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龙珍
摘 要: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所获。如果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今年我教的是一年级数学,这些刚入学的小孩子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但他们学习兴趣很高。我将班上的32名学生分成了8个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尊”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过两周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我们这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做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我们班的小组合作是这样规定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例如,教学“4 的加减法”,在分析为什么“3 + 1=4”时我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我旁观了一个小组是这样进行的。
组长:“为什么3+1会等于4 呢? 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们想到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那么A(没说话那个同学),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A:“是不是因为3和1可以组成4,所以3+1等于4呀!
“对呀! 老师上节课讲3的加减法就是这么讲的呀!”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同时两个没有说过的组员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组长便请他们说。其中一位同学说:“可以摆小棒,原来有3根小棒,又拿来1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1=4。
另外一位又补充说:“3 比4 小1,那3加上一个1不就是4了吗?”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位同学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
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三种想法说一遍(算是整理)。
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派出的汇报员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发现我再讲解也是多余的了。
尽管组织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时花的时间会长些,但我觉得这样很值。
課堂是属于所有孩子的,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着想。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我们不应等待,不应观望,也不应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1]张昌茂.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5(20).
[2]郑少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新课程学习(上旬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