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注:布衣郎中的官场逆袭

2018-08-23 09:43石磊
看历史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宗宦官皇帝

石磊

出身游方郎中。却宫至啊部尚书;来自社会底层,却身怀经国之术;因为宦官发迹,却忠于皇帝,助其除恶。郑注的一生,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是一介布衣的官场逆袭吏。

李昂

唐文宗李昂能登上皇位,靠的是宦官王守澄、梁守谦,二人在唐敬宗李湛死后,指挥神策禁军击杀弑君的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等人以及他们所拥立的绛王李悟,而后扶持李昂登基。可是唐文宗却并不喜歡王、梁二人,因为二人依仗自己的定策之功,干涉朝政,招权纳贿,卖官鬻爵,党同伐异,将天子视作傀儡。堂堂李唐皇室,竟为一群寺人所左右,名为至尊天子,实则受制于家奴。于是乎,铲除宦官、重振朝纲的愿望在李昂的心中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江湖出身却多惊人技艺,足智多谋且有政治才干的郑注进入了唐文宗的视线中。

孤寒出身,混迹凡尘

郑注,绛州翼城人,出身微贱,早年曾浪迹江湖,以行医问卜为业,唐史亦不能审其本末。《旧唐书》卷169载:“注,本姓鱼,冒为郑,故当时号鱼郑,及用事,人成谓之水族。”“水族”一称,无疑显示了当时的人们,尤其是上流阶层的人士对郑注出身寒门的蔑视。史书记载郑注外表丑陋,常遭人耻笑,然生性敏悟,博学多才,“棋奕医卜,尤臻于妙”,且因为走南闯北,遍尝人世艰辛,阅历丰富,故而非常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思,“察言观色,了然于胸”,与其交往之人,不论是鄙视他、怀疑他、仇视他,甚至于想杀掉他,然在与郑注交谈之后,无不佩服其才华横溢,视其为不世之才,史称“人见之者,无不欢然”。

出身底层、身为江湖游方郎中的郑注,凭借自身过人才干,抓住历史赋予的宝贵机遇,脚踏实地,青云直上,最终得以担任中央政府的检校尚书左仆射、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成为唐文宗的近侍兼心腹,从而可以影响文宗朝的政治局势,无不显示出郑注的与众不同。

机辩纵横,才华出众

郑注的发迹,始于襄阳,而给予他政治机遇的人物则是唐代名将李想。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襄阳节度使李想患了痿病,遍揽名医,皆不见效。这时游方郎中郑注使用偏方,为李想“煮黄金,服一刀圭”,李想服用之后,竟然奇迹般康复了。李想在开心之余,厚赏郑注,署其为节度使推官。后李想移镇徐州,担任武宁节度使,郑注又前往依附,被任以幕职,郑注也很有才干,经常为李想出谋划策,凡军政之事“与想筹谋,未尝不中其意”。

郑注凭借医术受到李愬的重用,招致节度使幕府众人的非议,当时宦官王守澄为徐州监军,闻知此事后非常震怒,便告诉李想,想除掉郑注,以绝众人口实。李想则回答说道:“确实是这样,我很欣赏郑注,可是郑注是个难得的人才。将军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与其交谈几句。如果发现郑注名不副实,杀了他也不算晚。”李想即令郑注拜见监军。起初,王守澄还有些勉强,可是在与郑注交谈后,见他“机辩纵衡”,尽中己意,于是马上把他请入内室,“促膝投分,恨相见之晚”。第二天,王守澄即对李想说:“诚如公言,实奇士也。”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王守澄调任内职,郑注也随之到了京师。不久唐宪宗崩,其子穆宗李恒继位,拜王守澄为枢密使,王守澄于是将郑注推荐给皇帝,因为医术玄妙,“穆宗待之亦厚”。郑注依仗王守澄的权势,交结朝臣,“数年之后,达僚权臣,争凑其门”。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九月,侍御史李款见郑注依倚王守澄,“权势熏灼”,遂上疏弹奏郑注罪行。王守澄将郑注匿于右神策军,保护起来。左神策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等宦官与王守澄不和,厌恶郑注,也想杀之,于是左军将军李弘楚为韦元素出了个主意:就说您病了,听说郑注医术高超,请他前来给您瞧病,一旦郑注到来,就乘机将其乱棍打死,以正国法。可是郑注来后,口若悬河,侃侃而谈,韦元素“不觉执手款曲,谛听忘倦”。李弘楚再三示意,元素皆不理睬,最后“以金帛厚遗注而造之”。郑注依靠自己的辩才,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不仅保住了项上人头,还获得了一份重赏,在当时称为奇谈。

