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河北博物院坐落在石家庄最好的地段上,建筑恢弘沉稳、气势磅礴。它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孜孜不倦地收藏和展示着河北省境内的历史记忆。
燕赵大地,古来辉煌。而历史上除燕赵之外,这片辽阔大地上曾存在一个神秘古国——中山国。因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2000多年来鲜为人知。
中山国文物却是河北博物院的院藏特色,展厅里全面展示着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完整体现着从战国到汉代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2018年7月底,《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女士,听她讲述这座现代的博物馆里所收藏的“古国”。
“中山国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中有所透露,但史籍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流传下来的只是一些寓言故事,比如中山狼与东郭先生等。专家也研究过,中山国本身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不是周王室正式分封的诸侯国。这个部族是从陕西西部迁移过来的一个少数民族——白狄族,他们在太行山以东打下了一块土地,在强国林立的战国时期于夹缝中求生存,最后不但封侯,还称了王。总体上,这个国家面积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但因为善于骑射,一度被中原诸国忌惮。”河北博物院的一间会客室里,一提起中山国,罗院长便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
上世纪70年代,战国中山王墓被发现,出土了一批带铭文的青铜器,从那时起,考古发现渐渐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揭开了中山国的神秘面纱,使它为天下所知。
河北博物院有两个关于中山国的常设陈列展,一个是战国中山,一个是西汉中山;一个叫做《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一个叫做《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应该说,它们所展示的是两个性质的中山。首先不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其次国家的性质也不一样,战国时期的古中山国是真正的国家,中山国王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强的自主性。汉代则是皇帝把一个同姓诸侯王分封到此处,只是一个封国”。
两个中山,都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有‘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7个国家都叫‘万乘之国,就是说国力非常强,面积大、人口多,军事战斗力可以达到万辆战车以上的级别。在它们之下,还有5个千乘之国,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中山国,当时号称‘战国第八雄。它存续了200多年的时间,被中原诸国灭掉过,但也曾成功复国。”
战国中山王(音同错)的墓里,曾出土了3件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通过释读,专家不但发现了中山国的准确王系,还了解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中山王在位第十四年时,中山国攻打了北方的邻国燕国(战国七雄之一),大获全胜。当时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燕王耽于享乐,把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引起相国和燕太子之间的权力争夺,内乱渐生,中山国与齐国乘虚而入,最后,燕国的国土被攻破,几乎亡国。”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争霸、吞并、臣服,白狄所建立的中山,最后被赵国所灭。“而满城汉墓是西汉时期的中山王墓,墓主是第一任中山王刘胜。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汉武帝刘彻的哥哥,被父亲汉景帝分封在了中山。”
刘胜其人,非常善于明哲保身。“他知道在西汉初年的形势下怎么安稳生存下来,所以在这个中山国里基本上是以吃喝玩乐为主,不太过问政事,他也劝告兄弟们不要过问政事。史学家评价他‘乐酒好内,妻妾众多,有120多个子女,但最后得以善终。”
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城西3华里的陵山上,发现了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葬。这两座汉墓堪称两个豪华的地下宫殿,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玻璃器等类文物1万余件,其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在以前发掘的汉墓中是十分罕見的,成为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如今,发掘出的大部分藏品在河北博物院向公众展示。
2000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在与中山相关的众多藏品中,罗向军首推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这个灯将近半米高,通体鎏金,从工艺上说,应当是西汉时期工艺的最高峰。汉王室的墓葬,近年来多有发掘,面世出土了很多东西,但是人形的、这样大的灯,目前来说还是仅此一件。”
任何文物,但凡涉及人,总是更显贵重。“我们总想知道祖先生活的细节,如服饰、头饰、姿态都是什么样的。长信宫灯上宫女的汉服是交领的,坐姿是跪坐。有个成语叫‘正襟危坐,其实这个‘危是通假字,通‘跪。我们的祖先在有凳子以前,都是跪坐,这是一种对人很礼貌的坐姿。我们还称女性为‘巾帼。这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头饰,先用金属或细木支撑,再用黑纱或头发把它做得丰满,用的时候戴在头上,最初男女都可以用,到汉朝逐渐成为女性的专属。此宫女的头饰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巾帼是什么样的。”
