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兵
(宁夏贺兰县第一人民医院 宁夏 银川 7502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骨质疏松患者逐渐增多,脊柱压缩性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常常合并胸腰段疼痛、形态改变或迟发性神经损伤而引起截瘫,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能明显增加椎体的稳定和强度,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截瘫的发生率。本研究对脊柱压缩骨折患者开展椎体成形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2012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86例脊柱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6~76岁,平均66.4±5.8岁;单一椎体骨折24例,两椎体骨折10例,三椎体骨折6例。观察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54~78岁,平均67.2±4.2岁;单一椎体骨折28例,两椎体骨折11例,三椎体骨折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和骨折类型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观察组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常规消毒、麻醉,经C形臂X线机定位,复位,单侧穿刺注入骨水泥,骨水泥凝固后拔出穿刺针,包扎伤口。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手术,常规消毒、麻醉,切开骨折部位行内固定复位手术。
两组患者逐渐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避免伤口感染,饮食上高蛋白、流食为主。
1.3.1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1.3.2 使用VAS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6月的疼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
表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术前,对照组疼痛评分为8.35±0.76分,观察组为8.38±0.98分,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t=0.136,P=0.089>0.05);术后3~6月,对照组疼痛评分为6.72±0.52分,观察组为3.47±0.43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3.126,P=0.013<0.05)。
脊柱压缩性骨折通常是由于前屈伤力应力引起椎体前半部压缩,椎弓正常,也有牵引伤力应力损伤,椎体楔形变是脊柱骨折中的常见损伤类型,通常采用手术治疗,预后恢复效果较好[3-4]。杨志勇等人采用靶向椎体成形术对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经研究发现,椎体成形术的住院时间为7.7±2.2d,下床活动时间为2.7±1.2d,疼痛评分为2.58±1.34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34.78±7.89ml)、住院时间(5±1.12d)、术后3~6月疼痛(3.47±0.43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杨志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在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上,采用椎体成形术的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