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兰雅 李忠琴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雅安 625000)
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冠心病患者血管重构及血管功能恢复与血液中的EPCs具有密切的相关性,EPCs含量越高,越有助于提升冠心病患者的恢复质量[1]。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在冠心病治疗中对循环血EPCs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对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随机选择2015年5月—2018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30例)、大剂量组(31例)和小剂量组(30例),男49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65.27±3.51)岁;平均病程(3.68±2.09)年。三组患者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常用药包括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曲美他嗪、辛伐他汀等。小剂量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培哚普利,4mg/次,每天一次。大剂量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培哚普利,8mg/次,每天一次。治疗结束后评价三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相关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的EPCs、股动脉FMD、hs-CRP、AngⅡ等各项指标。EP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s-CRP、AngⅡ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股动脉FMD采用超声检测。
大剂量组的EPCs、股动脉FMD、hs-CRP、AngⅡ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P均<0.05);小剂量组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详情见表。
表 三组患者的EPCs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比较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可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健康,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冠心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内皮祖细胞可能参与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和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在维持血管生物学功能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内皮细胞也称血管内皮细胞,通常指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它形成血管的内壁。它们具有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的组织,还参与集体免疫活动功能。一般认为,内皮祖细胞水平不足可能不足以代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之间的平衡,因此临床上通过提升冠心病患者的内皮祖细胞水平,或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预防疾病进一步加重。培哚普利是一种新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药能有效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心肌重构,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3]。
培哚普利属于第三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该药的作用持续时间长,可改善患者的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提升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促进局部血液流变动力学指标改善。但目前国内关于培哚普利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部分冠心病患者分别采取不同剂量的培哚普利治疗,旨在分析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内皮祖细胞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大剂量组的EPCs、股动脉FMD、hs-CRP、AngⅡ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P均<0.05);小剂量组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上述结果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培哚普利,更有助于提升内皮祖细胞水平,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且培哚普利的用药剂量越大,临床作用效果越好。
综上所述,大剂量的培哚普利更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更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但由于本研究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因此大剂量培哚普利的临床安全性尚有待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