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洁
班级荣誉感培养在我看来宜早不宜迟,特别是对于低學段的孩子来说。班级荣誉感可以渗透到班级常规管理、课堂学习、各种竞赛,同时这三者也能帮助提升班级荣誉感,相辅相成。那么,低学段应该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形成凝聚力,培养较好的班级荣誉感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集体引导
我们班的50个孩子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团结。这得益于入学之初,我便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集体、团结的概念。我先由“朋友”一词入手,告诉孩子,身边的人就是即将陪伴你六年的朋友,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于是,孩子们在入学初便消除了与周围人的隔阂,很快玩在了一起,他们能理解、会包容。
其次,我会有意识地在小细节中渗透班级概念,有时用一些语言激励学生,如:班集体、优秀、团结、整齐……让每位孩子都形成主人翁意识,将个人荣辱与班级挂钩。在平常的常规总结中尽量少说负面影响,避免说出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语。作为班主任,我用到的都是一些具体激励性话语,如:这次我们在哪一方面做的不太优秀,那是因为……唐老师相信只要我们下次不再犯这个错误,那么我们依旧很棒!如此,学生既明白了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又有了重新再来的信心,而这些信心就是集体能拥有较高荣誉感的基石。
最后,在培养班级荣誉感时,我会夸大荣誉的象征,我会对孩子说:“荣誉不论大小,都是对我们越来越优秀的肯定。”要知道,表扬远比批评有用。
二、个体引导
班级有50个孩子,其中肯定会有调皮或不合群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班里多少会受到其他孩子的议论。如果老师忽视或是处理不好,那么这些孩子可能被孤立。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班主任就必须未雨绸缪。
首先,让学生有敬畏之心。作为一名老师,让孩子怕你很容易,但是让孩子又怕你又爱你,那便不是一件易事。孩子再调皮,心中也要有所敬畏,做事才不至于太出格。所以,在这方面,我算是一位比较严格的班主任,严与爱兼施。
其次,我会用集体的力量告诉孩子其行为的对与错,应如何更正。比如孩子下课喜欢乱跑打闹,一不小心就会与别人撞伤。这时我往往会让其他孩子告诉那个乱跑的学生,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他可以怎么去做,等等。有时候,同龄人的话语会比大人的话有分量。
最后,对于个别孩子的行为,我会站在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向家长反馈,与家长交流,并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要知道,对家长来说,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家长。以尊重来促进良好的家校共育。
三、家庭引导
优秀班级体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由幼儿园进小学,对家长的依赖大,家长对学校、班级、老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也影响了孩子。因此,要培养班级荣誉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我认为家长融入班级应分为三个阶段:
1.关注阶段。
家长最初只会关注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应小学生活,关注这个老师教得好不好,不会关注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班级会有怎样的成长。换句话说,一开始,家长最初关注的是个别要素,而不是班级整体。家长最初的意识是“我孩子是这个班的”,并不会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班级的一员。
2.放心阶段。
这个阶段是家长认同老师、认同班级的阶段。作为班主任的我,在之后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所做的就是将班级得到的大大小小的荣誉都告知家长,让家长对班级的情况形成大致的了解,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这时,家长普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的孩子在这个班很好,老师关心学生、工作负责,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孩子在这个班我很放心!从而便会有意识地关注班级整体。一旦家长形成了关注班级整体的意识,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应当趁热打铁,向家长多分享班级情况,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活动,促生家长的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从而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并不是置身班级之外的“局外人”,而是与班级荣誉密切相关的班级成员。
3.融入阶段。
在这一阶段,与其说家长很关注自己孩子的表现,不如说他更关注孩子在班级的表现。在这个阶段,家长想要看到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绩多么优秀,还更希望孩子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家长担心的也不仅仅是成绩,更担心孩子跟不上班级的步伐,害怕孩子拖班级后腿。这不仅是成绩方面,也包括平时表现。家长有这个意识了,那么老师就会省点力气了。因为家长会走在老师前面,会用集体的力量去时刻提醒孩子、鞭策孩子努力。这时,班级的荣誉也就代表了家长的荣誉,集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
总之,应该从细节出发,有意识地引导。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对于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就应从培养集体荣誉感开始。一个有集体荣誉感的班级,不但老师工作起来事半功倍,学生也能终生受益。
(作者单位:长沙市望城区长郡月亮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