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进课堂不等于媒介教育
张贵勇在2017年12月13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近些年,针对中小学生的媒介教育,在教育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种慕课、翻转课堂等在一些学校成为教学常态,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个别地方将媒介教育窄化为应试的辅助工具,就像一些教师利用眼花绣}乱的电子课件上课,课堂看似热闹;但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媒介能力。
笔者认为,仅仅是为了满足知识灌输或学业竞争而让新技术进课堂,或借助电子设备仅仅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是真正的媒介教育,充其量是教育的技术化或电子化,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没有真正提升学生对各种媒介的解读,运用能力。由于学生缺少动手参与的过程,缺少宏观架构的视角,媒介亦没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应有的角色,更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新技术包装下的媒介素养,看似蛮像那么回事,其实离媒介教育的本质尚远。
真正的媒介教育首先需要理念的革新,即站位要高,立意要远,在教学目标上瞄准教育与信息时代的有效呼应,着眼于中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同时有着系统性。分层次且自成体系盼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了解媒介技术、媒介运用、媒介组织,上升到了解媒介与受众的关系,进而懂得媒介伦理,遵守媒介礼仪,帮助学生善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介,为学习、生活、娱乐等服务,帮助学生处理好媒介与自我的关系,而不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
家长“持证”有待继续观察
李勤余在2017年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近日,成都市文翁实验中学启动“在参与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家长“一学年至少读一本家庭教育类书籍,制订一份家规家训,至少交一本家长课堂笔记,至少参与一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至少有一次有效的亲子交流”。完成必修课后,家长可以领到一张“家长合格证书”。目前,为了获取“合格证书”,部分家长的积极性已经得到充分调动,可谓成果喜人。既然如此,让家长“持证上岗”是否该被推而广之,成为普适性的举措?笔者认为,恐怕对此还得保持一份冷静和审慎。笔者不否认成都市文翁实验中学独具创造性的措施,因为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先行者,“持证上岗”的得失值得借鉴。能让广大家长更为积极地与学校合作,給予孩子更为平坦、顺畅的成长之路,善莫大焉。因此,更应关注该校课题研究的后续进展,观察该举措为学生成绩和成长带来的影响。
不能让传统文化替“女德班”背黑锅
赵清源在2017年12月6日《新京报》撰文指出:日前,抚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开办的“女德班”,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其实,在国学热不断升温的今天,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早已是这个领域的新常态。可以说,传统文化热总体仍是虚热。抚顺的“女德班”,就是这场虚热中的最新反面典型,其中所宣扬的价值观,不仅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也和传统文化的理念背道而驰。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抚顺“女德班”中的很多观点,有的是历史长河中早已被淘汰的沉渣,比如“男人比女人高一等”,有的是自己想当然的随意勾连,比如“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这些都和真正的传统文化相去甚远。传统文化本身已命运多舛,如果再任由腐朽糟粕穿上传统外衣招摇过市,传统文化恐怕又会在“背黑锅”中遭遇更深沉的“形象危机”。同时,传统文化历时已久,积淀已富,既有时空的隔膜,也有学问的门槛。很多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更不是非对即错的判断题。要想真正传承发展,不经过一番深入的学习是难以得其堂奥的,这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巨大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