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建设路3号地块规划设计实践

2018-08-23 12:56
山西建筑 2018年21期
关键词:邻里太原市广场

贾 丽 娜

(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0 引言

为了提升太原市景观环境,推进城市有机更新,2014年10月太原市政府提出对太原市建设路两侧进行划片改造,共分为19个地块,现就对建设路3号地块(北辰—市政工程公司片区)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建设路3号地块(北辰—市政工程公司片区)的规划任务:地块西侧建设邻里中心,东侧设置地下停车库,地上布置广场。

1 用地现状分析

建设路3号地块(北辰—市政工程公司片区)用地规划项目,位于太原市北大街及建设北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处,用地西面为现有住宅新开巷小区,北面为现有住宅。用地范围东西长约107 m,南北宽约48 m,呈多边形,净用地面积3 734.89 m2(约5.6亩)。地块内西侧为空地,东侧为一个小型广场,整个地块内地形平坦,地貌简单,易于开发建设。该地块用地性质为商业及广场用地。

3号地块北侧及西侧为现状住宅楼,南侧为高层酒店,现有广场上活动的多为老人和小孩,地块的设计内容为邻里中心和广场,服务对象即为周围居民。

基地现状分析:

1)基地西侧紧邻1层平房,注意与现有建筑的防火间距和施工间距。

2)基地北侧有一栋7层住宅楼,注意满足现有住宅楼的日照要求。

3)基地东侧紧邻建设北路,可设置人行出入口。

4)基地南侧紧邻北大街,可设置人行和机动车出入口。

2 项目概况

该地块净用地面积3 734.9 m2(约5.6亩),总建筑面积5 174.1 m2,地上建筑面积2 071.6 m2,地下总建筑面积:3 102.5 m2。容积率0.55,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引领周边区域的综合性邻里中心。建筑层数:3层(地下1层),高度:12.4 m。建筑功能主要为商业、公共服务、阅览书画、活动休闲,地下为停车库,建筑外部为一小型休闲广场,建筑与广场紧密结合共同为人们服务。

3 设计思路——邻里中心与广场有机结合

本次设计重点,最大化发挥该地块的使用效率,考虑建筑体量,设计广场及其他休闲空间。提高广场及建筑的使用率,使人们有意愿进入此空间同时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

该地块的功能主要有两部分:

1)邻里中心,设置多种功能的空间,服务周边居民;

2)中心广场,提供休闲健身场所。如何使两者紧密结合满足各自功能又不互相侵占影响对方,是考虑重点。该设计引入了“丘陵地貌,层层退台”的设计理念,本设计以自然的“丘陵地貌”为设计元素,经过提炼、整合、演变,最终形成层层退台的建筑形态,蜿蜒的深入地块。通过层层退台,建筑的屋顶设置绿化和硬化,使屋顶也成为广场的一部分,建筑像从广场上生长起来,与广场有机结合在一起。

建筑与广场的形态由最初的分别位于地块的东西两侧的“分离”形态,逐步演变成建筑开始延伸将广场包住的“围合”形态,最后演变成建筑从中间断开将广场引入的“穿插”形态。为了使邻里中心具有协调于自然的建筑体量,并能更好的与广场相结合,我们使建筑和广场相互围合和穿插,穿过建筑可以进入广场,通过广场也可以进入建筑。建筑和广场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建筑将广场半包围,在中间打开一个口,既可以使北侧的景观渗入广场,也可以使广场显得更加开阔。设计中尽量减小建筑的体量,并将建筑置于广场北侧,增加广场的开阔度,又将建筑的内容融入进广场,丰富了广场的功能。建筑形态也是考虑曲线的、自然的、有机生态的形态,尽量与广场及自然景观相结合(如图1所示)。

邻里中心和广场用地位于市中心交叉路口,具有集散、聚会、休闲、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需将地块进行合理划分,故将建筑和广场划分为:

1)中心广场区。

解决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同时具有集散功能,通过不同的标高设计,满足不同人的活动要求。由于用地的周围聚集了大量的居住建筑,因此设计了一块供居民使用的活动场地,解决了周边居民的日常休息活动问题。

2)邻里中心区。

邻里中心作为周围市民主要的文娱休闲建筑,与广场相结合,为市民提供室内室外的活动场所。且该邻里中心兼顾商业功能。在邻里中心的1层设置商业设施,形成一个小型商业服务中心。

