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艳蓉
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是实现国内稳定、国家强大的前提基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逐步、持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情怀,对于增强民族文化交流、传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发扬壮族文化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根据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的统一安排,自1994年以来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取得了深远的社会效应。2009年5月11日,教育部、国家民委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并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新时期中小学全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求: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国内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核心利益、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本保障,对于弘扬我国综合实力和提高我国国际知名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重视中小学民族教育、文化、体育的发展,并于2011年起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的试点项目。开展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增强各民族文化沟通与交流,构建全民族团结合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注重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的团结被提高了新的历史高度。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地方民族发展是统一整体,重视地方民族教育发展,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事业,把富有壮族气息的地方民族文化引入到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中,逐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对加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构建多元化、意蕴丰富的小学德育,把富有乡土气息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研中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
但是,地方民族教育作为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分支和延伸,就不能脱离“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大方向,基础教育阶段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地方文化,鼓励民族教育,强调文化差异性多元化,是促进全民族发展,实现民族统一团结的必要选择。我们更在要实行民族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把本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力发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加快少数民族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全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根据新标新课程教学大纲,小学阶段的民族团结教育重在是:广泛深入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随着经济发展,“两会一节”的召开,广西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更加频繁,正确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了广西未来的发展。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培养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各民族的融合发展,解决好各地区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早日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完善教育方案,加强师资建设
民族团结教育需要长期的文化熏陶与沉淀,在前进的路上没有捷径可寻。它没有既定的运算法则,也没有前车之鉴。作为一门特殊课程,需要学生、学校、社会的长期实践与参与,才能取得成效,需要建立以长效机制为依托、人人参与的环境。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民族教育占据了重大篇幅: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为此,我校积极应对从方案、队伍建设、搭建平台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制定符合多民族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方案广西作为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主要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比例高达33%。我校汇集了汉、壮、瑶、么佬、苗、水、满等多个民族的学生,这为发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地,也提出了更好的挑战。为此,我校自开展民族教育过程中,不断对方案计划进行优化调整,从深层次学习壮族文化发展历程、发扬壮乡美好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各民族间的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发现各民族之间的异同;充分尊重各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身心发展规律,坚持课堂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从学生的情感感情入手,以学生的民族特色为突破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做好做实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和组织实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根據学科建设和长远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我校深入开展教师队伍爱国团结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讲座、案例分析、远程教育、学术研讨、教育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民族团结教育素质。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做到:拥护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国家民族团结统一;理论实践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关注团结教育评价与反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尊重本校本班学生的民族风俗文化习惯,兼容并包,结合各族各班实际情况发展多元化团结教育模式。
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校极大地融入了民族文化建设,丰富学校生活。因地制宜,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自然资源,在组织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墙报板报,开展组织民族知识、手工、绘画、舞蹈、歌曲表演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特地、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实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积极搭建民族交流平台,组织开发经验交流活动以区域、地域为组织单位,构建文化交流平台;采用组团抱团形式,联合周边中小学校;组织形式多样、切换实际的团结文化交流学会,逐步完善课程开发、实践活动、教学评价。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我校始终秉承以国家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为准绳,立足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完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始终牢牢地坚持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从启蒙阶段抓好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广泛宣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切实加强教师思想道德、民族文化教育培训,多渠道讲方法做好民族文化传授者的素质提升。
坚持以生为本,重视文化沉淀
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启蒙阶段,是树立良好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思想观念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小学阶段的民族团结教育主要出于初步了解和认知阶段,但是对后期的民族观、文化观却能够产生直接影响。为此,广西教育部门特意编写了《广西民族团结教育读本》,旨在中小学阶段形成良好引导归导。
教学内容要接地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制订教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步骤上,要充分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核心,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民族基本情况等,把小学阶段民族团结的教育重心放在学习和了解各民族基本状况上。既要抓好壮乡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又要求同求异、兼容并包。教学过程由表及里、由浅至深,从学生感兴趣的饮食、体育、地理、风景入手,逐步引入民俗风情、人文景观等,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团结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跟踪和评价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意义深远,需要长期的文化沉淀和修养才能体现出实际意义和价值。教育部将小学阶段的民族教育定位于活动性课程或实践性课程,正是基于日常转变与积累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团结交流需要一代代的辛勤付出,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知识阅历都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个时候注入大团结、大统一的思想熏陶,更有利于培育其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树立“无民族划分、跨区域融合”的繁荣态势。社会、学校要遵循学生客观发展规律,传文化、促融合、讲效果、重评价。循序渐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追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民族团结教育知识需求;同时,要注重教育反思与评价,对学生的民族特色与知识、民族情感变化、民族观念认同感进行统计和对比,强调团结教育的实践性。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以实现全民族团结统一为依托,以发扬地方民族文化为载体,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重点开发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研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文化交流活动,形成多元、长效的民族团结教育机制。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教育在教学课程中所占的篇幅越来越大,如何实现民族团结教育新突破,保持校本课程的长效发展,成为当前民族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长期坚持中共十九大“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深析民族文化内涵、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促融合、紧抱团、同繁荣。在教育实践中,既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又要顺应全民族团结统一战线趨势,携手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