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儿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调查及护理措施分析

2018-08-24 07:48杨慧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3期
关键词:依从性住院细菌

杨慧敏

临床研究证实, 抵抗力低下、体质较弱的幼儿及老年患者是院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高发群体[1], 常因护理人员操作不当、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呼吸机、病房内空气不流通等因素导致患者出现细菌感染诱发下呼吸道疾病[2], 对其预后不利。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至致病菌及危险因素讨论上, 试图以找寻源头的方式增强相关护理措施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以此降低院内呼吸道感染风险, 提高治疗效率与质量。本次研究以此为方向, 选取133例感染患儿及200例未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33例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组, 另选同期住院就诊但未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200例患儿为对照组。研究组患儿随机分成A组(70例)和B组(63例)。均通过血常规、病原学检查及药敏检查, 符合《呼吸内科疾病诊断标准》[3]中相关诊断标准。

1. 2 纳入标准 ①研究组符合下呼吸道细菌感染诊断标准者。②年龄2~1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 3 排除标准 ①下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患儿;②中途退出治疗或随访期失联者;③精神障碍、意识不清或语言障碍者。

1. 4 方法

1. 4. 1 病原菌检测方法 ①重复漱口后取晨起深咳痰(自主咳痰障碍者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取样), 置入密封无菌容器后贴上标签尽快送检;②常规分离、鉴定法培养病原体[4], 杜邦RiboPrinter细菌鉴定仪鉴定病原菌种类。

1. 4. 2 护理方法 B组予以按时给药、体征监测、医嘱传达等常规护理;A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在院内加强健康教育活动力度, 对>5岁患儿以叮嘱、疾病讲解等方式使其认识到注重个人卫生对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对<5岁患儿以动画片、漫画册等形式帮助其了解良好卫生习惯的意义, 提高其临床依从性, 并在家属及护理人员督促下勤洗手、漱口,根据温度增减衣物, 于指定位置咳痰, 打喷嚏时使用手帕或卫生纸遮挡, 以降低感染风险。②病房内卫生环境维护:将已感染患儿隔离至单独病房内, 并叮嘱家属注意其情绪变化,消除其陌生感;根据气温调节消毒频次, 在春、夏等细菌繁殖活跃的时间段内加强消毒工作力度, 予紫外线消毒>1次/d,持续0.5 h/次, 并确保开窗通风>3次, 促进病房内空气流通。③侵入性器械的消毒:尽可能使用无菌的一次性部件完成吸痰、呼吸机维持等临床治疗工作, 对无法更换的器械予以全面消毒杀菌, 检测无致病菌残留后投入使用, 隔绝感染源,提高患儿治疗安全性。④合理处理感染者排泄及分泌物:患儿咳痰、排尿、排便后应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及时予以处理,同时做好相关消毒工作, 避免二次污染。

1. 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回顾性分析研究组及对照组患儿临床资料, 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比较A组、B组患儿住院时间、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

1. 5. 1 用药依从性判定标准 随机抽取10次用药记录,>8次依从为优;7~8次依从为良;4~6次依从为中;<4次为差。用药依从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2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中相关标准判定, 分为痊愈、显效、无效,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5岁、入组前住院时间≥30 d、有抗生素使用史及有侵入性操作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n)

2. 2 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 共培养病原菌152株, 以G-菌检出率最高, 共118株(77.6%);G+菌检出34株(22.4%)。见表2。

2. 3 A组与B组住院时间、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比较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 用药依从优良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152株病原菌分布情况(株, %)

表3 A组与B组住院时间、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比较 ( ±s, n, %)

表3 A组与B组住院时间、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比较 ( ±s, n, %)

注:与B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用药依从性 治疗效果优 良 中 差 优良率 痊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A组 70 38.3±2.6a 32 30 6 2 88.6a 41 19 10 85.7a B组 63 46.9±2.9 18 15 19 11 52.4 26 17 20 68.3 t/χ2 18.03 21.28 5.79 P<0.05<0.05 <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为调查住院患儿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情况同时探讨合理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选取133例感染患儿及200例未感染患儿为受试对象, 发现年龄<5岁、入组前住院时间≥30 d、有抗生素使用状况及侵入性操作等是影响患儿出现院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医师在临床治疗时, 需对接受呼吸机供氧、吸痰机吸痰等侵入性治疗的患儿予以重点关注, 加强对年龄<5岁且住院时间≥30 d患儿的指征监测力度, 一旦发现其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症状需第一时间予以治疗干预, 以控制病情发展, 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患儿预后质量。缪大宏等[6]研究者也在报告中得到类似结论, 其还提示临床医师减少幼儿抗生素使用频次[7,8], 抗生素必须严格控制剂量且达到相关指征后才能使用[9], 以此降低免疫力差、体质弱的低龄患儿抗生素耐药性,为后续治疗工作提供条件。此外, 本研究还针对院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常见致病菌类型进行探讨, 发现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G-菌构成率最高, 占总检出菌种的77.6%,提示医师加强此类细菌灭菌、消毒力度, 以抑制其在院内蔓延、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与丁凤霞等[10]的研究结论一致。作者认为督促患儿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相关护理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 患儿家属及护理人员应当告知其饭前便后勤洗手, 定期更换衣物、被褥等, 以阻断感染途径, 减少细菌感染几率;定期的病房杀菌消毒、使用一次性且无菌的侵入性治疗器械、合理处理排泄及分泌物等均能有效控制细菌传播, 对减轻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还发现, 在采取上述护理干预措施后, 患儿病情得到显著缓解,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临床治疗效果也得到提升, 作者认为虽两组患儿治疗方案相同, 但A组在接受全面护理后依从性改善效果理想, 用药配合度、自我约束、防护意识及个人卫生习惯养成等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 于其预后有利。与黄晓晖等[11]、施银仙[12]研究者的报告相符。

综上所述, G-菌为院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儿常见致病菌, 医师需重点关注年龄小、住院时间长、存在抗生素使用史及侵入性操作的患儿,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快速缓解不良症状, 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收稿日期:2018-06-13]

猜你喜欢
依从性住院细菌
妈妈住院了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伟大而隐秘的细菌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细菌大作战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细菌大作战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