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8-08-24 07:48燕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3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燕艳

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偏瘫、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等, 具有极高肢体伤残率, 若不采取恰当护理措施, 将对患者各项功能恢复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表明[1-3], 给予脑梗死患者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其神经功能, 促进预后恢复, 且可有效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研究进一步探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接收的68例脑梗死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4例。对照组男20例, 女14例;年龄47~81岁, 平均年龄(62.53±6.16)岁;病程1~4个月, 平均病程(2.14±0.62)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 平均GCS评分(14.63±0.54)分。观察组男22例, 女 12例;年龄47~81岁 , 平 均年龄 (62.46±6.18)岁 ;病程 1~4 个月 , 平均病程(2.11±0.63)个月;GCS评分13~15分, 平均GCS评分(14.73±0.33)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示自愿参与本研究, 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其监督下实施;排除脑干梗死、伴严重并发症、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 主要包括为患者建立档案管理, 对其进行对症护理措施, 进行常规口头宣教及用药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实施如下:①成立早期康复护理小组, 于患者入院第1天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医院环境、管床医师及责任护士的简单介绍, 收集患者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②早期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生活上尽量提供方便, 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脑梗死相关常识进行讲解, 主动了解患者需求, 患者在床上排便时适时为其提供屏风遮挡, 及时为二便失禁者更换床单被褥, 减少恶性刺激;增强与家属的沟通,鼓励家属为患者提供强有力的家庭支持, 使患者享受到关爱。③早期康复锻炼。a.全身性康复护理[4,5]:医护人员每天指导患者进行持续90 min的反射性翻身、俯身爬起、坐起及站立等正常运动, 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患肢功能位的正确摆放, 同时指导进行患肢主动与被动训练, 防止肌肉萎缩。b.肘关节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肘关节运动, 取患者仰卧位, 将其反复拉向自己的一侧, 以完成肘关节的屈伸。c.肩关节康复护理:医护人员将患者肩关节控制住, 上肢作内旋动作贴在其躯干侧面, 并保持伸直, 指导患者将双手放在膝关节上, 使其躯干缓慢向前倾, 并指导其将双手依次放于脚上、脚前及脚旁, 最后返回原来的座位, 2次/d, 每天训练时间控制在30~60 min之间。d.语言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缩唇、伸舌、鼓腮等动作, 以训练面颌部肌肉群功能,同时进行发音训练, 可先对患者的爱好进行全面了解, 与其谈论感兴趣的话题, 将语言训练寓于日常生活中。e.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进餐、梳头、洗漱、如厕、穿衣等锻炼, 初期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进行, 后期根据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逐渐放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采用NIHSS进行评价, 该量表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下肢体运动、肢体共济协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及忽视等11项内容, 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6]。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院时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12周后, 两组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 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入院时 干预2周 干预12周观察组 34 6.94±3.43b 3.06±2.63a 1.06±1.27a对照组 34 6.81±3.56 4.73±3.46 3.37±2.04 t 0.153 2.241 5.605 P>0.05 <0.05 <0.05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均具有重组性或可塑性的特点, 所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语言障碍等疾病本身引起的原发性功能障碍。此外, 还包括因长期卧床或被动体位带来的继发性功能障碍,如关节痉挛、废用综合征等[7]。相关研究表明[8,9],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使其运动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功能代偿, 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 同时也可较好预防继发性神经功能障碍, 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 通过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协助患者进行患肢的正确摆放、进行被动及主动运动, 指导其进行进食、如厕、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同时进行语言功能的训练,结果显示, 干预2、12周后, 两组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下降, 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语言、视力及运动等各项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给予脑梗死患者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成效显著, 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收稿日期:2018-04-02]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