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汐
摘 要:中国职业学校的德育实施途径有开设五门德育课程、班主任引导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及心理咨询等;美国职业学校则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服务、专业化的心理咨询等来进行德育。美国职校德育更具自主多样化的特点,更注重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更善于借助宗教而非党团组织来宣揚德育,并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性指导。比较这些差异,我国获得的启示为:应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加强德育的双向互动性等。
关键词:中美职校;德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存在着道德意识较为淡漠,尚未树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我国的职校德育确实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呈现出说教式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况,导致部分学生排斥甚至抗拒德育。这对职校道德教育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腐败消极的价值观甚嚣尘上,如“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我爸是李刚”的拜权主义价值观,不仅在成人社会大量滋生,也渐渐渗透进了校园。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类思想品德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加强职校德育工作,建立一套健全的德育机制,探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德育实施办法。
美国作为现阶段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德育方法在西方也最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美国的职校发展比中国成熟50年左右。尽管美国在意识形态、社会性质等方面不同于中国,但在道德教育以及一些职业教育的普遍性上,仍有可供我们借鉴之处。我们有必要通过比较研究,借鉴美国学校德育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与时俱进的职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一)中国职校德育实施途径
1.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
中国职业学校开设了五门专门的德育课程,分别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立足中职生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三年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思想基础。在中国,德育课程是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已建立了一套统一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有着统一的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及课时要求。
但在国家及学校如此重视德育课程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比较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德育课仅仅是条纲性的说教式教育,对于这种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只要在期末考试中拿到还过得去的分数就可以了,至于课程背后所蕴含的道德教育内涵,其对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作用,学生知之甚少,很难形成足够的重视和进行有效的学习。
2.通过班主任引导管理
中国职校主要采取分专业班级制,配备班主任,部分学校还配备助理班主任。由于职业学校的特殊性,班主任在学生德育的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其先天的“营养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认同度的下降和教育难度的上升。学生身上存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玩世不恭,有的颓废,有的心理存在问题。所以教育、管理他们难度要大得多,班主任为此付出的精力也要多得多。
3.通过心理咨询调节学生心理压力
中国绝大多数的职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课余时到心理咨询机构与咨询员畅谈心中所想,排解心理压力。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咨询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力、更好地适应环境、促进人格成熟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中国职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尚未形成规范的机制,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学生心理资料库,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进行定期的跟进和主动了解,往往都是学生自己发现心理问题后再去心理咨询机构倾诉,这时又要依赖学生对心理状况的自省意识,这就令整个咨询体系显得十分被动了。
(二)美国职校德育实施途径
1.通过各类课堂教学进行
美国职校很少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历史等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科,如“美国宪法”“公民”“现代社会”“民主问题”等,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同时体会政治生活、历史生活中的道德理念。美国职校还着力于开设艺术、宗教、伦理等有关的社会科学和人文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从中获得熏陶,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理性观念,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例如,美国的学校中一门名为“History and Idea”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此门课主要向学生教授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变迁。例如,学生从文化复兴与罗曼蒂克主义的碰撞中,领悟到理性与感性的含义及利弊。至此,学生在了解历史文化的时候,也从历史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在美国,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基本的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1]以这种方式开始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2.通过课外活动及社会服务,增强德育意识
美国的职校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意识,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二是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文体活动;三是校庆、国庆等全校性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些多样化的活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提高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例如,在美国的学校中,教师会带领学生去当地有代表性的地方,参观的同时向学生讲述历史以及其造成的影响。社会服务则是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募捐、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这有利于弥补校园教育的不足,使学生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更加具体化。在美国,校方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红十字会或者是教会的义务活动,如向路人解释红十字的服务项目以及遇到个别情况的紧急处理,或者在教会中与大家一起用餐、一起聊天的同时,学生可以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乃至国家的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3.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培养健全的人格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心理咨询在美国的校园教育中得到迅猛的发展,现今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的主要职能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着眼于学生个性、个别差异和个体需要,是正规教学的补充手段,它的德育功能显而易见。“美国职校中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一般都由专职人员担任,如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等,他们作为咨询机构的骨干力量,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对个人的品德要求较高。”[2]同时,对心理学教育,美国校方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学校规定学习心理学的低年级学生,必须参与3小时的调查项目,为高年级同学提供调查资料,才准许通过。
