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经典 涵养气韵

2018-08-23 17:24余柯黄珺
湖南教育·A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国学教材学校

余柯 黄珺

又是一年高考季。轰轰烈烈的高考结束后,高考题一如既往成为教育人的关注焦点。不少专家指出,从近年各地高考出题趋势来看,高考语文已经向社会发出三个信号:读经典;积累古诗文;学写作。显然,这三项要求所需的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它们最终指向的是长年累月的文化积淀。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熏陶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把阅读和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平江县汉昌学校就是其中扎扎实实的实践者。早在2011年,他们便在全校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经过几年躬耕不缀的努力,如今他们已在这条文化之路上走出了特色,收获了硕果。校长李潋滟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文化始终都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所以,我们还会在这条被文化浸润的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牵手”国学是孩子的需要

李潋滟是汉昌学校教师队伍中真正的“元老”级成员,从1995年学校建立起就一直“驻扎”在这里,二十多年从未挪过“窝”。从一名普通老师到学校校长,对于学校发展,他有着当之无愧的发言权。

汉昌学校地处县城东街,学生大多是城东村农民子弟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留守儿童较多,不少孩子在文化素养和行为习惯上都亮起了“红灯”。学校曾极为苦恼,该怎样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行和学习习惯?该怎么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些问题久久找不到解决方案,老师们一时之间陷入了困境。

“既然在当前找不到突破口,那我们就把目光放到了更宏大的历史角度和地理角度去思考。”李潋滟称这一思维角度的转变为“柳暗花明”的飞跃。平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远有屈原、杜甫的文气熏陶,近有中国最后一个私塾“五峰私塾”的创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平江学校的使命。而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修身养性、“温良恭俭让”等君子之风,不正是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精神内核吗?于是,一切困惑都有了方向。2011年,汉昌学校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国学教育,结合地域特色与学校实际,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结合,使国学氛围逐渐渗透到了校园的每一个细节中。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校园环境也在日渐翻新中变成了另一番模样。原本千篇一律的灰白色墙壁焕然一新,四大主题文化长廊诠释着教育的深意:平江本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科技创新、国防教育,集文化性、实用性、美观性于一体,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教学楼内处处悬挂着国学经典名言和孩子们的书法、剪纸作品,这样的展示平台提高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和热情。每周校园广播会播放经典名篇欣赏,每天上下课的铃声为含有国学经典的歌曲,孩子每时每刻都沉浸在国学的熏陶中,培养了他们自信文雅的君子气质。

“时常有人会问,我们是如何做到未卜先知、准确契合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政策的,其实我们只不过是在当时做出了一个最符合孩子内心需求的决定,而这恰恰也是教育的需求。”李潋滟笑着说。

契合孩子才更契合课堂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汉昌学校五年级96班的教室里正在进行每周三常规的国学课,何园艺老师带着孩子们通过学习《诗经·凯风》,领悟三千多年前先民对母爱的歌颂。也许孩子们一开始连诗中的字都不太认得全,但他们对母亲的情感却与古人相通。当他们争相诉说着自己平日为妈妈所做的诸如洗衣、洗鞋等事情时,眼中的脉脉温情让人感动。

这只是一节常规《诗经》课,没有花式多样的课堂形式,只呈现出了简简单单地读、诵、吟,却让人发自内心地为其鼓掌叫好,因为它返璞归真的形式拥有着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文化传承千年,也许文字的形式变了,说话表达的方式变了,但诗中所传递的情感却会一脉相承,即使在千年后的今天,也能唤醒人们心中与之相对的那一份深情。观古知今,以情育人,这应是国学课的目标,也是国学经典在汉昌课堂上落地的方式。

可是最初,国学教育如何真正走入课堂,却让汉昌的老师们犯了难。国学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让孩子对国学感兴趣?摆在老师们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得拿出一套系统的国学教材。然而,彼时推行国学教育的学校还相对较少,可供他们学习借鉴的有效经验并不多。怎么办?“当然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说了。”于是学校当机立断成立了以胡荣老师为首的“国学课题组”,组织本校对国学感兴趣的老师加入,并耗费近两年的时间,成功编写了《亲近经典润泽心灵》《明理导行快乐成长》等三本校本教材。

