海外研发中心企业反向创新的典型模式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丰富反向创新的现有理论研究,并为相关企业提供借鉴指导。

(三) 研究框架

Von Zedtwitz等学者基于发达国家企业的研究框架相对完整地分析了全球创新流,因此本文借鉴他的研究来分析我国无海外研发中心企业反向创新的典型模式,从创新战略和首次商业化国别两个维度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14]。选取这两个维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正如这些学者所描述的那样,反向创新的前三个环节是关键环节,第四环节的次要引入市场总是发达国家,此地点改变可以忽略不计。创新战略不仅揭示了概念建立环节的地理位置,也暗含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式;首次商业化国别不仅揭示了研究开发和主要引入市场两个关键环节的地理位置,也暗含了创新的主要扩散市场。因此这两个维度不仅揭示了创新链中创新发生的地理位置,也包括了企业的创新战略。

如前所述,创新战略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种。由于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基于转移技术进行再次创新,都是利用别人的原始创新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把创新战略简化为两种:基于转移技术的创新(也就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基于原始技术的创新(也就是原始创新),这构成X轴的两个选项。此外,本文把产品开发和主要引入市场的地点简化为创新的首次商业化国别这一个维度。就我国企业而言,根据反向创新的定义,首次商业化国别主要区分为中国和发达国家,这构成Y轴的两个选项。基于以上分析,从创新战略的角度(X轴)和首次商业化国别的角度(Y轴),本文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分析框架来识别我国无海外研发中心企业的反向创新典型模式。

图2:无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反向创新典型模式的分析框架

其中,当创新战略是基于转移技术的创新时,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后更多是为国内市场服务,所以其商业化市场一般也在国内,因此笔者认为图2左上角的模式在现实中比较少见,在此研究中可以忽略。因此,我国无海外研发中心企业的反向创新共有三种典型模式:模式一是基于转移技术的反向创新,模式二是基于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模式三是基于领先的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具体如下:

模式一:基于转移技术的反向创新。技术最初源自发达国家,之后我国对引进对技术进行再创新,并进行商业化,最终再创新后的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

模式二:基于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技术最初源自我国,之后在我国成功进行商业化,最终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

模式三:基于领先的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技术最初源自我国,由于技术国际领先,在我国适应度不高,直接在发达国家进行商业化。

三、 研究设计

案例研究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目标案例进行观察、整理和分析,从而发现新理论或者丰富现有理论。案例研究不仅可以用于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还可以满足那些开创性研究的需要,尤其是以构建新理论或提炼已有理论中特定概念为目的的研究③。反向创新作为一个主题暂时还未被充分理解的探索性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案例选择

本文主要基于数据可得性和案例典型性两个原则进行案例选择[15],选择3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之所以选择这3家企业,主要是因为:第一,案例数据具有可得性,笔者有机会近距离直接观察企业,并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及时获取样本企业的相关信息,这有助于资料的收集,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第二,案例企业具有典型性,浙江众合、苏州纳微、上海攀业等作为我国长三角一带的企业都成功将创新产品反向推广到发达国家并获得成功,这些案例值得研究人员的重视。

(二) 数据收集

为了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案例企业的数据采集,主要包括公司官网资料、公开新闻报道以及内部资料和企业管理人员访谈,此外,也包括企业创始人的研讨会、汇报、田野调查等。笔者的访谈主要是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深入交流,分别于2010年、2013年、2014年对企业进行了五次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为两个小时。为了更准确核对所得数据和信息,笔者也用官网的公开信息和公司介绍文件对收集的调研信息进行三角验证。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所归纳理论的外部效度,从而提高理论在其他环境背景下的适应程度。

四、 案例分析

(一) 案例企业简介

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合)是一家于深圳证劵交易所上市的高新技术公司④。公司成立于1999年,主营业务是轨道交通和能源环保,为社会提供环境友好型技术、工程和制造设备服务。众合科技依托浙江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与浙江大学电气学院、控制学院、计算机学院、环资学院密切合作,建立了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产学研创新平台。基于完善的产学研体系,众合在控制、传感、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电力电子等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了技术的产品化和工程化。

