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崖
[提要] 近年来,大气环境审计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新方向。本文就我国目前大气环境审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加快建立大气环境审计法规,推动建立实施大气环境会计准则,加强落实大气环境绩效审计以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气环境审计队伍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雾霾治理;大气环境审计;环境绩效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对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化石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雾霾便是环境恶化的一个缩影。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大气环境保护问题又一次成为焦点问题。2015年的两会就曾提出“两会蓝”理念,在当年的政府工作部署中,李克强指出“在经济发展注重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下,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同年,我国首次将雾霾治理纳入环境审计范畴,为雾霾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然而,我国的大气环境审计研究在理论方面仍处于初始阶段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在大气环境审计实践方面还是以政府审计为主,社会审计基本为零。因此,在大气环境审计工作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大气环境审计是指审计主体对大气环境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审计活动。我国大气环境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1998年,审计署成立负责组织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2003年,审计署成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该小组的成立标志着大气环境审计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09年,审计署在《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将环境审计的范围从水环境领域扩展到大气污染防治领域;2011年,审计署进一步在“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要求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的审计;2015年印发的《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明确表示,审计试点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大气污染防治。通过大气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大气环境审计的主要现状有:一是大气环境审计以政府审计为主;二是大气环境审计的资金来源以财政资金为主,财政资金主要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三是审计内容以大气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应用和管理为主,其中还包括对环境保护项目和环境保护制度的审计。(图1)
(一)缺乏大气环境审计法规。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监督体系。但是,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一部与大气环境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大气环境审计工作的运行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而且,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和《审计法》中也没有大气环境审计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存在着大量执法不力现象。出现这些执法不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环保观念淡薄、缺乏环保意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没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采取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方式,对环境审计的资金筹集、分配、管理和运用情况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监管措施,从而造成国家资金浪费和资源破坏。
(二)缺乏大气环境会计准则。众所周知,会计是审计的基础,审计不能脱离会计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因此,环境审计必须以健全的大气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为前提,同时要建立规范的大气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而目前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基本不涉及大气环境,传统会计的核算范围也不包括大气环境,无法确定企业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的责任,那么审计人员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大气环境方面的审计;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强制性会计准则的约束,大部分企业不会主动披露大气环境会计信息,即使部分企业披露相关大气环境信息,因为没有统一的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的形式就会各式各样,很难辨认信息的真伪,因此无法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失去信息披露的意义。大气环境会计准则的缺乏给大气环境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大气环境审计队伍专业素质不高。大气环境审计队伍专业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二是审计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方面来看,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审计技术,还需要对环境保护政策、经济学、建筑学、工程学等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当前审计人员的主要学习内容还是财务审计,对环境方面的了解十分有限,采用的审计方法也是普通的财务审计方法,与大气环境审计的专业性存在很大差距。从大气环境审计制度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的相关部门并没有认识到大气环境审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虽然审计部门加强对大气环境审计工作的管理,但是仍然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审计对象单一化、环境审计有效性低等问题。这些管理方面的问题不仅增加大气环境审计工作成本还降低审计工作效率。
(四)缺乏大气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从大气环境审计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环境成本和效益分析是大气环境审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但是环境审计的核心问题是无法确定哪些指标能够科学地反映和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无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计量。同时,在缺乏审计标准的前提下,大气环境审计工作产生的数据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增加大气环境审计风险。因此,缺乏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是导致我国大气环境审计难以开展的重要因素。
(一)加快建立大气环境审计法规。加快我国大气环境审计立法工作,就要制订环境审计规范,使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环保工作的不断重视,我国环保立法也在不断发展,先后通过和修订了五部环保法律,并出台一系列相关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十多年前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需要,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法律漏洞,是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修改《环境保护法》迫在眉睫。同时,对于环境审计工作来说,有一部关于环境审计工作的法律或规范文件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法律文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使大气环境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再者,还可以在《审计法》、《环境保护法》中添加环境审计机构的地位、职责、工作权限等内容。环境审计立法不仅增加环境审计机构的权威性更有利于大气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运行。
(二)推动建立实施大气环境会计准则。目前,我国的《企业會计准则》中不仅缺少对企业大气环境相关事项的记录还缺少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内容的报告,因此为适应企业环境审计的发展,首先我国应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进行补充,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事项应记入会计报表中,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对于未计入会计报表的环境事项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环境报告进行披露;其次我们还要加强对大气环境审计相关资料和大气环境保护系统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信息会计制度的建立,确保环境审计信息的真实。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气环境审计队伍。大气环境审计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是我国审计工作的新兴领域,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的相关工作都比较陌生。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大气环境审计队伍是大气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是我们要加强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培养相关人才,加强对大气环境审计的研究;二是我们要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工作方面的培训,同时在审计人员后续考试中加入环境审计、环境保护、经济学以及环境工程学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审计人员提高相关业务知识;三是加快建立大气环境审计管理制度,争取做到每次大气环境审计都能产生理想的效果,进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气环境审计队伍。
(四)加强落实大气环境绩效审计。就我国环境审计工作而言,环境审计技术方法是环境审计工作运行的关键性因素,而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技术方法中相对较为完善的方法。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分配的效益性、经济性以及相关部门的业绩进行审查。一方面政府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将环境保护指标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应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监督意识,发动群众力量,建立有效的群众监督和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强绩效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细化审计目标,进一步提高大气环境绩效审计的效率与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范瑾.大气污染现状与环境绩效审计研究[J].纳税,2017(33).
[2]吴勋,武月.政府环境审计实施现状与改进建议——基于2004~2015年审计结果公告[J].会计之友,2017(9).
[3]钟廷勇,李佩,黄妹灵,田亚军.基于雾霾治理的环境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
[4]王雅琳.雾霾危机背景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建设构想——建立企业多元环境审计框架[J].会计之友,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