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成
“导学”顾名思义,“导”使之“学”也,即通过教师的“导”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进行自我探讨内化,以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一方面是“导学”,即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督导学生学会规范,教导学生学会发展;另一方面是“导学制”,即探究这一实施过程中教育运行机制及发展模式,坚持“学为主体,导为主线,能为主旨”的教学思想,着力寻求“教”与“学”之问的最佳结合点,师生多向互动的“共振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对话,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2012最新修订《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稿)指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为贯彻这一要求,我校语文组立足本校实际,将“五导”教学法:导入、导疑、导研、导练、导评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标中,找到了提升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引擎,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精彩转身。
1导入——在设疑引题中激趣
课标修订稿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运用正确的导入方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景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成功的教师、精彩的课堂“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引导学生迅速“入境”。
设疑引题即在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思考,这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比如在教《春天的早晨》言语实践课时,上课伊始,放一段伴有鸟鸣声、水流声的优美乐曲,要求学生根据听觉感受进行想象。在学生渐入佳境时,一位头戴毡帽,身背猎枪的“猎人”(老师扮)出现了。“猎人”举枪瞄准小鸟,学生纷纷阻止。“猎人”说大家阻止他打鸟的理由不充分,继续捕鸟,学生很着急。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鸟,我们的好朋友”主题阅读活动,之后让学生上台阻止“猎人”打鸟,这使劝说变得有理有据。“打鸟”情景的创设,在师生、文本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自然地激发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凸显语文教学的情融融、意切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导入应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具体的说,小学语文课通常可以有以下几种导入方式:1、情感导人,2、故事导入,3、设疑导入,4、时政导人,5温故导人,6,直观导入。这几种导入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为了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中去。
2导疑——在自主学习中积累
课标修订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钻研文本,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激发智慧的火花,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觉悟,为接下来的导研做好必要的知识支撑。
要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进步,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学生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时,并不要直接道出答案,而是通过侧面点拨,给予一定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导疑可以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预设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预习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还可以是学生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比如在教《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时,当我一出示这课题时,学生就在下面嘀咕了:“既然是大作家,还要老师吗?还是‘小的。这位大作家究竟是谁呀?小老师又是谁?”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积累知识,为接下来的合作探究“萧伯纳为什么说苏联小姑娘娜塔莎是他的老师”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自我释疑。引导学生课堂质疑不是教师越俎代庖的强推,也不是学生无聊幼稚式的作秀,如何启发学生从低效质疑步入高效质疑,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质疑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法、怀疑法、想象法、求异创新法等。
3导研——在合作学习中提炼
课标修订稿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引导学生研习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导研既可以是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也可以师生互动,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交流研究,提炼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结构。
导研,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写、辩、议,指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探究课文,展开思维,引领学生由宏观到微观、有粗浅到深入、由此及彼进行合作学习,努力做好知识的挖掘、迁移和提炼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踊跃表达,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以师导促生学,以师导促生研,在疑问中研究,在研究中交流,在交流中释疑,在释疑中归纳,在归纳中提炼,力求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比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时,对教学重点“森林对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的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老师点拨:小云雀和妈妈都到了哪些地方?它们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问题靠船插篙、层层深入,逐步展开,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最终得出:森林对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我们要保护森林,保护环境。
学习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思考过程。因此,导研需要弹性,有“弹”性才有“活”性,有“活”性才有“灵”性,有“灵”性才有“创造”性,弹性不仅表现在课堂提问、设计、评价上,更表现在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上,学生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此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将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交流想法,各抒己见,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使小学语文课堂綻放出互动共进的生命之花。
4导练——在探究学习中检验
问题的研究、知识的积累、规律的发现不是最终目的,而这之后的实践与思考才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才是教者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基础,因而课堂导练必不可少。课标修订稿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课堂导练是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反馈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训练中它不仅具有帮助学生联系旧知的再现功能,还具有帮助学生对知识進行归纳、比较的综合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我校语文组从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在训练中提高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导学制”的三制模式:审批制、选择制、追踪制。训练的编写采取“审批制”,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把关。“选择制”,必须制定知识分布明细表,合理安排能力要求;习题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原创性;检测具有信度、效度、区分度;提供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努力使作业的设计符合课程要求,具有恰当的难度、合理的梯度、适当的题量。“追踪制”,学生训练反馈情况要及时矫正,采取“批改——订正——再批改——再订正……”的多轮循环矫正的方式,坚决做到“适当、适量、适时,不达标的坚决不放过”的训练要求。
导练的形式可以是讲练结合,如先讲后练、先练后讲、讲练交替等;也可以是条块结合,每块均由“讲解”“练习”“小结”构成;还可以是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穿插微型训练等。
5导评——在反思评价中升华
导评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价值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及其发展变化所进行的评价。课标修订稿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导评能疏通学生的思路,并把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得以落实,使教学更加深入。
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课堂导评的形式可以是课堂评点、练习评价、课堂小结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导评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而是设计出有助于指导学生继续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矛盾冲突中获得知识,达到以评价促提升,以评价促成长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第二课时总结课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假如你是汤姆,你又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我则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指引点拨,学生很容易得出“我们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
导评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会产生消极的效应。因此导评应做到:遵循正面引导原则,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遵循差异性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分类提高;遵循主体多元化原则,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问的相互评价相结合,还应让学生家长、社区机构等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总之,“导学制”框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强调尊重学生的理解、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但“导学制”框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其它教学模式一样,只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是一种在摸索探讨中的程式,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简单的程式化、规范化;如果一味遵循模式,则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