苏州纳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微)是一家专门从事高精度、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纳微米球材料的研究、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⑤,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江必旺博士于2007年创办。纳微长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跨学科专家展开紧密的产学研合作,这使得纳微的技术能力逐渐增强。纳微在苏州纳米城已建成13000平米现代化厂房和研发中心。截至2016年底,纳微130名员工中有40名从事研发相关工作,目前已申请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上海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业)是一家在空冷非增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⑥。公司自2006年1月创立至今,一直致力于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并在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制备、电池堆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为了更好的开拓国外市场,攀业与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伯明翰大学、伦敦城市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展开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截至2016年底,攀业共申请中国专利30项,国际专利2项。作为氢能源技术行业的先驱企业,攀业60%的产品销售额来自欧美市场。

(二) 反向创新模式

案例一:众合的轨道信号控制系统

众合早在2006年就开始全面进军国内轨道交通产业,致力于为城市提供高效先进的轨道交通机电系统。当时国内相关技术相对落后,为了吸收先进技术,众合于2010年与德国BBR公司签订了国际科技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双方联合开发的开放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知识产权属于双方。引进了BBR公司通过SIL4认证的安全计算机平台关键技术后,众合逐渐掌握了安全计算机设计、研发、认证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并与BBR联合开发了新信号控制系统,而且成功并且在国内多条线路上运营,并且通过了安全认证。随后,该新信号控制系统在国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市场联合投标,并由于技术先进性成功中标2个项目,合同金额1440万欧元,受到了国际评估机构的肯定。

图3:众合的列车新信号控制系统的反向创新过程

如图3众合的反向创新过程所示,众合首先引进德国的安全计算机平台关键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开发出的新信号控制技术成功在国内市场应用,随后进入欧洲市场,实现了本文定义的反向创新。根据图2所示的反向创新模式分析框架以及图3所示的众合反向创新过程,本文认为众合的反向创新体现了模式一的特点,也就是基于转移技术的反向创新。

研究众合的反向创新可以发现,众合主要是通过研发合作和市场合作来积极获取外部资源,有目的地对外部知识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有能力进行再创新,并出口发达国家。众合反向创新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再创新后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外同时存在市场需求。

案例二:纳微的色谱填料

纳微拥有先进的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能够生产从5纳米到1000微米粒径范围的任意大小单分散纳微米球和多品种规格的单分散聚合物分离介质微球,并建成了规模巨大的单分散聚合物色谱填料生产线。纳微利用自主专利技术生产的单分散多孔硅胶色谱填料,具有粒径均一性、机械强度好、分辨率高、反压低等特点,可以满足实验室液相色谱分析和工业制备的要求,而且价格比国外优惠,因此赢得了国内上百家医药企业的认同,同时已向欧洲、美国、韩国等大型药企出口累计上万升高性能色谱填料,改变了我国单向进口色谱填料的被动局面。随着知名度的上升,纳微吸引了德国生物制药巨头InstrAction公司一起合作开发新型的色谱介质等产品,并成功出口海外市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纳微已有多项先进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局面。

图4:纳微的色谱填料的反向创新过程

如图4纳微的反向创新过程所示,纳微首先自主创新了新型色谱填料,并赢得国内医药企业的认可,随后由于性能的优越性而出口到欧洲、美国等市场。此外,纳微也吸引德国公司合作开发新型产品,并成功出口海外市场,实现了本文定义的反向创新。根据图2所示的反向创新模式分析框架以及图4所示的纳微反向创新过程,本文认为纳微的反向创新体现了模式二的特点,也就是基于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

研究纳微的反向创新可以发现,纳微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与德国企业的合作更是为纳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纳微反向创新发生的主要是因为技术先进性,所以在打破国内长期进口壁垒的同时带来了一定的成本优势,同时满足了国内外的市场需求。

案例三:攀业的氢能源电池

随着全球环境气候的变化,氢被公认为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如何将制氢设备(如水冷设备)小型化和安全化是氢能源发展领域必须面对的挑战。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攀业开发了涂有催化剂的膜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气冷式的氢燃料电池。这种氢燃料电池不需要常见的水冷设备,因此不仅减少了电池体积、电池价格和能源成本,还提高了电池能效。技术简化后,先前被忽视的氢燃料电池商机就出现了。然而由于国内市场没有类似的相关产品,攀业的氢能源电池最开始并未被国内市场接受,这使得攀业转而把目光投向欧洲市场,并成功开发氢能源的燃料电池自行车。这一举动引起了一家生产高压电解器的意大利企业Acta的注意。后来两家公司强强联手,开发出了一个整体解决方案,使得用户能够在家里电解自来水,从而提供自行车所需的氢燃料。该方案在国外市场应用地非常成功。此外,攀业还与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以期为高智能方程式赛车这一新市场提供燃料电池。

