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莹
肛瘘是一种临床常见肛周疾病, 有着较高的临床发病率,仅次于痔疮;此病是发生于肛门直肠周围的一种脓肿溃破病变[1]。肛瘘病症多采用手术治疗, 术后感染控制对患者术后康复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本院收治的肛瘘患者, 探讨感染者血清及引流液炎症介质的变化, 为肛瘘诊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肛瘘术后感染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 男23例, 女20例, 年龄 21~65岁, 平均年龄 (43.5±7.9)岁;病程:<1年32例, ≥1年11例;体质量:<65 kg 20例, ≥65 kg 23例。另选取同期肛瘘术后未感染者43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 男22例, 女21例;年龄21~64岁, 平均年龄(43.4±7.5)岁;病程:<1年31例, ≥1年12例;体质量:<65 kg 19例, ≥65 kg 24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于晨起空腹状态下, 取静脉血开展血常规检测;另取采集伤口分泌物, 检测相关炎症介质, 并观察比较检测结果。试剂盒均购自上海华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OD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BIO-USP公司), 依照设备说明说进行各项操作。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常规指标与炎症介质指标水平。①血常规指标: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红蛋白含量等;②炎症介质指标:BK、PGE2、IL-6、IL-1β等。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血常规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平均浓度、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血常规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红细胞分布宽度(%)观察组 43 17.22±2.70a 57.92±5.59a 80.22±4.31a 4.40±0.42 291.33±2.18 14.37±4.31对照组 43 26.92±1.01 79.33±5.42 123.27±3.11 4.31±0.40 290.86±2.10 13.71±3.27 t 22.06 18.03 53.24 1.02 1.02 0.8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平均血红蛋白量(pg)红细胞平均体积(fl)血红蛋白含量(g/L)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平均浓度(g/L)
2. 2 两组炎症介质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BK为(7.12±1.01)µg/L , PGE2为 (176.33±18.33)pg/ml、IL-6 为 (9.12±1.27)pg/ml、IL-1β为(2.70±0.32)pg/ml、SP为(6.53±1.33)µg/L,均高于对照组的 (2.20±0.34)µg/L、(103.20±11.91)pg/ml、(3.51±0.40)pg/ml、(1.60±0.22)pg/ml、(1.55±0.20)µ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0.27、21.94、27.63、18.57、24.28, P<0.05)。2. 3 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 43例肛瘘术后感染患者中, 共检出83株病原菌。63株革兰阴性菌, 包括鲍氏不动杆菌23例, 铜绿假单胞菌14例,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9例, 肺炎克雷伯菌7例, 大肠埃希菌6例, 阴沟肠杆菌 4例;17株革兰阳性菌,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 表皮葡萄球菌5例, 溶血葡萄球菌5例;3株真菌, 包括白假丝酵母菌2例, 其他真菌1例。
目前, 肛瘘在肛肠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2], 国内肛瘘发病率为1.67%~2.59%, 国外为8.02%~20.12%。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居多(20~40岁)。婴幼儿也有较高的发病率, 其中, 以男孩最为多见, 男女比例为5∶1。肛瘘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已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临床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采取手术治疗在帮助患者消除病痛的同时, 由于其具有创伤性, 因而存在较高的创口感染风险。炎性介质是一种与术后感染紧密相关的重要指标,其在各种感染性疾病中, 均呈现出高表达状态, 因而加强各种感染检测有着重要的辅助价值。
有报道指出[3], 肛瘘术后发生感染, 除了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外, 还不利于术后康复, 严重者可造成手术失败。所以, 临床中对肛瘘术后感染开展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鉴于此, 本次研究为了深入探究肛瘘感染患者血清及引流液中炎症介质的变化情况, 特选取本院收治的肛瘘感染与未感染患者, 对此展开深入研究。由最终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表明, 肛瘘术后发生感染, 会一定程度影响到患者相关血常规指标, 可造成患者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血红蛋白含量全面性降低。在临床中, 通过检验患者的血常规, 能够为临床感染的预测、诊断与及时治疗提供帮助。另外, 本次研究通过观察与比较患者炎症介质因子后, 发现观察组BK、PGE2、IL-6、IL-1β、SP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结果表明, 肛瘘患者出现临床感染 , 能造成炎症介质因子水平的全面性升高, 会使患者的炎症反应加剧。针对炎症介质因子而言, 其能准确反映出患者局部炎性的严重程度及应急过程。患者完成肛瘘手术后, 如果出现感染情况, 会加剧局部炎性应激过程, 加剧机体局部免疫系统紊乱,刺激并释放患者的内源性相关炎症因子, 最终造成相关指标的异常性改变[4]。所以, 在临床中, 通过检测肛瘘患者的炎症介质因子, 有助于预防其术后感染。
综上所述, 肛瘘感染患者血常规有一定改变, 其引流液炎症介质水平会有明显升高, 通过对其血清及引流液炎症介质进行监测, 可促进感染的治疗及预防, 有着较好的辅助价值。
[收稿日期: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