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杨燚
[提要]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受到国家的大力提倡。大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情况会对“双创”的推行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就如何提高就业岗位与专业契合度更好地实现双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契合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直接对创新创业的质量产生影响,它是有效实现创新创业的基础。契合度越高,创新创业的推行和实现程度就越高。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发展潜力,他们是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如果能有效利用自身所学知识与技能,把理论化为实践,一定会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教育产出比证明: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和生产力的高低成正比。目前,企业、国家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人才的竞争。真正的人才是需要具备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
高等学校扩招带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人数激增,加上城镇失业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结构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达到了饱和,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嚴峻。由于就业难,大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够找到工作,转向选择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契合情况在大学毕业生中层出不穷。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调研应届毕业生“求职力”的调查结果,2017年毕业生签约率下降明显,近四成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为了能够详细了解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情况,我们对近3年来南充市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匹配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哲学类和管理类的对口率最低,分别37.1%和40.08%;对口率较高的是专业性质比较强的,如医学类、教育类,分别是83.5%和79.2%。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只有51.8%,还有18.3%的被调查者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这一现象反映出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不匹配情况突出。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情况并不容乐观。就业不对口,学非所用,意味着学生习得的专业知识技能无法施展,用非所学,这是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就业专业不对口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妨碍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降低个人成就感;企业缺乏素质过硬的专业团队,丧失市场竞争力;国家缺乏科技后备力量,国民创业素质低,创新效率低。就“双创”来说,低专业契合度不利于创新创业的开展,甚至会危及我国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
(一)对创新的影响。创新首先需要思维的创新,它需要一股强而有力的专业力量做支撑。没有专业理论和技能也就谈不上专业力量,更别说创新。专业对口与创新的关系就好像是继承与创新。在专业对口的基础下发挥前人的智慧和经验,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反复思考,加深专一性的深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抛去专业理论空谈创新如同空中楼阁,是决计不可行,绝对会失败的。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契合,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详细地了解,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自然就无法对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科技已经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进步起着关键作用。科技要不断发展,就要依靠创新创造,低专业契合度很难甚至不可能产生创新的潜力。
(二)对创业的影响。高质量、高效率的创业团队是专业素质过硬的团队。各个专业性的人才汇集在一起会产生1+1>2的效用。高速更新换代的社会,没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团队无法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迟早会被时代抛弃。
大学生创业初期在缺乏实践经验情况的限制下,要想提高创业成功率就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学专业的专业优势,形成早期优势。就近几年大学生创业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选择的创业方向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这就证明,所学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是创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从一个小型专业公司发展来的。
如今出现的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契合的直接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难。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到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人数激增加上城镇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为了顺利地找到工作,许多大学毕业生转而去寻找与专业不相符的工作,由此造成大量就业者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契合。要想缓解这种状况,促进创新创业,首先就要解决就业专业不对口情况。
(一)高校调整专业设置。首先,各个学校应该从整体角度来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目前人才市场上哪些专业或行业的人才已经饱和,哪些专业人才还处于稀缺状态。只有掌握了市场的需求状况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才不会出现高校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其次,充分了解学校内部资源,如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情况,根据学校的实际能力展开教学工作。对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不足的学科,要注意减少相关专业的开设,同时注重引进相关学科专业人才,改善教学设备设置情况;对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的学科或专业,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不能过分增设专业、盲目扩大招生人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校内相似专业重复开设的情况要给予重视,合并或者撤销专业以高效利用教学资源。
综合考虑内外部情况才能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有用的专业人才,改善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契合的情况。
(二)学生拥有更换专业的权利。大部分大学生的初始专业选择往往是在父母或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做出的,他们自身对所选专业无甚了解。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允许入学后转专业,但是通常只有在二年级时有一次机会,且条件太过严格。过高的标准使得有些想要转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
对于想要转专业的同学,学校可以对其在想要转入的专业方面的能力进行测试,但合格的标准不可过高。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的潜力还未被挖掘,若是标准过高可能会导致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被埋没。学校可以在入学1学年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测试,以此来判断哪些学生是非常不适合在所选专业领域进行学习的。对于此类学生,学校要给予重视和帮助,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结合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或许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对其所学专业有兴趣将来才可能在某一领域开展创业活动或对所学专业做继续深入的研究并做出突破性的创新。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指导。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掘自身兴趣和潜力,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确立目标,努力地提高各项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校应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方面的指导,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意識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全程式的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开设一定量的指导课程,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心态变化,实时跟进,及时关注和解答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使大学生有正确的职业心态和积极进取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多开设创业比赛,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指导。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比赛的手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四)开展校企联合。所谓校企联合,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它既能充分有效地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又能为企业储存专业人才后备力量。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学校可以自己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大提高就业对口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积累相关经验,为将来的创新或者创业提供实践经验。
(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日渐成熟,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相统一的价值观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同。但是,大学生就业目标趋高、盲目从众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表现为就业时热衷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好环境的工作等。据调查,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对月薪期望过高,在对工作地点的选择上都趋向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中型城市。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偏向于“考公务员”或者到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大型外企求职,期待更稳定、更高的福利和保障,因此就出现了千方百计地挤进公务员行列和事业单位的情况。甚至有些父母认为所谓的创新创业是不靠谱的,是不务正业的表现,这也加大了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困难程度。
就业之前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各方面的特点,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不要眼高手低,过分地追求高报酬、高福利的工作。要用长远的眼光规划未来,按市场经济需求实现就业方式的多样化。
本文在“双创”背景下对目前就业岗位与专业契合度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指出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情况,同时对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情况对创新创业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文中指出要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要想改善目前就业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要从多方面着手: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疏通就业信息传播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机会;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合理设置专业与招生人数,更加高效地分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的学习与创业指导上发挥作用;学生个人也应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身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能,及早为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不断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双创”背景,大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社会各界对目前就业专业对口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人们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训灵,李布凡.基于“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之研究[J].科技创业,2016.
[2]吴亚凤.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调查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4.
[3]郭朝辉,王宇,邓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7).
[4]魏巍.本科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钱红,周秀娥.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尹训红.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7]智联招聘.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2017.
[8]双创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与思考.http://career.eol.cn,20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