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8-23 12:07曹兆昆吴小根穆小雨
江西农业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南京市空间旅游

曹兆昆,吴小根,穆小雨,汪 侠,仲 宁

(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乡村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特色的民俗文化氛围以及别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独特的乡村景观,成为旅游者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寄托乡愁的重要空间载体。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城镇化、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居民生活及消费方式变化的过程中,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已逐步成为大众观光休闲的热点旅游活动。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1],约有150年的历史[2]。国内外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有农业旅游(Agritourism)、农场旅游(Farm tourism)、休闲农业等[3]。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生产生活等资源为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以乡村性为内核,以发生在乡村地域内为基础[4]。乡村旅游的开展,不仅能够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动力、旅游者旅游活动与消费方式的新增长极;也综合发挥了农村的资源优势,对于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生活环境、提升农村景观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研究内容已从乡村旅游的概念辨析和类型划分[5]、乡村旅游的影响[6]、乡村旅游地的市场结构和生命周期[7]、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模式和战略[8-9]向乡村旅游地社区潜力、居民和旅游者感知以及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影响[10-11]等方面发展。国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概念类型与发展模式,以及乡村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及旅游感知[12-13]、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4]等方面。纵观以上,乡村旅游研究内容及视角日趋多样化,而乡村旅游空间分布与结构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在研究内容上,国外乡村旅游地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特征[15]、空间演化规律[16]、动力形成机制[17]、乡村旅游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18]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19]、分布规律[20-21]、影响因素[22-23]、布局的优化及调控[24-26]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学者逐渐由单纯的定性研究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27-28]。分形理论[29]、可达性[30]、热点聚类[31]等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乡村旅游点的空间结构分析当中。

然而,现有文献主要针对宏观尺度进行研究,缺少对市域中微观空间尺度内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的探析。本研究以南京市域为研究范围,以区域内的现状特征和资源禀赋为基础,对南京市乡村旅游点进行分类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将有助于探究南京乡村旅游地的发展规律,为整合南京市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要素、发挥地域优势、推动全域旅游和区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乡村旅游点研究数据根据南京市农业委员会(http://www.njaf.gov.cn/)、南京市旅游委员会(http://www.nju.gov.cn/)公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的详细资料整理而成。研究区域为南京市浦口区、栖霞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区和高淳区。经筛选统计,截至2016年底,南京市乡村旅游景点(区)共计254个,通过百度地图获取各乡村旅游点的空间信息,并标记在已完成地理配准的南京市地图上,在此基础上分析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图1)。

此外,南京市的区域经济、人口数量、交通状况、农业生产及旅游发展等数据主要来源于《2017年南京统计年鉴》、《南京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南京市郊6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以及南京市旅游委员会官方网站。

1.2 研究方法

公式(2)中: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随机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集聚分布。Z得分(Z-score)表示分布模式为随机结果的可能性,其值为负且越小,集聚分布的可能性越大[32]。

1.2.2 基于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 任意一个凸Voronoi多边形内的点到其质心的距离最近;Voronoi图通过分割平面内点集空间,并计算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CV值)来分析点要素在空间上的相对变化程度[33]。当CV≥64%,点状要素呈集聚分布;当33%

1.2.3 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是一种估算概率密度函数的非参数方法,以研究空间内要素分布密度的形态特征及变化,并对空间要素的分布特征进行表征,要素的空间分布密度可清晰地反映空间内要素的集聚及分散特征[34]。其公式为:

2 乡村旅游点的类型划分与空间分布

2.1 乡村旅游点的类型划分

国内外乡村旅游景点类型的研究及归纳,主要从资源类别、地理区位、主导功能及活动类型、乡村旅游成长阶段及模式[27,35-36]等方面展开。借鉴黄震方等[37]关于休闲旅游资源分类的研究,综合考虑南京市乡村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本文以旅游资源依托为主要分类依据,将南京市254个乡村旅游景点划分为田园风光类、民俗文化类、休闲度假类、现代农业景观类、村落乡镇类5个主类及17个亚类(表1)。

表1 南京市乡村旅游景点类型体系及比重

主类中休闲度假类占比最大,占总数的33.07%,表明南京乡村旅游活动由观光向休闲度假逐步过渡,乡村旅游产品供应及游客的消费方式偏向休闲度假。但在资料整理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服务与体验的休闲度假类旅游景点仍然较少,总体仍处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粗放式经营的发展阶段。田园风光类及现代农业景观类占比居第2~3位,均约占总数的24.4%,一是表明自然风光和农业原生态景观是吸引游客前往乡村旅游的主要因素;二是现代农业及科技能够为乡村旅游提供发展动力。民俗文化类景点数量最少,表明乡村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匮乏,挖掘、整合乡村文化的能力亟待提升。亚类中休闲农庄的数量最多,休闲农庄以餐饮、住宿为核心,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休闲相结合,未来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业态。现代农业示范园、农家乐专业村、山水景点也占较大比例,一方面反映现代农业科技在转化传统农业、提升农业服务上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表明传统的农业观光资源、农家乐的组织服务仍然是目前南京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吸引物与发展业态。

