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重要影响的课程,它与当前“依法治国”的思想相统一,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德治法治与21世纪中国的时代面貌相结合,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从道德与法治两个方面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不仅对中学生的全面成长有所助益,对于我们当下社会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承;传统文化;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聚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道德传承、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面向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和法治教育的学科,它与时俱进,与当前“依法治国”的思想相统一,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德治、法治思想与21世纪的中国新时代面貌相结合,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大趋势,这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自身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很大推动作用。在学校的文化课及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加强自身行为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道德、法律意识还较为淡薄,意志力较为薄弱,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当前社会中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在学校教育期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弥补青少年心理上文化诉求方面的缺失,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有助于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给予正向的推动作用,使之得到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法治方面的教育。道德与法治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指导作用,二者概念不同,适用的情境也不同,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活中起着互补的作用。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道德历来是对一个人进行评价的标尺,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深受法治思想的影响。从道德与法治两个方面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不仅对中学生的全面成长有所助益,对于解决当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 教师应具有传统文化素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是传统文化传承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法治素养和人文素养,應成为教学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源泉,也是传统文化传承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该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了文化传承教学的结果。
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其次要在教学和生活中注意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例如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类活动,多关注时下热门的文化类节目等。只有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作为基奠,才能完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教师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文化的传承有很大影响。一味空洞地灌输道理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只有教师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才能使课堂更加生动,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 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要善于把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样能够让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建设和以依法治国为代表的法治理念,不仅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想,在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中也都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语文的古文和历史的事件等,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孔子、屈原、韩非子、范仲淹、文天祥等等历代先贤的思想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中来,将他们作为榜样,使得课程教学更加生动具体。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韩非子的“法不阿贵”,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无数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正是这些优秀思想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车轮,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风貌。
(三) 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让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成为学生个人素养的一部分,以便学生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成长。因此要将课堂中所传承的优秀文化与实际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启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同时教师要紧密联系社会,用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来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如近年来的“扶不扶老人”(尊老爱幼)、“大学生陷入网贷陷阱”(艰苦奋斗)等问题,从道德和法治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并加以传统文化的思考,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事件中真正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并且可以采用“开辩论会”等方式,让学生围绕这些焦点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辩论,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思考,还可以锻炼自身的辩证分析、逻辑思考、语言表达等能力。
三、 结语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一名非常重要的科目,对引导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和遵守道德规范有重要作用。在道德与法治科目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知识,拓展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也是我国学校教育优秀思想用之不竭的活水之源。
参考文献:
[1]安生旺.《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下,2017(1):81.
[2]郭万超,孟晓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存在的主要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86-89.
[3]魏向东.对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几点看法[J].小作家选刊,2016(29):160.
作者简介:
吴艺斐,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