图5:攀业的氢能源电池的反向创新过程

如图5攀业的反向创新过程所示,攀业先在国内自主开发氢能源电池,但由于国内市场接受度不高,直接在意大利和英国进行商业化,并吸引意大利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同样引入国外市场,实现了本文定义的反向创新。根据图2所示的反向创新模式分析框架以及图5所示的攀业反向创新过程,本文认为纳微的反向创新体现了模式三的特点,也就是基于领先的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

分析攀业的反向创新可以发现,攀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而且技术非常领先,因此不仅能直接在欧洲市场商业化,还能吸引国外合作伙伴进行国外市场的开发。攀业反向创新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先进性和发达国家具有细分市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某些领域仍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另一些领域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所以本文在案例选择上,既选取了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企业,也选取了处于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企业,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实施的反向创新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对本文提出的三种反向创新模式进行分析检验,笔者把三个企业的案例进行简单概括,得到下表1。

纵观以上三个案例,从技术类型的角度看,众合的轨道交通技术在国外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相对落后,而纳微的色谱填料技术和攀业的氢能源技术在国内外都属于新兴技术,从它们技术进步的方式和反向创新的模式可以看出:当一个行业的技术在国内外存在较大差距时,企业更容易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最后再反向输出到发达国家,即是本文提出的基于转移技术的反向创新模式;相反,如果技术较不成熟或市场暂未被开拓,企业更容易实施的反向创新模式则是本文提出的基于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模式和基于领先的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模式。

表1:三个反向创新案例企业总结

此外,从反向创新动因的角度看,技术先进性是企业能够实施反向创新并把技术输出到发达国家的关键因素。众合之前技术相对落后,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后的新技术有了一定的先进性,而纳微和攀业的原始技术都具有先进性,所以能够出口到国外市场,甚至直接在国外市场商业化。此外,从企业的角度讲,企业的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对于企业实现反向创新非常重要[16]。自主研发是企业能够有效吸收外部技术资源的前提和基础,而众合、纳微和攀业都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这能够丰富外部知识来源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

五、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创新战略和首次商业化国别两个维度,提出了我国无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反向创新模式的分析框架,从而得到了三种典型的反向创新模式:模式一,基于转移技术的反向创新:创新源自发达国家-我国进行再创新-我国进行创新的首次商业化-创新输出到发达国家;模式二,基于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创新源自我国-我国进行创新的首次商业化-创新输出到发达国家;模式三,基于领先的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创新源自我国-发达国家进行创新的首次商业化-创新在发达国家扩散。最后以三个企业的案例检验了这三种典型模式:众合代表模式一,纳微代表模式二,攀业代表模式三。此外,研究可以进一步表明:对于成熟技术来说,模式一是企业实现反向创新较好的战略;而对于新兴技术和新兴市场来说,模式二和模式三则是企业实施反向创新时较合适的策略。正如理论回顾所表明的那样,本研究聚焦于我国企业无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实施反向创新的模式,补充了基于我国情境的反向创新理论研究,丰富了反向创新的案例样本,并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同时,本文间接揭示了无论是基于转移技术的反向创新,还是基于原始技术的反向创新,企业的学习能力、吸收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在反向创新中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外,本文也补充了创新追赶的相关研究。已有追赶理论的文献主要从技术视角分析追赶的机会和路径[17],而反向创新作为后发企业创新追赶的一种新的模式,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市场地理位置的延伸这一复合视角丰富了创新追赶的研究。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归纳了众合、纳微和攀业的反向创新案例,这些案例对其他无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开展反向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企业应切合自身的实力和市场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模式和策略,并且不必要求在创新链各个环节均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利基市场,从而更好地实施反向创新。

