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宏业
位于北京亦庄开发区内有一栋被誉为“绿色魔方”的大厦,由于建设理念先进,该楼在国内首个获得美国建筑协会金奖。数年前这里还是诺基亚中国总部,谁也没有料到的是,2014年,随着诺基亚轰然倒下,“绿色魔方”拱手让出。接盘者是北汽新能源,2017年,北汽新能源创新科技研发中心在此成立。这多少像是一个隐喻,产业变革波橘云诡,迟缓者无奈出局,先知者勇立潮头。
站在大厦7层办公室内,郑刚有时会望着窗外曾经诺基亚的厂房感慨。联想起当年在北大读MBA时,诺基亚的管理还曾是教科书里案例,如今只留下一个记忆中的符号。他不禁叹道:比尔·盖茨总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现如今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值得警醒!
郑刚的感慨或许会让外人误解。实际上,北汽新能源成立不过8年,发展正热火朝天,蒸蒸日上。作为总经理,他有资本为企业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
2017年,北汽新能源销量达到10.32万辆,同比增长98%,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超过10万辆的纯电动车企。这一成绩,不仅连续五年夺得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销量桂冠,更昂首摘得全球电动车销量亚军。
时光退回8年前,当2008年北汽“第一个吃螃蟹”成立国内首家新能源汽车公司时,没有多少人表示理解;2013年正式肩动销售那一年,全年仅卖出去1600辆……这也难怪,虽然都是四个轮子,但从用户定位、运行流程乃至售后服务等,纯电动车与传统汽车大相径庭。对于北汽新能源这样一个白手起家、从零起步的企业,在打开全新界面过程中探路之坎坷、开拓之艰难可想而知。
和不少人一样,自北汽新能源成立伊始,记者就对这家公司产生了好奇。按理说,诞生于京城、受制于体制的国企子公司,多少总会有一些国企那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风格。以观察者视角来解读还显得边缘的新能源公司,当时记者有两问:一家完全聚焦于新能源的汽车公司,竞争得过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公司吗?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客户、技术及市场资源的后来者,能不能在汽车业里拼出一片天地? 8年过去了,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担心似乎显得多余。诞生之初那个生涩稚嫩的身影已然不再,在迈过10万辆大关后,北汽新能源不仅站稳了脚跟,更有了鹰击长空的雄心和志向。郑刚告诉记者,短期目标是:2018年销量确保15万辆,力争17万辆;中期规划里,2020年挑战50万辆。
更提气的是,北汽新能源已立志将不只做一家汽车制造和销售企业,而是涵盖充电、运营、置换、服务、分时租赁在内的绿色出行解决方案供应商;它的竞争对手也不仅限于同类新能源车,而是将目标对准了传统动力汽车,要到更大的市场空间里邀游。
一张白纸从零起步,面对质疑快速成长,仅用8年跃居前列……种种的“不可能”引发了记者更进一步好奇:北汽新能源,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
自汽车發明130年以来,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源于中国、起于青萍、源于北汽的企业,能够抢了诸多跨国巨头的风头。谈及于此,郑刚颇为自豪,他说,所有这一切源于9年前一个勇敢的尝试。
2008年,国内汽车市场增速达到顶峰。也就是在那一年,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提出了“3年打基础、3年上水平、3年上规模”的新能源发展计划,注册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少为人知的是,北汽的新能源事业几乎与自主品牌同步发展、同步规划,在2009年收购萨博知识产权之后,把从萨博买回来的一批原型车送至新能源公司,在萨博的基础上尝试做纯电动汽车。也就是说,北汽的自主品牌,完全是从零起步时就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燃油车,一条腿走纯电动。可以说,在发展电动车这条路上,北汽眼光之前瞻、意志之决绝,国内汽车界无出其右。
尽管万事俱备,但在当时市场环境下,北汽新能源面临着一个从未遭遇的难题:到哪儿去找用户?
