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丰华
2017年上半年的一个双休1日,我自驾去江苏常州的“春秋淹城”旅游区游玩。因为之前去过两次常州,都是跟着车载导航走,所以直达目的地。但是,这一次自认为可以独立前往,不用导航了,结果却未能如愿——沿着常州的绕城高速公路行驶,过了好几个路口时,我发现脑子里一片空白,该从哪个路口转弯竟然毫无印象。只好再次启动导航,导航指示我“前方200米左轉……”到了路口,我缓慢而行,仔细辨认了路口特征:路口左边有一个大型超市,右边有一棵大香樟树,红墙绿瓦的三层楼房,还有指示牌……这些特征我用心记了一下,相信下一次去,不用导航也认得路了。
回来后的一个星期,正好学校教研组里一个老师要参加公开课活动,是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出谋划策,和执教者一起精心准备了课件以及精彩的过渡语言,结果上下来整堂课很顺畅,感觉教学效果也很好。我坐在一个学生边上,发现他一整堂课都能坐姿端正;听老师讲解或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他都能点点头,表示明白了;小组讨论时,他也积极参与,能回答出所提问题。下课后,我试着给这个学生出了同类型变式题,他抓耳挠腮,半天也无法下笔。很明显,这个学生在这节课上没有真正搞明白。
这两件事在差不多的时间段发生,令我不自觉地把两者联系起来。在走过的路上,面对多个路口时的茫然不知所措,我自己都感到吃惊。仔细想来,之前靠导航经过那个路口时,只是机械地穿过,并无任何内心的参与,记忆是空白的,也就是没有“走心”。同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这个道理。在那种“导航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里,许多学生表面看起来似乎完全“听懂”了,实际上是教师和部分优秀生在“导航”的缘故,他们也没有“走心”,没有真正动脑思考,弄明白所学内容的“特征”,当独立遇到一些变化的题型时,往往就会迷失“方向”。
传统的教育往往是“导航式”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引导着学生。多数学生在教师以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走下台阶,看上去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学生一直处于教师的引导之下;所以一旦离开了教师,置身于不同的环境,学生往往就不会思考,也不会提问,依然不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常听到老师抱怨:“讲了这么多次,嘴巴都讲干了,懂的还是懂的,不懂的还是不懂。”什么原因呢?在有意识地观察了许多课堂之后,我发现凡是讲授型的课,无论教师的语言多么清楚、明白,很多学生的表情常常是平淡的,有的甚至略显漠然,这里面可能还包含了几位优秀生的状态。因此,学与教的大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各种的学习方式中是否掌握了一种自己主动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所能运用到的一些能力素养,而不是某个知识点是否掌握了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课堂要能走进孩子的心,让学生自己真正地思考起来。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走到远一点的地方,对学生们讲:“你们能自己想办法走到我这儿来吗?”至于学生用什么方法走到老师这儿,老师不要作一样的要求。擅长于画图的,可让他们用图来说明;喜欢推理的,可让他们充分推理;乐于思考的,不妨让他们独立思考……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办法来获取知识,也可以对这个知识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就像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起手来,独自深度思考,相互沟通讨论,使他们的生命积极参与到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中来。相信这样“走心”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很不一样。“走心”的课堂,将会是一种新的课堂生态,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此,一线教师必须从“领头羊”的角色,转化为“牧羊人”的角色。这需要帮助学生确定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自主的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课堂上得到升华;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来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时时抛出“为什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尽量少讲,同时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的讲,一定要精讲,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质量,也就是说教师要高效地讲,启发地讲,但不是不讲,也不是一味地少讲。讲多讲少,讲与不讲,需要根据学情来确立,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来不断变化。一般来说,我们学习的重点之处、疑难之处以及学生错误多发的地方,往往需要教师讲,甚至还需要反复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懂得随机应变;教师讲与不讲的分寸拿捏和量度把握,是需要有一定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至于教学节奏的快慢、课堂容量的大小,同样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视学情而定,绝对不能拔苗助长。
关于理解和记忆的某些共同性,都会符合这样的原理:“如果生命本身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某个体系的建设,那么都不会令人印象深刻,更不会熟练地应用起来去解决新的问题……所谓创造,也就无从谈起。”教育的许多领域也符合这个道理。只有了解学生表现出来的现象其背后所隐藏的人性的意味,教师才能更准确地应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生命形态,学生也才能在课堂中获得精神的缓解、排疑甚至安慰,从而既能把握自我展示的机会并收获快乐,也会主动反思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走进孩子的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心灵和思想的一起成长,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