参与朝政,天颜倚重

唐敬宗李湛死后,其胞弟李昂继位,是为文宗,但是文宗生性柔弱,身体亦不好。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十二月,文宗患了风疾(即中风),口不能言。经王守澄引荐,郑注进宫为文宗治病。文宗服了郑注调制的药剂,很是见效,于是郑注得到了文宗的宠幸,从中亦可得知郑注医术之妙,绝非浪得虚名,否则李想、王守澄、唐文宗等人不可能都赞赏郑注医术精妙,认为郑注是个不可多得的医学奇才。

大和八年(公元834年)九月,郑注在总结了自己以往治病的经验后,写成《药方》一卷,献给文宗。唐文宗喜欢诗文,曾读杜甫诗《曲江辞》,其中有“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知道天宝以前曲江沿岸有楼台、行宫、府署等,心里很羡慕,但是群下无人可知。天性机敏的郑注猜知文宗想在曲江建造亭榭宫室,于是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正月,郑注上言秦中有灾,应兴工役以禳灾。经郑注上言,文宗以此为由,即命左、右神策军差人疏浚曲江、昆明池,并修造了紫云楼、彩霞亭等。郑注又让公卿在堤上列舍,使唐文宗大为欢喜。四月,文宗以郑注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品秩为正三品,权任颇重。郑注受任以后,举荐仓部员外郎李款代替自己原来的职务。虽然李款以前曾弹劾过郑注的罪过,但他不计较个人恩怨,认为“加臣之罪,虽于理而无辜;在款之诚,乃事君而尽节”,可见郑注此人,心胸还是比较开阔的。

九月,郑注被擢升为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唐文宗亲自于九仙门召见,并当面赐以告身。郑注在充当文宗皇帝的翰林学士之后,得以充任近侍,深受唐文宗倚重。从此君臣二人朝夕相处,开始了铲除宦官集团的密谋。

忠心社稷,解帝忧忿

“安史之乱”后,因为藩镇割据,目无君上,不时叛乱,加上皇帝不信任士人,而信任家奴,令宦官典兵,于是皇帝宠信的宦官们内则掌管京师禁旅,外则监军雄藩重镇,唐代帝王本欲加强中央集权,不想太阿倒持,使得宦官坐大,甚至弑杀皇帝,废立君主,任免宰相,进退藩镇,权倾天下,加剧了皇帝与当权宦官之间的矛盾。唐代中后期有作为的皇帝,无不是想抑制宦官的。郑注虽由宦官引进,但他在登上高位,成为文宗的心腹之后,不是为虎作伥、与宦官同流合污,而是佐助文宗锐意革除时弊,极力谋除宦官,以恢复皇权。

文宗皇帝嫉恶宦官专权,因其祖父宪宗、哥哥敬宗皆为宦官所弑,欲尽诛宦官,但此事又难与将相明言。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意,并“屡见密计”,还引荐李训相助。文宗以为郑注、李训皆经王守澄所引荐,与他俩谋事不至于引起宦官的怀疑,遂推心置腹,将心事密告于郑注。于是他俩“遂以诛宦官为己任”,外人也只知郑注与李训“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与上有密谋也”,表面上看,李训、郑注二人皆为宦官爪牙,实际上二人只听命于文宗皇帝,且二人向文宗密陈“首先诛除宦官,其次收复河湟失地,再清除河北藩镇”,深合帝意,若果能实施,对于重振朝纲,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政治斗争无疑是非常残酷的,郑注在担任工部尚书、翰林学士之后,深感要在朝廷立足,不光要有大宦官做靠山,还必须有志同道合的朝官盟友。极具政治抱负的进士李训就在此时进入郑注的眼中,于是郑注极力在文宗面前美言,称赞李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使皇帝不断给李训升官。郑注与李训二人联手,立足朝堂,在迎合唐文宗心理预期的前提下,开始对宦官集团主动出击。郑注首先上奏皇帝说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与宰相李宗闵结为朋党,操纵朝政,大臣们议论纷纷,甚为忧患。李训则上奏朝廷“淮南、西川、河东三镇各缺监军一人,请出韦、杨、王三人为监军”,使得这三名权势显赫的宦官分别贬为淮南监军、西川监军和河东监军。

