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患者不断增多, 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出现、医疗手术水平的提升都使老年患者膝关节炎困扰得以有效解决[1,2]。但是, 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对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均存在严重的负面影响, 降低了手术治疗效果。因此, 本院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观察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 女 14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5.29±5.24)岁, 其中左膝18例, 右膝12例;观察组男18例, 女 12例 , 年龄 60~84岁 , 平均年龄 (64.71±6.43)岁 ,其中左膝20例, 右膝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实施多模式镇痛, 术中截骨术完成后实施后关节囊、内外侧副韧带、内外侧髌支持带、髂上囊、髂韧带、股四头肌切口、皮下组织注射100 mg罗帕卡因、0.5 ml肾上腺素、5 mg酮洛酸及40 ml生理盐水共同配置成混合镇痛液, 术后给予冷冻加压包扎, 术后14 h给予100 mg塞来昔布口服给药, 2 次/d, 必要时可给予患者肌内注射50 mg杜冷丁。对照组实施自控静脉镇痛, 具体镇痛方法如下:术中给予患者注射40 ml生理盐水, 术后采用常规自控静脉镇痛治疗, 必要时可给予患者肌内注射50 mg杜冷丁。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二代头孢抗生素, 连续给药7 d, 10 mg利伐沙班口服给药, 1 次/d。抗凝治疗:术后当日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踝关节主动运动, 训练股四头肌收缩能力;术后48 h将负压引流管拔出, 利用步行器辅助患者下床活动, 逐渐增加主动康复训练。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采用VAS评分对患者静息状态下的疼痛情况进行测评, 评分为0~10分, 0分代表无痛,1~3分代表轻度疼痛, 4~6分代表中度疼痛, 7~9分代表中度疼痛, 10分代表疼痛难忍;②同时记录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期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情况,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越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比较 术前、术后7 d、术后14 d,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26、1.992、0.824, P>0.05);术 后 1、3、5 d, 观 察 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22、14.810、7.198, P<0.05)。见表 1。
2. 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评分比较术后3、5、7、14 d, 观察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73、16.144、23.031、16.740,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比较(±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 术后7 d 术后14 d观察组 30 2.74±0.68b 3.29±0.71a 2.25±0.14a 2.45±0.41a 2.50±0.71b 2.40±0.64b对照组 30 2.81±0.59 4.23±0.89 3.68±0.54 3.31±0.51 2.90±0.84 2.53±0.58 t 0.426 4.522 14.810 7.198 1.992 0.82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评分比较(±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术后3 d 术后5 d 术后7 d 术后14 d观察组 30 40.33±3.37a 46.87±2.87a 76.87±2.64a 96.74±2.69a对照组 30 27.26±3.04 32.74±3.84 62.58±2.14 81.29±4.28 t 15.773 16.144 23.031 16.740 P<0.05 <0.05 <0.05 <0.05
膝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 发病率较高, 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3]。随着老年患者关节软骨的退变, 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畸形的发生,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年患者临床治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 由于术后疼痛所带来的身体与心理的困扰, 早期康复训练的难度进一步增大[4]。人工全膝关节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直接影响着手术最终效果, 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方法较多, 包括口服、静脉给药等镇痛处理。其中自控静脉镇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由于操作简便, 患者可自控, 对于肌力无影响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此种镇痛方法采用阿片类药物镇痛,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较多, 不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开展[5-7]。多模式镇痛是指向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 对伤口周围组织的疼痛感的刺激与传递给予有效消除, 达到消除疼痛的最终目的[8-10], 与此同时还能对关节的活动度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对其术后的康复效果起到一定优化作用。本次研究中, 术前、术后7 d、术后14 d,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26、1.992、0.824, P>0.05);术后 1、3、5 d, 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22、14.810、7.198,P<0.05)。术后3、5、7、14 d, 观察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73、16.144、23.031、16.740, P<0.05)。
综上所述, 相比于自控静脉镇痛, 应用多模式镇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早期疼痛, 提高患者膝关节主动活动度,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痊愈。
[收稿日期:201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