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解读
“一带一路”是一个世纪性的系统大工程,体现了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确定性,充分融入国际社会的确定性,坚定参与全球治理的确定性,同时也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推动教育国际化转型,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尤其是在人文沟通、人才培养、学术组织、校际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迫切需要。
新闻背景
自2015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出台以来,已有14个省(区)、市签约,基本实现与“一带一路”主要节点省份共建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平台的全覆盖。该教育行动是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方案,现已纳入“十三五”规划要实施的165个重大工程项目之中。
当前,我国己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重要留学目的地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施行,正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带一路”沿线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初步估算,这些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是目前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历史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各异,政治体制多样,地缘政治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通过教育,可以促进沿线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增进彼此问的友谊。
在畅通教育合作渠道方面,我国采取下面几项措施:第一,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其中,将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签证便利化;逐步将沿线国家语言课程纳入各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倡导沿线各国与中国院校合作在华开办本国语言专业;鼓励沿线国家学者开展或合作开展中国课题研究;逐步将理解教育课程、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沿线各国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区域内双边多边学历学位关联互认,并逐步实现就业市场的从业标准一体化。第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其中,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未来将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每年面向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2500人。此外,还将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加强“丝绸之路”教师交流,鼓励沿线各国高等学校在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第三,共建丝路合作机制。其中,将商定“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总体布局,推动沿线各国围绕实现世界教育发展目标形成协作机制,加大对沿线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将对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和区域教育共同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国际人士、团队和组织给予表彰。
借助“一带一路”契机,一个个学术联合研究平台已经搭建起来。西安交通大学先后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利物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合作共建联合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丝路培训基地也己落户西安交通大学,每年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上万名工程科技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说:“我们希望通过‘丝路大学联盟,把陕西这块宝地、这块沃土、这块战略重地,在未来托得更高,能够真正让它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济合作等领域的优势,能够真正展示西安交通大学在新丝绸之路、新的国家战略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在实施“一带一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达2539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为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为928个。推动了一批示范性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浙江大學爱丁堡联合学院等。同时,境外办学稳妥推进。我国高校己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老挝苏州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和近100个办学项目'这些机构和项目大多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我们力争做到经贸走到哪里,教育的民心工程就延伸到哪里,教育的人才培养就覆盖到哪里;力争推动教育发展和经贸合作并驾齐驱,成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力争发挥教育“软力量”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事半功倍。
本刊点评
今天国际社会需要互联互通,半个世纪、一个世纪之后依然需要互联互通,“一带—路”早期建设需要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长期建设需要政策沟通、人心相通。教育是沟通世界的桥梁,“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教育发挥特殊作用,尤其是在人文沟通、人才培养、科教合作等方面,都应该为世界新秩序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