在这套教材投入使用三年后,随着国学教育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发现原有的教材太过笼统,内容较少,没有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因此,2017年,他们开始重新编订国学校本教材。这一次,工作量比第一次大,要求比第一次高,老师们的热情也比第一次更胜。

为适应每个学段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结合之前的课堂实践,分年段安排不同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为低年级孩子导行劝学,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習惯;《声律启蒙》《地方传统文化》《唐诗宋词》丰富中年级孩子的文学常识,感受古诗词对仗工整、平仄有序的美妙;《诗经》《论语》《小古文阅读》带领高年级的孩子徜徉经典,博古通今。

编订教材的过程注定充满了汗水和艰辛,老师们却不觉得辛苦。为了深入了解平江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编写好《地方传统文化》这本教材,张宜红老师利用一切课余时间钻进了县档案馆,翻着那些大部头的档案,她觉得自己比读书时期的考前复习还认真。“我从没像现在这样了解过我的家乡,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内心的丰盈和成长。”的确,编写一本教材的过程,对编订者而言也意味着自身的成熟和完善。很快,这套全新的国学教材就将投入使用,汉昌学校的国学教育也必将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历经七年的发展,国学学习早已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国学课,而是融入常规课程,贯穿于孩子学习的始终。每天课间操和体育课,孩子们口中吟诵着国学经典,身体也伴着节奏跳起了学校自编的国学操,口脑结合,寓教于乐;美术课上学习灵巧生动的剪纸,音乐课上学习古诗吟诵,科技课上学习古诗中的科技知识……国学不再是晦涩难懂的“之乎者也”,它以各种契合孩子兴趣点的方式进入了课堂,陪伴他们度过五彩缤纷的童年。

用仪式感打造孩子的生活秩序

金秋九月,新生入学,如何让这些刚刚进入小学懵懂天真的孩子们意识到学习和学校的意义呢?汉昌学校开启了每年一次的“静待花开入学礼”,这一天,将由老师为每一个孩子开启智慧之门,以朱砂点痣,授予书香之气;以正衣冠之礼,使其习得“冠必正,钮必结”的着装要义。

用富有传统文化气质的仪式打造特色德育活动是学校一贯坚持的方向。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生活多一些仪式感,能在无形中拓宽他们的生命体验,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而当这种仪式感应用到教育中来,它便会为孩子形成清晰的目标,也会让他们产生认真对待事物的心理暗示。

学校通过举办毕业礼让孩子明白告别的意义,为小初衔接打好心理基础;“星汉灿烂艺术节”上,每个年级都会推出精彩的国学节目,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星汉快乐读书节”通过跳蚤书市、制作书签、朗诵、演讲等比赛形式让学生爱上阅读;“星汉达人科技节”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星汉律美体育节”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更享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除了常规的“二礼四节”外,学校还特意设计了“爱国”“礼仪“”惜时“”励志”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将富有教育深意的道理转化为一个个传统文化仪式活动,于潜移默化中将孩子们培养成温文儒雅、阳光健康的“星汉少年”。

另外,汉昌学校也为孩子的经典阅读增加了一些仪式感。为保证阅读时间,巩固阅读兴趣,学校发动家长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在读书笔记本上记录下学习国学的感受。还利用网络,让家长录制亲子共读或一起吟诵的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里,明为打卡,实为让家长和孩子形成阅读仪式感,既能巩固阅读习惯,又能营造良好的家庭亲子氛围。这种“亲子共读”仪式感的本质,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珍视。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诠释。如今,在文化之路上已经出发了七年的漢昌学校,早已感受到文化带给他们的累累硕果。多个国学课题获得省市级奖项,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平江县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并被授予“省级示范家长学校”“平江县课改示范校”等称号。但在李潋滟看来,如今许多活动举办时,周边居民和家长的称赞———“汉昌的孩子是最有礼貌、最有气度的”,便是给学校“以文化人”最好的奖章!

猜你喜欢
国学教材学校
教材精读
“垂”改成“掉”,好不好?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学校推介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