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望
一说到课堂结尾,我们就会想到那几句口水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然而,有的老师却并不这样做。比如,学习向量的概念及表示后,教师在课尾引导学生这样总结领悟向量:
一:一座桥梁;二:二种形态,二个要素,二个代表,二个关系。
具体来说可用诗歌表示———
代数几何相依偎,向量中间来做媒;模长大小细观察,零和单位作代表;向量方向非等閑,平行向量最典型;大小方向得统一,相等向量自然来。
这样的结尾,把数学中的文学意境呈现出来,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感受、欣赏数学冰冷形式背后的美丽。这样看来,从文化的视角入手,精心设计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能起到情理交融的作用,既让学生受到理的教育,又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达到以知促情、知情结合的目的。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数学课的结尾不过是个练习和总结的过程,只要出几道题目练习一下便行了,或者只要将练习稍加变式就行,很多时候都只是走了个过场。
同样,有些教师习惯了“复习—导入—新授—巩固(结尾)”的固定模式,而且十分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复习等环节的教学艺术,但对结尾却很少讲究,往往是通过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等单调的形式结束教学。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呆板、单调。久而久之,数学学习在学生心中便失去了新鲜感。每到结尾的时候,学生认为课已经上完了,老师不会有什么别的做法,根本就无心听课,以至于一到做作业的时候就悄悄向同学打听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这都是因为课堂结尾太单一、枯燥乏味造成的。那么,教师该如何做才能让课堂结尾意犹未尽呢?
结尾不妨拓展延伸。所教内容学完后,教师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联,拓宽知识,扩大视野。这样的结尾,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不断扩大知识面。
结尾不妨自主探求。探求式结尾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时,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识地留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统一认识。这样结尾,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探索,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思维、学会明辨是非的目的。
结尾不妨留下悬念。听评书的人都知道,说评书的人在结尾都会有这样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一句充满悬念的话语,吊足听评书人的胃口,吸引他们产生继续来听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借鉴说评书人的这一方式,设置悬念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当然,数学课堂教学结尾远远不止这几种方式。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结尾艺术使课堂教学更为精彩。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有引人深入的开头,更应有耐人寻味的结尾,使学生回味无穷,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
(作者单位:临澧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