长信宫灯出土于窦绾棺椁的后室,说明它是窦绾生前心爱之物。铜灯内外刻记着 “长信尚浴” “阳信家”多处铭文,专家通过对这些铭文的字体、刻工和内容等观察研究,认定它们不是一次刻成的。也就是说,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这盏灯曾跟着岁月流转于不同的主人之间,随窦绾长眠地下,最终在考古发掘后重见天日。
铭刻中的“长信宫”,是刘胜的祖母窦太后居住的宫殿,窦绾很可能与其有亲缘关系,推测是窦太后将此灯送给了窦绾。而“阳信家”的铭刻与陕西茂陵出土的十几件文物上的“阳信家”铭刻如出一辙,属于阳信长公主。她葬于陕西茂陵,是汉武帝刘彻和中山靖王刘胜的亲姐姐,应该是她主持铸造了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一大批金银铜器。所以有可能是阳信长公主将此灯献给了窦太后,窦太后又转赠给窦绾。。
让罗向军感叹的是,“几千年前的长信宫灯就有了环保的理念。汉朝灯里用的基本上都是动物脂肪,点燃以后,烟气非常重。这个灯巧妙地设计成一个宫女左手执灯,右手从上往下搭下来一个袖口,把烟通过宫女中空的手臂引到灯体里面,净化了空气。而烟和油都进去了,怎么清理这个灯?它是可拆卸的,能分成7个部分,清理起来非常容易,安装回去严丝合缝。组成灯罩壁的铜板,可以在沟槽内左右滑动,同时沟槽底托也可以左右转动,所以能改变灯出光的方向和角度,功能非常强大。由此可看出古人的匠心与智慧”。
一个灯身上,既有工艺的、环保的、智慧的价值在里面,也有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价值在里面。“所以不单是我们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连观众都觉得长信宫灯应该是河北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文物。”从上世纪出土以后,长信宫灯就作为中国的“形象大使”,出访了很多国家。罗向军笑言:“长信宫灯去过的国家,比我去过的要多得多。上至各国政要,下至普通民众,看到长信宫灯,都会惊叹中国人的了不起。”
在罗向军眼里,值得称道的不仅仅是长信宫灯。“2014年,我们曾组织观众评选河北博物院观众最喜欢的10件文物。满城汉墓的长信宫灯、金缕玉衣和错金铜博山炉3件文物都被选入其中。”
当年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出土时,专家们都很震惊,在那以前,没有人见过金缕玉衣是什么样的。此等“重器”之外,罗向军还向记者讲述了许多器物,一件件如数家珍。如满城汉墓里出土的一个铜鼎,是3只小熊做足的,蒸煮时还能形成压力,算是西汉的萌版“高压锅”了。再比如,还有一件铜镬(音同或),不镶金不镶银,似乎不起眼,却大有用处。“当年刘胜墓先被發现,里面没有印章等物,确定不了墓主身份。可当发现这件铜镬上的‘卅九年字样时,说明墓主人至少是在位超过39年的中山王。西汉时期,中山王里在位超过39年的只有刘胜一个,所以当时主持发掘工作的郭沫若一见到这件铜镬,就说‘刘胜啊刘胜,我终于找到你了!”
“其实每件文物都很重要,它们身上承载的信息都会给人以各种各样的启迪。”罗向军淡淡地说,河北博物院的这些文物在她心中,同样贵重。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河北博物院获评“2018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执掌河北博物院4年多来,从展览体系、社教活动到文创开发,罗向军都非常注重“创新”二字。
“如果河北历史是一串珍珠的话,那么总有几粒是非常耀眼的珍珠,要做重点展示的。”中山,便是这粒大珍珠。“我们的基本陈列体系也有时间顺序,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最璀璨的、文物最多的那段历史重点展示给观众看。战国中山不为人所知,我们就想人人都能知道它,所以给它的面积很大;到西汉满城汉墓,原来出土的东西没展出来,很多专家想去库房看,那普通观众怎么办?我们索性尽量都展出来,不用去库房,在这个展览上,就基本可以把想看到的文物都看完。”
无论是常设展还是临时展,重头展还是普通展,罗向军都希望有所突破,让观众“常来常新”,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2016年的时候,河北博物院有位专家提出来,说院里藏的书画也是非常好的,名家荟萃,但大概有近20年没跟观众见面了,于是决定举办馆藏书画展。书画隔着展柜,少说也有80厘米,观众看不清细部,“裸展”又不利于保护文物,怎样才能让观众尽情欣赏呢?“我们自己做了一种展具,把画尺寸量好,边框做好、挂好画后再上透明亚克力板。最后观众与画就是10厘米的距离,连我们库房管理员都每天来看画。”
2014年,河北博物院正式挂牌,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博物院”之一。“那年我们的观众人数才40多万,2017年我们的观众人数第一次超过100万。其实100万以上的观众人数在旅游目的地城市可能不算什么,但石家庄这样一个非旅游目的地城市,这100多万观众都是真正的历史爱好者。”第100万位观众来参观的时候,罗向军和河北博物院工作人员一起在门口守候,当得知是来自广东省佛山市自由行的老两口时,大家都非常高兴。他们从退休起就开始在全国巡游,听说河北博物院不错,就过来看。院内所有人都没想到是从这么远的地方来的观众,都很激动。
“从2014年河北博物院挂牌一直到现在,我觉得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创新。而所有的创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以观众为本。让观众喜欢这个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然后能看得见、看得好、看得懂,入脑入心,记住这个博物馆,我觉得这应该是博物馆人永久的使命。”
在罗向军看来,博物馆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阵地。“博物馆所承载的这些历史、文化和精神,能让观众记住,其实就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传承。我们面向观众,随着时间的发展,观众的需求也在发展。今天创新的东西如果不继续往前走、不继续去突破,那么到明天也许就成了落后的。围绕观众的需求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创新什么。”
罗向军说,在创新的路上,永无止境。
(感谢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对本栏目的大力支持)
罗向军
1967年11月出生,河北迁西人。1988年7月参加工作,2013年12月任河北博物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主持河北博物院全面工作。现为河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河北博物院分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