3)生态景观区。

利用原有地形的坡地,在用地的北面设计生态园林区,减少建筑对北侧的干扰。在南侧道路交叉口布置绿化,减少了道路对广场的干扰。绿化作为广场的天然屏障,改善了广场的小气候,使广场环境更加宜人。

4 邻里中心设计

邻里中心作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居住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具有以下特点:规模适中、集中化、人性化、休闲性。

该邻里中心采用曲线设计,将广场半包围,更能体现生态的造型特点。由西向东层数依次降低,到中心广场处仅为1层,并与广场融为一体。

该地块设计的邻里中心1层为休息区和商业区,2层为活动室和棋牌室,3层为书画室和阅览室,每层功能分区明确,互不干扰。建筑的1层布置商业及公共服务区,在另一端布置公共厕所和管理区,这两个区与广场紧密联系。建筑的2层布置活动休闲区,此区域主要以“动”为主。在建筑的3层布置阅览书画区,此区域主要以“静”为主。建筑的地下1层布置车库,车库出入口位于建筑的西侧。

建筑造型采用砖红色作为建筑的主体色调,唤起人们对文化、人于人之间的情感的联想。采用虚实对比的手法,玻璃幕墙与实墙面相结合,实墙面根据建筑的形体层层递减,使建筑的外立面与形态完美结合。实墙面采用砖红色陶土板,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历史气息,整个陶土板采用外挂形式,开不规则的横向条窗,使建筑具有一种流动的美。

5 广场设计

广场设计重点:将广场最大化,为市民提供开阔空间,弱化建筑体量,将建筑与广场相结合,建筑作为广场的一部分来体现;提高广场及建筑的使用率,使人们有意愿进入此空间同时找到需要的活动空间,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

邻里中心由西向东层数依次降低,到中心广场处仅为1层,1层屋面与广场高差为1.5 m,可以作为广场的小舞台,举办小型户外活动,与广场自然的结合起来。广场通过设置高差,将人们缓缓引入中心区域,中心区域为圆形开阔广场,配合建筑屋顶形成的小舞台,形成整个广场的高潮。广场划分了不同区域,来满足不同年龄层市民的活动需求,提高了城市广场的公共参与性,同时,利用地形高差、露天舞台等设计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公众的参与度。

6 流线及绿化设计

1)交通流线。

广场共设置了两个出入口,分别位于不同道路上,很好的疏散了人流。首先,广场位于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在广场靠近交叉路口处设置了交通缓冲区,解决人流的集散问题。其次是散步人流与日常活动人流的交叉,这时再次利用原有的坡地把散步人流沿生态轴在西面的坡地上展开,创造较为私密的空间环境,而日常活动人流则位于中心广场处。

2)步行系统。

与车行系统分开,既保证中心景观的独立性,又与外部交通有便捷的联系。

3)出入口。

邻里中心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在地块西侧紧邻北大街处,次入口设置在广场上。广场的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北大街和建设北路上。

4)车行系统。

地下车库出入口设置在地块的最西边,此处距离道路交叉口的距离大于70 m。车库出入口与人行出入口分开,互不干扰。

5)绿化景观。

建筑蜿蜒曲折,层层深入,围合出一个中心圆形广场空间。通过踏步进入广场,广场中间布置主要的景观喷泉,两侧绿化分隔,给人空间开阔大气的感觉。广场的地势为北高南低,因此在北侧保留了原有的坡地形成生态绿地,形成环抱的趋势,既增强了广场的凝聚力,又形成了完整的环境,构成了一条无形的控制线,蜿蜒在用地的南侧,环抱整个场地。旨在创造舒适的邻里环境和氛围的同时,促进邻里交往。同时,在规划中最大程度地开辟广场空间。

7 结语

设计强调建筑与景观的互融互动,将邻里中心和广场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建筑穿插在绿地之间,和广场紧密结合,构成独特的邻里中心,充分考虑人们的使用特点和要求,力求把该项目打造成为太原市具有文化气息的生态型邻里中心,使其成为该区域的地标性建筑。

猜你喜欢
邻里太原市广场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布鲁塞尔大广场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在广场上玩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