通过对中美职校的实施途径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中美两国德育实施途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一)在教学方式选择方面,我国注重统一性和整体性,美国则更加自主多样化
由上文可以看出,“我国学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各省市学校没有自主决定权。教学中也更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的灌输,教材更强调理论的系统性。”[3]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历史时期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这种强制灌输型德育越来越体现出其局限性,我们的受教育对象越来越被动。与中国德育相比较,美国德育则呈现出自主多样化的特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州市可以自主选择教育方式。在教学上,德育课程将教育的内容具体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二)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职校比较注重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而中国职校则更多地采用正规的组织教育形式
注重隐性课程的渗透性作用,是美国德育方法的又一特色。隐性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影响。美国教育界特别强调学校生活环境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教师对教学所持的态度、师生关系、校内的舆论导向、校园的面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在美国学校中,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一起学习的伙伴。学生可以对教师畅所欲言,在愉快的交谈中,教师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处于一种没有压力的、自然的状态接受,而人在放松状态时,学习能力是最好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校园道德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从德育实践来看,学生从隐性课程中受到的教育绝不少于从显性课程中受到的教育。”[4]
(三)在课外指导方面,中国侧重于在心理咨询和就业方面进行指导,美国则更侧重于对学生成长的综合性指导
我国职校的课外指导主要集中于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方面,指导理论和方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科学体系。美国学校德育特别注重对学生成长的综合性指导,从日常行为习惯、身体状况到心理情绪以及学习生活的一切方面,形成了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系统的理论方法。
通过对中美两国德育实施途径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获得一些宝贵经验和启示。
(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加强德育方法的渗透性
我们必须关注德育形式的改进,注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使用,使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渗透性。具体可以尝试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注重课堂教学跨学科的德育渗透,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比如,可以发动各个学科的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品德教育与学科教学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
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育人氛围,实施渗透性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丰富和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等扩大德育的途径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展示学生个性。课余时间不应该成为德育的空白地带,要靠我们去占领、去捕捉,积极组织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对孤寡老人进行慰问,举行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课本剧比赛,举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课外活动,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彩且富有意义,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二)加强德育的双向互动性,充分完善学生的道德教育主体地位
我国的德育最大的误区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各种道德教育模式归根到底都反对道德说教和灌输,主张贴近生活,注重调动教育客体的内在因素。各种道德教育模式都不应该简单地把学生看作接受某种既定答案的被动对象,而是要鼓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投入教育过程中,通过给学生设立场景,引导他们去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育产生内化效应。”并非说正面灌输是完全不可取的。事实上,适當的正面灌输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在采取正面灌输的同时,还要尽量采取积极疏导的形式,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而且是自觉自愿,民主、平等地参与。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改革中应努力去探索德育如何贴近生活、注重个体,增强双向互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要在德育中积极营造民主环境,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重视心理咨询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青春期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问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惑。为此,我们要加强心理咨询和行为指导工作,把心理咨询与我们做个别的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模式,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服务。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善于发现并利用教学内容中与心理学有关的具体内容,通过对一些心理教育个案的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有所了解,帮助学生以乐观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在课外,应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及运用心理咨询室为主阵地,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文在比较中美职校德育实施途径时,较多叙述了中国德育实施途径的不足,但并不是说美国德育就没有问题。美国德育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存在校园枪支暴力、校园吸毒等发人深省的问题。本文主要叙述中国德育实施途径的不足,旨在找到两国德育实施途径存在的差距,使中国德育趋于科学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美国的德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德育发展之路。
[1]金瑾如.中美高校德育若干特点比较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13.
[2]杨泽宇.国外大学生品德教育的目标及启示[J].云南高教研究,1999(4).
[3]戴胜利.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57.
[4]蓝 蔚.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特征及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