郑刚回忆,在北汽新能源正式启动销售的第一年,2013年,当时电动车市场完全不被用户所接受,从消费者的认识到产品的质量,从社会充电配套服务甚至到上牌照,都没有过先例。经过细密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北汽新能源决定以北京市场为突破口,通过以大幅度的成本改善来提高用户的接受度,从而打开市场缺口。“我们冒着可能巨额亏损的风险,主动拉低价格,接近用户需求,这在行业里是石破天惊的一种做法。”直到2013年8月27日,北京市首批10名私人用户完成E150EV电动车辆上牌和车辆交付。北汽新能源授予这10名用户“电动十君子”荣誉称号。2013年,北汽新能源汽车卖出了1600多辆。郑刚将那一年称之为潜行之年。
经历了万事开头难,2014年变得从容了不少,北汽新能源面向全国发起了“卫蓝先锋行动”,为用户提供国家、地方、企业三级购车补贴,聚集了相当人气。当年6月5日恰逢世界环境日,北汽新能源在北京世纪坛邀请濮存昕等在内的知名人士,举办200名车主交车仪式,这标志着国内纯电动汽车对私市场销售破冰起航。2014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元年。当年销量达到5510辆,郑刚将那一年称为破局之年。
2015年进入了融合发展的阶段。针对用户的痛点,北汽新能源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率先实现了从概念设计、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到租赁服务等全价值链的联盟化布局,国内首个由车企主导创建的产业生态国诞生。那一年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20129辆,同比增长269%。
2016年,北汽新能源发展再提速。在保持领先的同时越跑越快。销量突破了五万辆(52187),同比增长160%,远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达20.6%,蝉联国内纯电动汽车产销冠军。更主要的是,北汽新能源获得了资本市场认可,完成了A轮融资,获得了国内首个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建立了德累斯顿等海外研发中心,完成了青岛基地、常州基地的建设工作,“1+3+I+P”产业布局初见成效……从这一年开始,北汽新能源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2017年,北汽新能源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夯实,当年产销双双突破10万辆,成为国内第一家跨越10万大关的纯电动汽车企业。与此同时,它还维持了近100%的增速、行业最大的工程研发规模和能力,行业内占有的最大数据资源、最大资金规模、最大用户总量和全产业布局,实现了多方位领先。
从传统跳出来的精彩
从2013年正式启动销售,仅用五年时间突破了不少企业追逐多时的年销10万辆大关,郑刚由衷地说:“倘若当年没有徐和谊董事长顶层设计把新能源业务独立出来,或许我们的命运和大多数企业差不多,依然还在围着传统燃油车打转。”
杀出传统燃油车的重围,不仅要在销量上实现突破,更是要形成可持续发展力,郑刚说,纯电动车作为新兴领域,占领技术高地是制胜关键。
据了解,北汽新能源已掌控了集“三电”技术之大成的e-MotionDrive超级电驱技术,已形成一体化动力总成、高压系统、高性能电机和高速减速器等系列化产品,覆盖全系整车产品。在前沿科技方面,除了继续完善轻量化技术与智能网联技术外,还将在全面實现超级智能网联技术升级的基础上,重点突破机屏互联、生物识别、一机多屏等技术,实现智能驾驶从Leve12到Leve13的升级。
郑刚认为,发展新能源车不仅要技术先行,更要走出传统汽车的惯有思维和模式,玩出不一样的打法。为此北汽新能源又做出多个行业第一:行业内第一个建立独立的新能源车4S店;第一个从主机厂层面建设充电桩;第一个建立充电服务公共化的网络平台充电吧;第一个尝试分时租赁;第一个尝试做换电站……所有的这些商业模式创新,一方面打消了用户使用电动车的顾虑,另一方面也推动政府坚定了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的信心,让给行业内其他参与者提供了信心和机会,带动了汽车企业全面进入新能源化。
借助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北汽新能源帮助用户突破了充电里程焦虑。截至2017年年底,北汽新能源参与建设4.6万个公共电桩并白建3.2万个私人桩。同时,首推换电模式,投放运营106座换电站、5000辆换电车辆,并推出了“擎天柱计划”,多措并举帮助用户打消充电焦虑。
在渠道建设方面,2017年北汽新能源新建235家销售店,总量达到300家,建成全国最大且独立的新能源汽车网络,突破了新能源车型与燃油车的混网销售模式。
处于行业领头羊位置,郑刚自然注意到如潮水般涌入的新造车者,无一例外的是,这些过去的门外汉们都将目光对准了新能源车。他大度地说,新能源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的人来竞争参与。“我有一个理念:现阶段所有新能源汽车的参与者,没有竞争者,都是同盟军,因为新能源车的最大竞争对手是传统车,仅在中国市场空间就太大了。”
对于后来者,郑刚也给出了两点忠告:一、这个蛋糕足够大,所有新能源汽车企业团结起来,把燃油车来作为最主要竞争对手;二、要吸取燃油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技术与关键能力的建设上来,不要再做简单重复低层次的劳动。
国企改革新样板
