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水凤 庞柏林
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青光眼类型之一, 主要是由于房角关闭导致房水无法正常排出, 从而使眼压迅速上升, 发生率约为青光眼的60%~80%, 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另一方面, 中老年人群由于眼部结构存在退行性改变, 因此普遍存在合并白内障的情况[2]。临床中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从而改善患者视力,降低致盲率[3]。本次研究通过超乳联合房角分离对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5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双盲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 各20例。联合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6~74岁, 平均年龄(63.85±5.18)岁。对照组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55~71岁, 平均年龄(62.92±5.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研究情况知情,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眼部手术史、眼部外伤史、眼部病变、手术禁忌证等患者。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采用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 具体操作: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给予患者表面麻醉, 在患眼3点位角膜缘处作1个透明侧切口。通过切口向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 环形撕囊5~6 mm。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超乳能量进行原位超乳吸除, 并植入人工晶状体[4]。之后再行小梁切除术, 在前房中注入卡巴胆碱注射液, 以角膜缘为基底, 制作巩膜瓣, 切除约1.5 mm×2.5 mm的小梁组织以及周边虹膜。术后间断缝合并包扎。
1. 2. 2 联合组采用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治疗, 具体操作:超乳操作步骤与对照组相同, 植入人工晶状体后, 在前方虹膜根部注入透明质酸钠, 通过抛光针头轻压虹膜根部, 使前房角钝性分离。分离完成后, 吸除透明质酸钠, 恢复前房, 并适当调整前房深度以及人工晶状体位置[5,6]。最后用水对和合角膜切口进行密封, 包扎眼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视力水平、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宽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眼压(18.05±4.19)mm Hg低于对照组的(25.93±7.52)mm Hg,中央前房深度(3.61±0.29)mm、房角宽度(4.06±0.41)°高于对照组的(2.99±0.36)mm、(2.88±0.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视力、水平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宽度比较(±s)
表1 两组视力、水平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宽度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视力水平 眼压(mm Hg) 中央前房深度(mm) 房角宽度(°)联合组 20 0.58±0.14 18.05±4.19a 3.61±0.29a 4.06±0.41a对照组 20 0.56±0.16 25.93±7.52 2.99±0.36 2.88±0.37 t 0.421 4.094 5.998 9.555 P 0.338 0.000 0.000 0.00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眼压低于对照组, 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宽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超乳能将结构变化的病变晶状体摘除, 并植入相应的人工晶状体,有效改善患者瞳孔阻滞, 从而缓解病情[7]。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虽然对青光眼具有良好的效果, 但手术操作较为复杂,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不利于患者预后[8]。而房角分离不仅操作简单, 同时能使房角打开, 建立良好的房水循环通道,调节前房深度以及房角宽度, 从而促进房水排除, 达到降低眼压的效果[9]。
综上所述, 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1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