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景(本刊记者)
在省内最严生态保护红线内,黄龙实行一二三产业转型融合,探索出一条把青山绿水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可行之路
当代陕西|朗读者
与多数人对陕北满目黄土的印象不同,黄龙的生态环境美如江南。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地许多农民最近两年靠养大闸蟹赚钱。得益于黄龙县多年来深耕生态保护,不仅让对水质要求极高的大闸蟹成功落户,还与当地旅游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一个产销一体、年产值近千万元的新兴特色养殖产业。
“肤施龙蟹”异军突起的背后,是这个地处偏僻的山区小县绝地求生谋求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拉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突破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一个缩影。
黄龙在我省林业界早有“陕西一叶肺”之称。
“这里是国有林场、非对外开放区,生态保护一直是黄龙的‘生命线’。”黄龙县副县长冯栋平介绍,2016年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黄龙被列为省级生态功能区,全域限制开发。
对比通过开采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经济迅速腾飞的许多陕北县域,仅有5万人口的黄龙,从1980年起,做得最多的工作是上山种树。据林业资料显示,全县近五年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封山育林7.8万亩,飞播造林7万亩,退耕还林4.34万亩……
与此同时,为保护一方净土,黄龙还拒绝了数千万元的投资账单。仅仅2013年,县上就相继叫停了刚刚投产千万元的糠醛厂和一家尚未开工、被叫做“印钞机”的生物质发电厂。
“政策限制,矿产匮乏,工业薄弱,人口少,财力弱,一产发展难于扩大规模,二产不能落地耗能企业,三产受制于交通不便——黄龙要实现追赶超越,并不能像其他县那样靠一业独大。”冯栋平介绍,为转型发展,县里从2013年开始,启动了“多彩黄龙”项目,提出以生态为依托,率先以旅游业为突破,同时引入新兴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齐步转型战略。
以此为抓手,县内成立投资公司进行融资,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加大投入,投资8700余万元,实施“一城、三川、五廊、十景观”工程,新增绿化面积至1134公顷,并建立起招商引资的“生态账单”,坚决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
扫好“屋子”再待客的黄龙县,2015年前后,似乎一夜之间,这个山区县城的旅游市场就火了起来。当年共接待游客78.5万人次,是前一年的两倍多,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14亿元,分别增长283%和341%。旅游业在三产比重从过去20%一举飙升至60%。
“黄龙稀缺的动植物资源,干净整洁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沁人心脾的空气质量,备受城市居民青睐。”黄龙县旅游局局长吴学民认为,黄龙旅游的井喷式爆发并不是无根之水,恰是多年生态立县、生态立业的厚积薄发。
据统计,为了适应火爆的旅游市场,仅有3万人的县城,新增包括一家投资1.5亿元的四星级酒店在内的酒店共8家,新建家庭公寓42套,共增加430余个床位,日均接待能力增至万人次。而在旅游一业突破后,黄龙的一产、二产也正蓄势待发。
“我是去年8月份去的黄龙,今年我们一行31人租了个大巴车来度周末。黄龙不仅景色美,县城宜居,吃住也有特色,每次来都不想走!”正在黄龙旅游的延安市民小王赞不绝口。
游客的井喷式增长,让黄龙县各旅游景点和酒店赚了个盆满钵满。号称“黄土高原清水第一漂”的石门峡漂流,是黄龙县最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之一。
“我们这个项目每天的接待能力是1500人,一到夏季的周末,要提前电话预约,不然来了也玩不了。”项目负责人、陕西勇秀漂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勇冠介绍,整个景区在高峰期常涌入过万人。
旅游带来了激增的人流量,仿佛一股活水搅动了周边乡村农业产业的池塘。
“游客最惊喜的是,我们乡镇还有大闸蟹特色餐饮。”圪台乡乡长卫国贤介绍,为发展旅游特色餐饮,作为对口扶贫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历经多次考察,决定将大闸蟹产业引入黄龙。
没想到的是,大闸蟹在黄龙不仅没有水土不服,还因为环境品质优良,连续两年在全国蟹王大赛中获得“金蟹奖”。目前,全县已有7个乡镇48户进行大闸蟹养殖,面积达430亩,即使售价高达50元一只,在本地也被抢购一空。