本文也有不足之处。一方面,本文重点研究了我国无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后续研究还需要补充更多企业案例及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反向创新与国际化研究中的其他理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比如技术能力、破坏性创新、开放式创新都会对反向创新的实施进程和最后结果等产生影响[18-20],对这些理论的补充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开展反向创新。

[注释]

① 参看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网址: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② 参看“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catching-up: Follow the normal way or deviate”,载于2003年《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③ 参看“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一文,网址:http://www.scirp.org/reference/ReferencesPapers.aspx?ReferenceID=2128067

④ 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http://www.unittec.com。

⑤ 苏州纳微科技有限公司官网:http://www.nanomicrotech.com。

⑥ 上海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官网:http://www.pearlhydrogen.com/index.php/zhuye.html。

[1] IMMELT R J,GOVINDARAJAN V,TRIMBLE C.How GE is disrupting itself?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9,87(10):56-65.

[2] GOVINDARAJAN V,RAMAMURTI R.Reverse innovation,emerging markets,and global strategy[J].Global Strategy Journal,2011(1):191-205.

[3] ZESCHKY M B,WINTERHALTER S,GASSMANN O.From cost to frugal and reverse innovation:mapping the field and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4,57(4):20-28.

[4] 陈劲,黄衡.回溯创新:一类新的创新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8):1-4.

[5] WANG J,XUE L,LIANG Z.Multinational R&D in China:From home-country-based to host-country based[J].Innovation:management,Policy & Practice,2014,14(2):192-202.

[6] KIM L.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 a developing country:A model[J].Research policy,1980,9(3):254-277.

[7] 刘建新,王毅,吴贵生,等.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模式初探:单路径、双路径与多路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1(11):93-99.

[8] VERNON 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2):190-207.

[9]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之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4-57.

[10] 吴晓波,刘雪峰,胡松翠.全球制造网络中本地企业知识获取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3):486-492.

[11] 甄伟丽.逆向创新模式研究——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5):18-22.

[12] 徐娜娜,徐雨森.基于纵向案例扎根分析的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现路径研[J].管理学报,2015,12(11):1579-1587.

[13] 郑宗希,陈劲.中国的反向创新:基于南车四方的案例[J].科学与管理,2014(4):3-8.

[14] VON ZEDTWITZ M,CORSI S,SOBERRG P,et al.A typology of reverse innovation[J].The Journal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15,32(1):12-28.

[15] YAN A,GRAY B.Bargaining power,management control,and performance in United States-China joint ventures:a comparative case stud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6):1478-1517.

[16] COHEN WM,LEVINTHAL 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17] LEE K,LIM C.Technological regimes,catching-up and leapfrogging: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1,30(3):459-483.

[18] JIN J,VON ZEDTWITZ M.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s mobile phone industry[J].Technovation,2008,28(6):327-334.

[19] 张芸婷,郑刚,陈劲.中小企业如何依靠破坏性创新快速成长——基于共合网的案例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4):77-82.

[20] 陈劲,吴航.企业开放式创新实施机制:项目管理视角[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9-24.

Ideal Modes of Reverse Innovation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without Overseas R&D Centers

JIN JUN, GUO MIN, ZHANG ZHENGYI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conducted reverse innovation as one type of globalization. Focusing on the enterprises without overseas R&D centers, this paper proposes a framework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primary location of commercialization to identify three ideal modes of reverse innovation, namely reverse innovation based on transferred technology, reverse innovation based on original technology, and reverse innovation based on leading original technology. To test these three modes, three Chinese enterprises without overseas R&D center, namely UNITTEC, Nano-Micro, Pearl Hydroge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is paper also illustrates that for mature technologies, the mode of reverse innovation based on transferred technology is the proper way for enterprises, whi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e mode of reverse innovation based on original technology is preferred. Moreover, learning capabilities, absorptive capabilitie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 ar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se modes.

Reverse innovation;Ideal modes;Innovation strategies;Primary location of commercialization

G640

A

1008-472X(2018)02-0043-10

2017-12-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672172、71232013、U1509221、7110215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6G020010)。

金 珺(1973-),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开放式创新,技术追赶,研发全球化;郭 敏(1993-),女,湖北襄阳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反向创新,开放式创新。

本文推荐专家:

郭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信息搜索行为及策略。

杜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全球化制造战略。

猜你喜欢
商业化案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