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探索

2018-08-22 10:26肖新凤
计算机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供给校企软件

张 毅,肖新凤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系,广东 佛山 518216)

0 引 言

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提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萨伊提出的“供给理论”被称为“萨伊定律”,开创了供给学派之先河,此后拉弗、埃文斯、蒙代尔等经济学家复活并发展了供给学说。当代中国在赶超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强调投资、消费、出口“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当改革进入深水期,面对部分产能的过剩与供给品质的低下,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实现了从仅仅强调“需求侧”向“供给侧”与“需求侧”战略平衡思维的转变。

高职教育作为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发展“新常态”的知识人才重要“供给”渠道,理应开启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破解高等职业教育难题的新视角”[1]。软件专业作为与信息化发展高度密切的专业,它的人才培养更应与“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接,扩大有效供给,改变“用工荒”与“失业潮”的现实悖论。基于此,以供给侧改革战略推动为背景,深入分析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供给侧矛盾与核心指向,探索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成为理论与实践的必须。

1 供给侧视域下软件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软件行业迎来“繁荣的春天”,整个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然而,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学生却未迎来“就业的春天”,而是呈现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局面。正如袁广林指出的:“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匹配,也可称之为一种结构性过剩”[2]。

“供给侧”主要包括产品的供给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而生产要素的供给包括劳动力、知识、技术、土地、资本等各方面要素。从供给侧产品的供给视角分析,当前高职软件类专业人才培养呈现专业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结构性失衡;从生产要素的供给视角分析,显著的问题是专业课程供给与时代发展适应度之间的矛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有效供给不足。

1.1 软件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形式结构等。”[3]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应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是就业率实现的风向标,当前信息化时代的深刻变革为软件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现实境况却是市场岗位需求与就业学生专业吻合度低,单位对初次就业的学生满意度相对低,一言以蔽之,软件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呈现结构性失衡,主要体现在:从层次结构上看,市场所需的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软件高端人才和编程能力较强的软件中端人才供给不足;从类型结构上看,市场所需的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供给不足;从学科专业结构上看,市场岗位需求与就业学生专业吻合度低。

1.2 专业课程供给与时代发展需求脱节

2015年中国制定《中国工业4.0》并发布《中国制造2025》,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成为最抢眼的时代浪潮,综合知识型劳动者也将取代单一操作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软件专业作为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与影响的专业,能否适应时代发展、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生命力与可持续性。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当前软件专业课程往往依据专业人才需求制定对应岗位群,再依此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考察。然而,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仍较为死板,在知识点、技能点的要求上仅仅是简单罗列,无法直接对接时代发展要求。软件专业的知识与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仅开发语言就已经历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Visual C++、Visual C#、Java、Python等变迁,以往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死板,显然与时代发展存在脱节。

1.3 实践教学基地有效供给不足

“程序员技能考核最客观的评价是将掌握的编程理念与开发技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以具体软件系统展现出来”[4],实践性强是软件专业的内在要求,项目平台实践是软件专业学生提升实践技术的重要方式,市场对软件专业人员的项目开发经验要求也对项目平台的供给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期待。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囿于传统的办学方式或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化,大量长期无实质性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逐渐变为“僵尸基地”,专业所需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效供给不足。

2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指向

“供给侧主要通过充分配置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创新这六大要素实现中长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5]生产要素的增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指向。从供给侧改革战略着眼,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指向包括质量、效率与创新。

2.1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质量是核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6]质量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也是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首先,量身裁定软件类专业人才发展规划,制订与更新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软件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扩大有效供给。其次,实施课程改革与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更新专业课程知识,使专业课程设置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淘汰“落后产能”。最后,拓展项目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充实“双师队伍”,使软硬件均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2.2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效率是关键

教育效率即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效用比。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软件类专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规模、数量、投入各方面都呈“井喷式”发展之势,然而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审视,当前的发展仍是“外延式”发展为主,“内涵式”发展不足,提高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效率是关键。首先,软件人才培养要有效率评价指标,坚持“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需向高、精、尖纵深领域推进;其次,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等教育资源,综合学校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相关研究所等资源,形成软件专业培养“大格局”,改变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碎片”状;最后,从过度依赖硬件投入的“需求侧”思维转向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软件提升的“供给侧”优化思维,提升产出效率。

2.3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创新是灵魂

创新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灵魂。以创新的“新驱动”推进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动态匹配。一方面,探索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训为支撑、校企合作为主体的创新机制,提升软件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围绕时代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推进模块化课程设计,使用项目化教学、任务导向教学、象限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升软件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

3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

3.1 推行复合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供给多层次复合化

伴随着“互联网+”“新常态”的纵深推进,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与市场发展需求,实现人才供给精准化是高职软件专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软件专业与信息化发展深度紧密,面对当前复合型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可推行“二并重、三结合、四能力”的复合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以实现人才供给精准化。“二并重”指“社会人”与“职业人”的培养并重;“三结合”指理论与人文结合、实践与项目结合、项目与工作结合;“四能力”主要指社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的递进式提升。

为推进“社会人”与“职业人”的“二并重”多层次复合人才培养,学校主要通过课程领域与活动领域双向渗透。课程领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第1—2学期,通过通识人文类、专业基础类课程提升专业素养、社会能力;第二阶段,主要在第3—4学期,通过专业技术类、校企合作实践类、选修拓展类、职业发展类等课程,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社会能力;第三阶段,主要在第5—6学期,通过校企合作实践类、创新创业类课程,提升综合运用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社会能力。活动领域主要通过各类社会活动,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专业讲座、文化讲堂;各类职业竞赛,如“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软件测试大赛、移动互联网开发大赛、中国软件杯等,促进学生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在课程领域与活动领域的进展中,始终注重课程理论与企业人文文化结合、课程实践与具体项目结合、项目选取与未来工作结合,促进人才供给层次多样化。