在郑注与李训的密谋下,铲除宦官集团的行动不断取得进展。二人先是利用宦官内部的派系矛盾,各个击破。如右神策军中尉王守澄和宦官仇士良不和,郑注密劝唐文宗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以分王守澄的兵权;又出主意给皇帝,以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以虚名夺其实权。对其余的掌权宦官,亦分化瓦解,然后分而治之,先后诛杀了大宦官韦元素、杨承和等人,又设计酰杀了宦官头子王守澄。

为了将宦官集团一网打尽,郑注出京担任凤翔节度使。凤翔地近京师,为京兆三辅之一,是一个军事重镇,郑注希望利用凤翔镇的军队来护卫王室,剪除宦官。郑注赴任前,曾与李训约定:到镇后即选拔勇士数百人,人人手持白梃,怀揣利斧,作为亲兵。双方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即王守澄下葬时,由李训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送葬,郑注即奏请以亲兵护丧,届时命亲兵以斧砍杀宦官,“使无遗类”。如果这个计策可以得到贯彻实施的话,威胁皇帝的唐代宦官专权就会被无形中化解,历史就会被改写,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李训为了抢功,居然提前动手了。

无奈身死,亦称英雄

李训虽靠着郑注的引荐,才为文宗所知,进而位列宰辅,但李训气量狭小,忌妒郑注权势超过自己,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铲除宦官,不让郑注抢功,《旧唐书》卷169李训传载:“训虽为郑注所引用,及禄位俱大,势不两立,托以中外应赴之谋,出注为凤翔节度使。俟歼内竖。即兼图注。”因为有这个阴暗的想法,李训便与心腹另定计谋。

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派亲信王行余、王璠各处其镇,募壮士为部曲,并用金吾、台府吏卒提前动手,导演了唐代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可惜由于心腹将军韩约胆怯,露出马脚,导致政变失败,李训被杀。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军消灭李训私党,击杀参与政变的数百名金吾卫,控制了唐文宗和京城。在凤翔镇的郑注闻知李训已开始行动,随即率五百名亲兵火速赶往京师援助。当郑注一行人马行至扶风境时,听说李训已经失败,即返回凤翔,以期再举。

《古翼城百论》一书中的照片

陈发睽先生编纂的《古翼城百论》

《翼城古志集成》

执掌军权的宦官仇士良因得知“甘露之变”的幕后主使为唐文宗、李训、郑注等人,故而恼羞成怒,派人持密信给监军凤翔的宦官张仲清,令其设法杀死郑注及其羽翼。张仲清考虑到郑注机智过人,极富手段,心里恐惧,不知所措。押衙李叔和为他献计道:“以召郑注议事为名,屏去其随从亲兵,然后一举杀死郑注。张仲清依计而行。郑注赴约前来议事,李叔和把其卫兵留在外边,只容几个随从入内。郑注举杯饮茶之际,被李叔和抽刀杀死,其亲兵也全部被杀,一同遇难的还有节度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书记卢弘茂等郑注幕僚,“死难者千余人”。张仲清派人将郑注首级入献京师,悬挂于兴安门。在宦官们的胁迫下,文宗下诏给郑注冠以“谋逆”的罪名。

郑注等人被杀后,文宗势单力薄,当权宦官们因为知道文宗是幕后主使,更是心怀不满,整日对文宗冷嘲热讽,唐文宗完全受宦官的掣肘,心情抑郁,“上或登临游幸,虽百戏列于前,未尝少悦,往往瞠目独语,左右不敢进问”。文宗内心无限伤感,题诗云:“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由此诗观文宗的内心,无疑是非常思念郑注、李训等一干忠臣的。其后不久,文宗郁郁而终。

唐代中后期,中央集权大为下降,朝纲不振,核心原因有二:宦官干政、藩镇割据。这二者既互相勾结,又彼此争斗,混乱不止,纷争不休,严重削弱了大唐的國力。尽管郑注与李训二人,对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政治形势缺乏深刻认识,但他们敢于同腐朽的宦官势力作斗争,其举动无疑是正义的。清人尚宛甫说:“训、注虽谲进,然乱贼人人得诛;举世畏宦官,训、注独舍生诛之,使其谋成,则武、宣、懿三宗必无复废立之事。”这一评价,对郑注、李训来说无疑是非常公道的。

郑注,出身游方郎中,却官至工部尚书;来自社会底层,却身怀经国之术;由宦官引进朝廷,却忠于皇帝,助其除恶,事败身死,堪称壮烈。郑注的一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介布衣的官场逆袭史。

猜你喜欢
文宗宦官皇帝
张文宗文章英译文
我的三北
想人人
皇帝需要帮忙吗
皇帝怎么吃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金华山上寻“文宗”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