大闸蟹销售火爆,黄龙县却不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黄龙环境承载力对大闸蟹养殖只能到达500亩,即使是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保护仍是黄龙考虑的首位。”黄龙县农经站副站长罗叶军介绍。
这种对生态的严苛保护,无形中为县域农产品贴上无污染高身价的标签,也倒逼出全县除了已推广28万亩核桃、12.8万亩苹果外,每个乡镇为满足旅游市场错位发展出大闸蟹、中蜂、大棚菜等新兴业态。
对于崾崄乡马蹄掌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范国文来说,没有养殖上大闸蟹并不遗憾。“种植菌鲍菇、灵芝一个大棚投入在一万元左右,当年就能收回成本,游客路过下车采摘、农家乐吃菌菇宴,不比大闸蟹产业收入低。”2017年,全村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兴建起百亩菌菇种植基地,年总收益高达百万元。
“我们村的核桃、苹果比关中平原,收购价一斤要贵出2到3元,还供不应求。”三岔乡四条梁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薛贵龙告诉记者,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县上为产品申请下QS商标,无公害、有机认证让他承包的30亩果园,一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近几年,全村几乎无人外出打工,不少人靠种植特色作物在县城买了房。
黄龙大闸蟹成熟了,养殖户正在包装大闸蟹,准备销售。
“发展农旅融合特色养殖、种植,关键是引入龙头企业带动,让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转为集约化、订单化农业,对全县生态保护也更为有利。”罗叶军介绍,在圪台乡圪台村,县里通过引入翘之灵农业科技公司流转600亩土地设立连翘种植观光基地,并投资数百万元为农业园区配套建设垂钓园、河道景观、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将村民变为产业工人,月均收入超过3000元。
截至目前,黄龙县通过农旅融合发展,一批特供旅游及周边县市需求的有机蔬菜、五色土豆、西葫芦、红缨子高粱、香菇、中药等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发展迅猛,全县农业总产值4.97亿元,农民可支配收入达10531元。
农旅融合方兴未艾,那么在黄龙这样一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不是完全不能发展工业?黄龙的答案是:能!不仅能,而且还是新型能源生态工业。
在黄龙县界头庙镇,远远就能看见一个个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白色“巨人”——风车发电机组。上百台风车在蓝天白云下迎风旋转的景色,让人仿佛进入童话世界。
“黄龙的工业发展要跳出传统思维模式,与旅游、农业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冯栋平认为,绕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力开发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将新能源发电项目区建成生态旅游景区和驿站,既发展了生态工业,更实现了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补充。
“目前,全镇新建风车机组49.5MW,累计发电2747.44万度,实现产值1675.94万元。”界头庙镇党委书记秦莉介绍,围绕这些风车大有文章可做,全镇将结合县内火爆的自驾游,为参观风车的游客修建房车营地、帐篷营地、风车民宿等建设,打造民俗文化体验景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对黄龙瓦子街镇来说,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仅吸引来上海客商投资1.5亿元,兴建了欧洲标准的青少年森林运动基地“树顶漫步”,更有10MW太阳能光伏电站选择在此落户,为旅游景区和居民提供绿色、清洁能源,年发电1200万度,产值1140万元。
经过数年发展,黄龙旅游正从全域概念转变为全业概念,即一产二产助推三产发展,三产带动一产二产进一步融合。
以县内农业产业第三支柱产业中蜂养殖来说,存在和大闸蟹一样规模难以扩大的缺陷,全县环境承载力只能达到最高三千万产值,产业要想寻求大的突破,必须“接二连三”。
龙头企业利峰公司的引入,让黄龙用工业的手段延伸了蜂产业链。公司除了加工成品蜂蜜每年获利500多万元,还通过将蜂蜜作为原材料,运往深圳加工为香皂、洗发水、口红、面膜等独具特色的系列产品,不仅为黄龙旅游市场提供了避免同质化的消费产品,更使原本产值有限的中蜂养殖一下子打开了天花板,每年多创造百万盈利。
由保护生态形成的新兴产业转型释放出巨大的带动效应,促使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经济在融合中发展,黄龙探索出一条把青山绿水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可行之路。2017年,黄龙县完成生产总值15亿元,增长8.2%,实现了“质量同步”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