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在学习上的存在感直接影响着他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在班级教学中有一小部分的后进生(或随班就读生),他们的存在感极其的低,作为一名综合实践老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的优势,帮他们寻回存在感,并不断地夯实、滋养存在感,使其存在感永存。
关键词:存在感;激励;微调;展评;分享
每个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让语文、数学或英语老师头疼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破罐子破摔,就此不想学习,当然令老师头疼的学生还有一些是“随班就读生”,他们大多胆小怕事,没有任何存在感可言。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会导致无意义感,也会带来价值感的缺失。综合实践如何帮这些孩子找回学习的存在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激励,刷新存在感
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总喜欢让学生自主组队,觉得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开心地进行合作,在探究活动中能更为有效地开展活动。但如果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组队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原来语、数、英三科的学习成绩脱不了干系,即:这三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会扎堆在一块儿组成一个小组,而学习差的学生则没人想要与他们组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同学学习成绩差,在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中其探究能力也好不到哪儿去,更何况他们平时作业都不完成,如果与他们合作简直就是遭罪。碰这种情况老师们该咋办呢?我认为教师得充分挖掘这些“没人要的学生”的可用之处,然后千方百计说服其他学生,使他们抢着要。如,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走进莲花茶文化》主题研究性学习开题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组队,过了许久,我发现平时学习成绩最差的小键同学被大家晾在了一边,没人理会。当然这其中也可能由于他自己自卑心理作祟,没有主动参与到同学中去。我看到他怯怯地在角落里待着,眼里满是期许与失落,于是我走过去与他聊天,并了解他对此研究课题是否感兴趣,他弱弱地点点头。这时我赶紧示意全班同学安静,然后郑重地说:“同学们,小键同学还没找到适合他的小组,哪个小组要与他一起合作呢?”此时教室里一片静寂无人应答。我故作神秘地说:“刚刚我与小键同学聊天,发现如果没有人与他合作可能是你们不识才哦。”只听见底下有同学发出一阵“嘘唏”声,我接着说:“小键同学家住山上,家里有好多茶田,他从5岁起就帮父母亲干起关于茶的农活,对于茶他再熟悉不过了,我敢肯定他就是一名‘小小的茶博士哦。现在有哪个小组愿意要与他合作进行本次的研究性学习呢?”话音未落有三个小组抢着要人,最终,小键心满意足地选择了“茶的制作”研究小组。当然茶的制作小组也为他们抢到了一名“小茶农”“小茶博士”而感到非常的欣慰。在这个事例中,教师只是用了激励、赞赏的话语,使“没人要”的小键同学找到了归宿,瞬间刷新了他的存在感。
二、 微调,留住存在感
俗话说:四两拨千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教师有时候也只需用上四两的力度,就能推动那拨在其他人眼里的后进生,使他们乐此不疲地参与活动,并能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从而重新拾起遗失的存在感。如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走进莲花茶文化》主题研究性学习时,当小键同学与他的“茶的制作”小组一起进行探究时,他时不时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微,因为他发现他所知道的制茶方法与同学们上网查到的现代化的制方法大相径庭。当他说出自己家的制茶方法后,组内的小伙伴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这令他感到非常的不安。老师得知小键的窘境后,给他们小组提出指导性研究建议:建议他们将研究方案做个微调,既研究传统的制茶方法及过程,也研究当今高科技的制茶工艺,然后将传统与现代化制茶方法进行对比,从而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 展评,夯实存在感
当学生在综合实践探究学习中做出了一定成果后,学生们都会满心期待着老师赶紧组织大家进行成果展评,当然班级中的后进生更是期待。他们更需要在展评自己的成果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想让老师与同学对他们刮目相看,从而夯实那小小的存在感。如,厦门市同安区褒美小学叶火灼老师所任教的五年(1)班中就有这么一名随班就读的女生小红,她学习成绩非常的差,在班级中经常被忽略,可是她的动手能力超级强。当叶老师引导学生《走进珠光青瓷》主题性研究进行到《做做陶艺》这一课题时,小红以她超强的动手能力,在极短的时间里做出了一个漂亮的碗坯子,同组的同学羡慕极了,个个请她帮忙。叶老师抓住这一亮点,在接下来的作品展评时,让小红拿着她的劳动成果与其他同学一起站在台上展示,评讲时叶老师毫不吝啬地对小红的作品大加赞赏,同学们有的由衷地竖起大拇指,有的热烈地鼓起掌来,顿时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台上的小红同学微微地抬起小脸,脸上不由得飘起两片红霞,嘴角泛起阵阵微笑。可见此时,这一展评对这随班就读生无疑就是其存在感的重锤夯实。
四、 分享,滋养存在感
综合实践活动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实践过程,及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感受,也就是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允许学生不出成果,但在活动过程中,内心世界要有所收获。正因为如此,学生对综合实践的喜欢度往往比其他学科来得高。在每一个探究学习之后我都会安排让学生分享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感受,学生总是特别的兴奋。他们或者谈知识上的收获;或者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心情;或者将自己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及自己是如何不畏艰难、勇敢面对、大胆解决等分享给大家;或者将自己在活动中习得的能力公之于眾……大家畅所欲言,自然开心不已。而这个时候老师们总会发现班上的那一小部分的后进生(或随班就读生)却默默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静静地听其他同学滔滔不绝地分享着。此时老师们应为他们开辟一个小小的平台,让他们也谈谈自己的收获。
作者简介:
陈玉环,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同安区柑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