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要精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道路,更加需要科学完善的理论指导体系。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坚持“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支柱。
关键词:新时代;总体布局;发展理念;理论支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奋力拼搏、砥砺前行,在发展中坚持改革,在实践中坚持创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进一步。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当前中国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
一、不忘初心: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开篇之词,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如今从未动摇的理想信念。“坚信党的根基在于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一切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发展和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切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奠定了正确的价值归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以人民为中心”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一)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始终把人民当作国家的主人,当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绝对力量。中國特色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力量,人民是党治国理政的主体。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将人民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承认人民是国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人民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依靠群众和相信群众,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资本主义社会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为党派之间相互斗争的游戏,他们仅仅代表的是党派之间及其背后利益集团的利益,不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个人往往会把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少数党员干部也会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脱离群众,甚至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因此,重申党的宗旨显得尤为重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路线。没有人民,就没有今天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心系人民,与人民一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而努力奋斗。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最终是由人民评判的,“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保证人民主体性的根本路径
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在推进治国理政实践中保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的主体性,就是要把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目标。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实现脱贫攻坚战的发展重任,保证人民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可以充分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发展中来.保证人民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公平地享受改革开放和发展带来的丰富成果。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依然充满问题和挑战,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解决,而实践的发展过程是以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为重要环节的,准确把握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集中力量,才能源源不断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布局:坚持“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加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实现了从分散思考与各个击中转向综合规划与顶层设计,更加注重从全局战略、统筹谋划中国今后的发展问题。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了更加科学的道路,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凸显了党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精确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思路,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政策保障。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不仅仅只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而且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
“而所谓的主要矛盾就是指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是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问题的加剧,人民对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向往变成了美好的向往,而这原本就是自然该有的样子。因为一度只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的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自工业革命以来.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经历了极为相同的道路.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普遍存在。中国同样在发展中不断摸索经验,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也进行了不断地探索,逐步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将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蓝图和完整布局展现在人民的面前。对于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的布局已形成。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前,我们更加坚定“五位一体”的科学布局,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三、科学战略:坚持“四个全面”
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二十大来临之前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离不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离不开从严治党的决心和勇气。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人民的依靠和力量,人民离不开党,人民需要一支党性纯洁、纪律严明、能担大任、可以依靠的政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我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党的纪律和制度,对于贪污腐败、违背党纪的同志绝不姑息,上至国家领导集体,下至基层党员干部,一视同仁,用好法律的武器约束和监督执政党权力的使用,坚持将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将深化改革和建成小康社会联系在一起,同步发力.相互配合。
现阶段我们对于“四个全面”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关乎新时代该如何解决新的发展问题和矛盾的重要途径.也就是在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出现时我们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路。“四个全面”是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协调起来,从整体视阈下去考虑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对策,也将全面和非全面的发展的矛盾进行了区分。并不是忽视或是放弃非全面的问题.而是在处理发展问题时做到抓重点、抓关键,做到通盘考虑、照顾全局,做到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的矛盾。“四个全面”所凸显的四个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
四、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中国同其他国家发展一样都经历了环境污染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都在一定程度上走过“先发展后治理”的误区。而事实告诫我们,走进这样的误区带来的问题是极其严重和复杂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但单一的追求经济总量的猛涨并非正确的路径,也并非符合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寻找一条符合人民愿望和全人类利益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党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发展转向绿色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共享的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要承担起一个大国该有的责任.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我们在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发展成果要更加服务全人类的需要,真正实现人类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模式。
“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巧妙的联系在一起,相互贯通,互相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社会不断推进向前的根本动力,正确处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正是对这一关键的精确把握。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加强创新,以创新带动生产,以创新引领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正如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面对不断开放和融合的国际环境,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也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承担人类发展的历史使命。“一带一路”正是中国用实际行动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简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始终根植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保证人民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坚持“五位一体”的科学布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坚持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四个全面”的协调统一,实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不断优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早日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早日到来的体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难题,在实践中丰富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明确指出的那样.世界与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理论必须要跟上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