2.2 空间结构与密度分布特征

利用ArcGis 10.2中的平均最近邻工具对南京市乡村旅游点进行测算可得:平均观测距离为2047.82 m,理论最邻近距离为3227.69 m,最邻近点指数R=0.634454<1,Z得分-11.145254,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表明南京市乡村旅游点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分布。

进一步利用基于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检验空间分布型,经计算,南京市乡村旅游点泰森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26.88 km2,标准差为21.09,CV=78.47%>64%,进一步验证了南京市乡村旅游点集聚分布的空间形态(图2)。

图1 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

图2 南京市乡村旅游点Voronoi图

南京市乡村旅游点整体空间分布呈集聚型;受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区域特征呈现显著差异。南京市乡村旅游点平均密度为0.0386个/km2;其中江宁区密度最高,为0.0458个/km2;栖霞区和溧水区密度未达南京市平均水平。

利用ArcGis 10.2中的核密度工具对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密度进行测算,结果如图3a所示:南京市乡村旅游点在空间上具有多中心集群分布的特征,共呈现出5大集聚分布地带(区),分别是六合冶山-金牛湖一带、浦口盘城葡萄园-栖霞八卦洲-六合龙袍长江村一带、江宁石塘竹海-秣陵街道-锁石村一带、溧水傅家边农业园片区、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片区。此外,江宁汤山、黄龙岘-银杏湖、牛首山-大塘金、溧水环山河、浦口狮子岭、六合方山等区域附近的乡村旅游点也呈现一定程度集聚。高淳国际慢城一带空间集聚最为明显,分布着大量山水景点、休闲农庄、农家乐专业村;南京市乡村旅游环城游憩带显现雏形,六合、江宁的内外部空间联动需进一步加强。南京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和集聚形态与市重点培育发展的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核心产品基本吻合,其中高淳“国际慢城”、江宁“金花”系列、六合“茉莉”系列、浦口“珍珠”系列、溧水“美景”系列等产品不仅在现有空间分布格局下呈现良好的集聚态势,在南京市未来发展规划中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整合与发展,形成品质化、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38]。

图3 南京市总体及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分布的核密度图

2.3 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

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受资源禀赋、区域概况、经营主体及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空间分布也呈现较大差异。利用ArcGis 10.2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进行空间可视化及核密度分析(图3b~图3f),发现:田园风光类与总体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浦口盘城、六合金牛湖、栖霞八卦洲、溧水无想山等处依托了周边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小范围集聚。民俗文化类数量最少,空间分布也未呈现明显集聚区域,表明南京市乡村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欠缺,未能集中连片地保留乡村文化空间载体。休闲度假类主要集中在高淳国际慢城、六合马鞍街道、龙袍镇兴隆洲、江宁汤山、秣陵街道等处,表明高淳、六合与江宁的休闲度假业态数量占优且呈集聚联动模式,乡村旅游发展处于领先水平,这与近年来各区政府重视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密不可分。现代农业景观类总体较为分散,江宁横溪、溧水傅家边、高淳国际慢城呈小范围集聚,各区域对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均较为重视。村落乡镇类中的主要亚类为农家乐专业村,高淳国际慢城分布最为密集,其他大部分呈环南京主城分布的格局,表明村落乡镇类乡村旅游点建设规模大,对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等要求高。

3 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指标体系选取与构建

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主要由客源市场格局、区位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农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旅游业发展水平及政策等诸多因子共同影响作用[39]。本文参考吴清等[40]对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结合南京市社会经济特征及乡村旅游发展情况,选取经济发展、农业水平、人口规模、道路交通、旅游发展、资源禀赋6个方面的相关指标,利用SPSS 21.0工具,与南京市6个区的乡村旅游点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2、表3)发现,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与资源禀赋、道路交通、农业水平等因素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表2 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指标

注:资料来源于2016年南京市及6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

表3 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资源禀赋 景区是旅游供给的物质载体[41],也是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核心吸引物。选取截至2016年底南京市郊6个区的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即乡村旅游点数量与旅游资源禀赋的关联性较强,有一定的趋同性。南京市郊共有A级旅游景区37家,江宁区数量最多,为14家;六合区其次,为7家;其余各区均在3~5家范围内不等。运用空间插值法生成南京乡村旅游点分布密度和市郊A级景区分布等值线的耦合图(图4a)。乡村旅游点分布和景区密度等值线具有一定重合度,浦口老山、六合金牛湖、江宁银杏湖、汤山紫清湖、高淳国际慢城等地是A级景区密集区,同时也是乡村旅游点的密集地带;很多乡村旅游点本身也是优质的旅游景区。大部分乡村旅游点最早发轫于景区周围,以此为依托进行集聚,发挥景区的资源互补效应与边缘效应,形成傍景乡村旅游地[42]。乡村旅游点与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也并非完全吻合,六合灵岩山-瓜埠山景区一带、江宁南山湖、溧水天生桥等旅游景区周围乡村旅游点密度较小,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