3.2 实施专业群课程模块化设计,实现供给课程灵活多样化

图1 “二并重、三结合、四能力”复合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即通过一个核心专业,若干个技术领域相近或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课程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体现,也是专业群教学的重要共享载体,课程具有时代性和灵活性。为改变以往课程知识更新慢、课程知识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授课内容重复、知识点分散等问题,需进行软件专业群课程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针对性、经济性、现实性,力图达到课程供给的匹配化。在进行软件专业群课程模块化设计前,先对软件专业群4个方向面向的职业、岗位与行业领域进行划分,针对市场的职业面向、核心岗位,分解相应的能力要求,如Java开发能力、PHP开发能力、前端开发能力、移动开发能力、数据库开发能力、计算机工程能力、软件测试能力、系统运维能力,再依据相应的能力分为编程语言、应用开发、前端开发、移动开发、数据库开发、工程基础、软件测试、系统运维等课程模块,依据不同的课程模块设置相应的课程,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增减课程,对应模块的课程团队进行课程实施和课程建设。总体而言,课程模块化设计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专业设置的标准,专业设计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二是遵循知识的系统性、灵活性、实用性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转化与及时更新;三是遵循市场的岗位需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操作性、推广性。如图2所示。

不同专业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所供给的课程模块中灵活选取相应课程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框架,如软件专业群中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定位为移动开发人才培养,核心岗位为移动开发工程师,该岗位需要的能力包括编程能力(强)、移动开发能力(强)、前端开发能力(中)、数据库开发能力(中)、计算工程能力(通用)、软件测试能力(一般)。根据职业能力需求从课程模块中选取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包括Java程序设计、UI设计、Web编程、Android平台应用及开发、微信开发、数据库基础、计算机导论、软件工程、操作系统、软件测试基础,通过模块化设计提升课程的灵活性、现实性、经济性,对接岗位要求。

3.3 构建五维联动项目实践体系,实现平台供给常态化

企业对软件类专业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低,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不足,或者并未有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不能满足市场的岗位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为无缝对接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培养,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图2 软件专业群课程模块化设计

Java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与办学定位,构建了教学实训平台、技术支持平台、校企协同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技能大赛平台的五平台联动项目实践体系,以实现平台供给的常态化。

教学实训平台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建立了应用系统开发实训室、移动软件开发实训室、Android开发与测试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环保大数据应用实训室,保证项目实训“实景基地”,确保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有序开展。技术支持平台主要是与学院信息中心联合成立软件协会,依托软件协会成立Web应用开发工作室、移动应用开发工作室和软件测试工作室,各个工作室的指导教师由软件专业群专业教师和信息中心技术工程师担任,带领协会成员主攻专项技术,保持项目实践“技术支持”。校企合作平台主要由系部专职教师负责,围绕实习实训、承接项目、师资培养3个方面开展工作,选取典型企业建立校外合作基地,定点深入合作,如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与深圳凯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承接南方电网系统的子项目,需要大量的PC端和移动端开发及平台测试人员)建立了长期深度的校企合作;与工信部电子五所赛宝软件质量研究中心也进行了合作,从技能鉴定、师资培养、学生实习方面开展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保证项目实践“实操演练”。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主要依托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推进软件专业相关创新创业,保证项目实践成果转化。技能大赛平台是检验学习成效的练兵场,平台由专职教师指导就业协会负责,内容主要由各专业核心技能竞赛项目组成,在企业支持下定期开展校内外专业比赛,通过比赛来检验学习效果,提高实战能力。

整个实践体系由五大平台联动,确保项目实践常态化运转。教学实训平台主要负责技能培养、团队培养,为企业输出人才,为技能竞赛导入技能团队,为创新创业提供技能支持;技术支持平台以工作室的形式负责技术支持;校企协同平台负责为教学实训提供真实项目,为创新创业提供成果转换支持,为协会提供技术服务,为技能大赛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创新创业平台主要负责创业团队的项目导入并进行孵化;技能竞赛平台作为主要的练兵场为企业输出人才,为技术团队注入新鲜活力,如图3所示。

图3 软件专业“五维联动”项目实践体系运行机制

为保证五维联动项目实践体系有序运转,学院主要从制度供给、管理供给、师资供给、岗位供给等层面保证项目实践平台的常态化与实效性。制度供给主要是学院制定《软件专业群实训平台运行方案》《软件专业校企协同运行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入园办法》《软件协会工作室运行方案》等,从顶层设计层面确保“五维联动”项目实践体系有效运行。管理供给层面主要是设立实践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技能竞赛工作组、软件协会工作委员会、创新创业指导组等,各组织相互协调开展工作。师资供给主要指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实行导师跟进制,同时邀请企业工程师亲临指导,安排专职老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基地管理或担任技术顾问,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策略,保证实训体系运行的师资力量。岗位供给主要指深化校企合作,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或项目实践实训中深入实战岗位,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实战岗位为平台,提升项目开发经验与实战实训能力。

4 结 语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软件类专业以供给侧改革战略推动为背景,自2015年底实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索,在社会承认、学生口碑、学校专业品牌树立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从2016年、2017年招生情况上看,软件技术已成为我院招生前三甲专业,在岗学生半年转正率达93%。供给侧改革战略打破以往从投入、规模、数量等“需求侧”思考专业发展的既定模式,在供给侧改革战略推动下开启的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准确把握当前人才培养的供给侧问题,也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实践路径。诚然,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索尚处于摸索与初步实践阶段,仍有一定的不足,但从供给侧着眼,紧扣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浪潮,开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课程模块化设计、五维联动项目实践体系,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较长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供给校企软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禅宗软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软件对对碰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