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成
这是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教师分别在两个班进行了教学,以下是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出示上图)根据图片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生2:合唱队现在的人数多了还是少了?
生3:合唱队现在人数多了几人?
师:同学们真会提问,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请独立思考1分钟。
学生独立思考。
师:现在请把你的想法讲给同桌听,并听懂同桌的想法。(老师提出对学)
但现实与预设的效果差距甚大,大多数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同桌对学,缺乏与同桌分享的意识。
片段二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得出若干数学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的解答。学生在数学本上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然后同桌分享,再进行全班分享。然而在下课时教师发现一名学生在数学本上写下了两组算式(如右图),第一组算式是独立思考的结果,第二组算式是在小组学习和全班分享后的改进。很明显,他完全没有理解题目意思,做法是错误的。今天学习的是加减混合运算,而他还在照着前面学习连加和连减依样画葫芦。同桌对学和全班分享对他来说完全无效。教师找该学生的同桌了解情况。同桌说:“我说了,他根本不听。”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一直处在自己的思维里,这节课什么也没听进去。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分享课堂中来,仅靠老师一己之力实难达到,这时候就要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之间互相影响,结成学习小团体。学习小团体的建立,需要学生有分享的意识,有对学的基础。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制定了以下的对策,培养学生的对学能力。
对策一:培养对学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对学,就应该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对学,并从情感上愿意尝试这种学习方式。为此,我运用了下面几招。
1.情感激励
我给学生讲述“团队力量大”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很多的事情,要靠团队的智慧才能变得越来越强。我们应该与同桌结成学习小团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制定同桌学习目标
教师指导同桌之间制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虽然形式简单,但这是宣告一种学习方式的开始,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让他们更加愿意尝试对学。
3.观摩学习
光停留在说的层面还不行。由于学生没有见过这种学习方式是如何操作的,我收集了一些充分体现学生对学的精品课片段,利用午休时间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观看后共同交流视频中的同学们是怎样进行同桌对学的。这样一来,学生在看得见的情况下有了学习的榜样。“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向往美好的东西,在观摩的过程中,他们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很有趣,当然就想像视频中的同学一样轻松、快乐地学习。
对策二:建立对学规则
想学是前提,会学是关键。只有建立合理的对学规则,才能让对学具有可操作性。经历了“失败—改进—再改进”的实践过程,我们班的对学基本形成了下列规则。
1.先完成的同学监督同桌完成
同桌的两位同学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因个体差异会有一定的差别,先完成的孩子往往无事可做。为了避免先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而影响课堂,教师可以让先完成的学生当小小监督员,帮助老师监督同桌尽快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措施,会使当监督员的同学在情感上感到很自豪,自然也乐意当小老师,同时还能形成良性竞争,使学生养成快速、高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同桌对学
对学中的规则包括:书本放中间,判断对错,讨论不一样的地方,提出疑问。其中,讨论不一样的地方分三步进行:初期,指定1号先说2号听或2号先说1号听;中期,同桌之间自由发言;后期,让基础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先说,基础相对强一些的学生进行补充并总结。
当同桌两人都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给出上面这些规则,让空泛的对学变得具体并可操作。把书本(练习本)放到中间,方便同桌之间对比做法(想法)。低段孩子之所以不会同桌分享,很大的原因是不知道说什么,教师给出分享的步骤“判断对错—讨论不一样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样每个孩子都知道怎么做了。在“讨论不一样的地方”这个环节,可将同桌分为1号与2号,初期轮流说,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中期可采用自由发言,让同桌之间形成竞争,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后期,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采用让基础相对弱一些的孩子先说,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出现基础弱的孩子思维被基础强的孩子思维代替的现象。
3.同桌一起进行全班分享
一些简单问题在同桌对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解决,但有些问题需要集思广益,拓展延伸,有时还会出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又产生新问题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全班分享。
为了发挥同桌学习小团体的作用,可让两人一起上台分享:一个同学分享,另一个同学补充;或者是两位同学均参与,互相补充。
对策三:同桌进行捆绑评价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评价,评价得当,则事半功倍。对学既然是以同桌学习为主,评价当然也应当进行同桌捆绑评价。这样才能让互为同桌的两位同学团结一致,避免各自为阵。
分享教学有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形式。独立学习是分享的前提,群学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而对学则是由独学到群学的桥梁。在对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有了一些经验、方法,但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就是在“出现问题—寻找对策—遇到新问题—寻找新对策”这样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