图4 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3.2.2 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可以大大缩短旅游的时间成本,提升旅游体验感与满意度。乡村旅游活动一般出现在环城市周边,以自驾、客运、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短程游为主。本文以南京市郊各区内的公路总里程为指标,衡量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与道路交通的相关性,结果呈现显著正相关。对南京市主要交通干道进行缓冲区分析,其中国道、高速、地铁的缓冲区为2 km,省道缓冲区为1.5 km,县道缓冲区1 km,缓冲区内的乡村旅游点数量为192个,占总数的75.59%。表明大部分乡村旅游点沿道路交通轴分布,其中G55宁宣高速、宁合高速-江北大道快速路、G25长深高速、S123等主干路网的集聚作用更为明显。各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中,现代农业景观类、休闲度假类及村落乡镇类明显向主干道集聚,田园风光类集聚效果则不明显,表明现代农业科技、休闲度假及村镇生产生活对于交通条件的依赖度更高,而自然田园景观需保持一定的乡村原真性,对交通条件的依赖度较低。

3.2.3 农业水平 本文选取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耕地面积、农业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地面积)作为地区农业水平的衡量指标,经相关性检验,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和前两个指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全市农林牧副渔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为江宁、六合两区,两者乡村旅游点数量占总数的52.76%。现代农业园区的打造、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经营主体与经营方式的提升、互联网的引入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域中心城市,拥有优越的农业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科技水平。六合、江宁、溧水、高淳等区域,不仅发展农业的面积广大,且在高效农业、特色林果、特种水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成为乡村旅游点集中分布的地区。栖霞区由于地域面积狭小,农业发展空间不足,其乡村旅游点分布也相对较少。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研究借助Arcgis工具,主要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基于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等研究方法,对南京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使用相关性检验以及空间插值法、缓冲区分析等探讨了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以旅游资源依托为主要分类依据,南京市乡村旅游点可以划分为田园风光类、民俗文化类、休闲度假类、现代农业景观类、村落乡镇类5个主类及17个亚类。休闲度假类、田园风光类、现代农业景观类的乡村旅游点数量位列前三位,表明休闲度假是乡村旅游的主要业态类型,乡村性资源以及农业科技仍是其主要依托。

(2)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结构为凝聚型分布格局,在空间上具有多中心集群分布的特征,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共呈现出5大集聚分布地带(区),分别是六合冶山-金牛湖一带、浦口盘城葡萄园-栖霞八卦洲-六合龙袍长江村一带、江宁石塘竹海-秣陵街道-锁石村一带、溧水傅家边农业园片区、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片区。

(3)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及区域特征差异明显。田园风光类依托周边自然生态资源,空间分布与总体趋于一致。民俗文化类数量最少,呈随机分布形态。高淳、江宁与六合的休闲度假类数量最多,分布较为集聚,表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向休闲度假的发展模式不断转变。

(4)资源禀赋、道路交通、农业水平是影响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乡村旅游点与A级旅游景点分布具有一定重合度;沿主要交通道路、旅游大道呈现轴状分布;耕地面积、农业科技及特色农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点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空间分布也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4.2 讨论

乡村旅游点的建设是旅游发展、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下的重要抓手。南京市应利用乡村地域的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潜力,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为核心,推动乡村旅游的业态提升与产业转型,形成集田园观光、参与体验、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发展模式。

(1)强化空间连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南京各区域之间,尤其是5大集聚分布地带的区域联动与资源整合,挖掘各自特色与潜力,合理规划发展方向,避免同质低质化竞争。重点建设绕城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聚集区,打造江宁宁丹路、浦口浦乌路、六合金江路、溧水宁杭路和高淳桠溪休闲农业发展带[38]。

(2)依托区域优势,丰富特色产品。依托各区域的资源经济优势,重点发展适合本区域的乡村旅游点类型。进一步完善高淳“国际慢城”、江宁“金花村”系列、六合“茉莉村”系列、浦口“珍珠”系列、溧水“美景”系列等乡村旅游产品[37];根据乡村旅游不同类型,丰富产品业态,大力发展乡村酒店、文化民宿、度假乡居、休闲聚落、主题庄园、田园综合体等新型乡村旅游业态及模式。

(3)整合相关资源,完善路网建设。有机整合A级旅游景区及其他要素资源,发挥景区的边缘效应和资源互补效应,重视六合灵岩山-瓜埠山景区一带、江宁南山湖、溧水天生桥等旅游景区周围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以现代农业为依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此外,完善南京市郊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增设自驾车营地、旅游风景道,增强交通集散功能,发挥道路的轴向集聚功能,形成体系化的道路交通网络。

猜你喜欢
南京市空间旅游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顽皮的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旅游
南京市长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