某种程度上,过去数年里相关北汽新能源的实践与探索,其成功与否已经不限于自身,甚至超出北汽集团层面。它以国企角色参与充分市场竞争,在并不擅长的领域内渐渐成长为行家,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变革,经过多轮次的商业模式创新,最终打造成国企改革的一块新样板。
北汽新能源率先启动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2016年,它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企,完成30亿元A轮融资,共吸引22家非国有资本进入,持股达到37.5%。2017年7月,北汽新能源再次深化国企改革,引入央属企业、京津冀企业、地方企业、产业链伙伴四方面投资者,认购超过20亿股股份,募集资金111.18亿元,顺利完成了B轮增资。在B轮增资完成后,北汽新能源共计有33家股东,仍然是一家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公司。其中,北汽集团等8家国有及国有控股股东合计持有公司67.55%股份,23家社会资本股份合计持有公司32.04%股份。
与B轮增资同步的是,2017年7月试点完成员工持股。公司96名管理、技术、营销和专业方面的骨干员工,通过两个有限合伙公司作为持股平台,与外部投资者同期同股同价,认购B轮增资发行的2192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41%。通过试点推行员工持股,建立了企业与员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使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更加紧密结合。
就在去年,北汽新能源锦上添花,创造了国内汽车行业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金额,达到111.18亿元。此次融资迎来重量级合作伙伴一一戴姆勒,双方商定将在产品、技术、服务、大数据四个方面进行长期合作,前景可期。 所有变革中,难度最大、也是效果呈现最好的变革在于人才使用和管理。在这方面,北汽新能源完全秉承了北汽集团“聚贤”的优良文化,不拘一格降人才。郑刚介绍,他们改变了国有企业过去传统的用人机制,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向来用人,薪酬市场化,考核市场化,干部任用提拔市场化,以这几个市场化让企业进入了快速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一个工作环境。
世界级的雄心与自信
如今,在北汽新能源的人才大树上已经是硕果累累。郑刚介绍,相比成立之初,北汽新能源研究院人数翻了4倍。涵盖了从整车到三电系统的所有的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自主研发全覆盖,更重要的是这其中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和各个优势企业的专家,包括来自于奥迪、大众、宝马、奔驰、特斯拉、松下、现代等中高级技术管理者,形成了一个跨国技术核心团队。如今在北汽新能源高级经营管理团队中,外籍专家就占了近一半。
“企业发展最核心要素还是人,可以说,在‘人才这个问题上,我们下了大力气、花了真功夫、投入了大量资源。如今我们已初步搭建起一个汇聚五湖四海的人才高地,打造出一支能上能下完全市场化的管理团队,这也是北汽新能源最核心竞争力。”郑刚说道。
站稳了基础,上好了水平,按照成立之初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北汽新能源已经行至“创一流”的前端。去年12月,根据北汽集团“引领2025”战略要求,北汽新能源将保持“国内第一、全球前三”的优势地位,打造两个世界级一一“世界级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市场引领、技术引领、模式引领”的目标。
从领先者至领导者
看得出来,就如同过去5年一样,郑刚又在给自己加码。他说,随着企业素质提高,当前发展战略的核心命题也在升级,那就是如何将过去8年所拥有的领先优势深化拓展,成为未来长期拥有的领导优势。“我们的目标就明确,那就是要从过去的领先者变成未来的领导者!”
谈起未来,郑刚愈发兴奋,两眼发光,他说,从领先者到领导者,内涵太丰富了。这不仅是规模扩大能力升级,更意味着要承担国家使命,将北汽新能源打造成为代表中国制造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熟悉郑刚的人知道,自从5年前干起了新能源,他就像是“打满了鸡血”,不知疲倦,总带一股子初创企业特有的火热激情。他自己感受特对路子,当年读MBA做管理性格测试,全班就数他“自我激励”特征最明显。干起新能源后,自我激励爆棚的他愈发玩命,身边人透露,刚开始压力最大的那会儿,他一把一把掉头发,三个月体重愣是掉了20多斤。
当然,过去那些所有经历的坎坷挫折,都变成为留在身后的一路风景,但他没有片刻停留。成绩有了,赞誉多了,他反而变得更加谨慎。他特别欣赏比尔·盖茨的那句话一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行业变革瞬息万变,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顺着郑刚的视线,记者和他又一起凝望着窗外诺基亚曾经的厂房。“你知道诺基亚是如何被苹果打败的吗?”他白答道,“其实并不是苹果打败了它,打败诺基亚的是自己,成功者的傲慢+用户洞察的缺失,让它彻底败了下来。它给我们的教训是:只有主动变革方能适应环境巨变,最终实现由领先者向领导者的转变。”