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子路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愈发受到瞩目,随之引发的国际汉语热潮与国内母语教学滞后现状形成对比。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应承担起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其发展面临一些问题。本文基于母语教学现状,以江苏大学大学语文为例探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考察主体,结合相关教学方法和理论,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提供的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 母语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 建设方案
现如今,面对汉语热潮的需求,我国加大对外推广汉语的力度,全球汉语热已然生成。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和稳固,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一些国人的汉语水平却呈现下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母语教学成为改革之重。尽管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改革,但是短时间内不易见其效。大学语文作为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现阶段母语教学现状下,必须承担起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因此,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中学母语教学现状
目前,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虽然小有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许多已经不具有时效性和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一些解决方案使得大学语文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中学语文的重复。因此,分析大学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
语文学科的发展大体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学语文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主要任务是在小学语文教育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然而在中国高考制度之下,母语教学往往演变成为应试教育服务。近几年,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及作家曹文轩等人为高考改革的准备做了充分的调研,他们发现:“很多学生的中学语文课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做题。作文在高中可有可无,很多学校根本不安排写作课。高中语文老师将精力用在总结应对髙考作文的技巧上。”[1]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不少中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也不会将精力放在写作上。学生缺乏经验和思考,想象力得不到发挥,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的程度上。
母语教学问题使得人们加快了语文课程改革。在最新高考改革中,高考语文阅读题大大增强了思辨性,文学写作不仅仅是实用文,还要求学生学会创作诗、小说、散文等。这固然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审美教育要求,但是,在中国高考制度下,想要让教师和学生从以传授解题思路和模板为重点转向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仍然困难,这需要长期实践和检验。因此,中学语文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虽然不断提高,却有限。基于改革刚起步、收效缓慢的中学母语教学,大学作为更加自由和宽阔的学习阶段,在母语教学方面需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现状
大学语文已经走过了三四十年的路程,虽然已经在历史潮流中得以生存,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的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多是站在学术层面上的探讨,从学生视角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却很少。在2015年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学术会议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周德梅副教授就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与实施大学语文教学[2]。教育应当以人为本,站在学生角度考察当今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现实价值。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本课题以江苏大学22个学院221名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经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开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经过调查,91.44%的学生所在专业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非中文专业),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学院。这说明江苏大学理工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是非常少的。对于大学语文的需求度,38.74%的学生表示喜欢大学语文课,47.75%的学生支持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是感兴趣的。在对江苏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有学生还指出江苏大学校选课虽然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却出现因为名额有限许多人无法选修的现象,并且希望理工科也可以开设与大学语文相关的课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在江苏大学主要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主体需求。究其原因,是因为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专业教学与学科建设,忽视公共基础语文课程建设,导致一些学生对大学语文越来越轻视,转而关注对就业更有帮助、更实用的课程。
(二)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期待。在上文关于中学母语教学现状的总结中,大学生在中学期间的阅读、写作等基本能力其实是差强人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非常欠缺,对于阅读写作能力,只有9.01%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好。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语文水平有相对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关于教学内容,有86.04%的学生主张大学语文课在讲授中应侧重文化传授,36.49%的学生主張侧重理论和艺术分析。这说明,学生更愿意接受艺术审美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论知识还是相对排斥的。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期待集中在提高语文能力和培养人文素养上。但实际情况却是,有54.05%的学生指出江苏大学的大学语文课过于局限于作品讲解,并且讲解内容与中学语文交叉的过多。显而易见,当教学内容与期待不符合时,学生听课兴趣下降,大学语文课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三)教学模式单一、样板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化交流带来了多种新型教学模式。这为教师带来多样化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许多教师进行试探性改革,但是大多是样板教学,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反而使学生避之而无不及。据调查显示,有93.69%的学生基本认同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57.21 %的学生认为学生要参与课堂,77.03%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要更加多样化。
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很高,并且希望授课教师能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贴合学生特点,不刻意死板,充分利用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和个人魅力灵活教学。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案
结合以上对母语教学的现实需要及江苏大学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课程设置改革:两年基础必修+一年公共选修。大学语文是否应该列为必修课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议题。然而通过对母语教学现状的研究,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和素养必须得到进一步培养。因此作为基础的模块,例如:写作课、阅读课、演讲课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祖国栋梁的大学生,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非文科专业,基本的母语素质都应该有所保证。因此,在大一、大二期间,大学语文应当在中学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进行巩固和加强,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由于学校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需求不同,各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我们充分考虑本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主体需求和期望。因此,在基本语文能力学会运用的基础之上,大三将大学语文设为公共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不足有针对性地选修大学语文课。两年基础必修和一年公共选修的结合既能保证大学生的母语基本水平,又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选择,是值得一试的可行之举。
(二)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我们步入了数据化时代。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平台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尤其是慕课和微课的出现,为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提供了舞台。清华大学王步高先生在2015年就已经在慕课平台开设了大学语文相关课程。又如西北大学在2016年将大学语文作为首批建设的慕课课程之一[3]等,都取得了热烈而积极的反响。而今不仅仅是慕课,许多在线学习平台都开始逐渐发展起来,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紧跟时代潮流,丰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形式。当然,万事有利便有弊,我们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同时,教学质量也要得到保障,不仅要做好教师的“教”,还要保证学生的“学”。
(三)加强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开创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关于课程教学形式的探讨,无论何时都没有停歇。从合作教学、实践教学到如今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都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课程、不同学生对于新型教学模式的接受度是有区别的。如果一味地以新代旧,不仅新型教学模式的作业难以发挥,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固然是得不偿失的。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培养教学实践和反思能力,能够及时找到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课堂教学开展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群体的特征不同,教师基于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开创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又贴合学生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师生交流必须贯穿学期教学。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和学生学习情况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当对学生语文平均基本能力及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期待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灵活制订教学计划;在课程进度进行时,应当每隔一段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师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及时沟通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有所调整;而在课程结束后,学习结果的反馈尤为重要。根据学习情况的不同,师生交流能够为学生提供继续改进和努力的方向。这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本文基于母语教学现状及大学语文发展面临的困境,首次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大学语文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期待,表达了对大学语文今后进一步改革的思考。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大学语文课程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建设好大学语文课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稳扎稳打、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打破常規,努力探索创新,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堵力.“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谈高考改革[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 2018(02):6-8.
[2]杨建波,刘颖.大学语文研究——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武汉)论文集[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3]方蕴华.西北大学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和慕课设计探索[J].汉字文化,2017(14):26-28.
江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7年校级项目“基于母语教学现状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探究——以江苏大学为例”(20171029943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